读音:qǐ zhé
繁体字:啓蟄
意思:(启蛰,启蛰) 1.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 ▶孔颖达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杨伯峻注:“启蛰犹今言惊蛰,宋·王应麟所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至汉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夏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夏正正月之节气。
解释:1.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 2.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详细释义:1.虫类冬日蛰伏,至春复出。2.惊蛰的旧称。见『惊蛰』条。
造句:《春秋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迎春、启蛰、宴会、雅集多于此。启蛰争言龙角耸,将雏有待凤毛。
首字母缩写:qz
【拼音】qǐzhé
1、历史上惊蛰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