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音:yě cì
繁体字:野次 意思: 1.野外止宿之处。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若必当移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皆可权时分止。可无举宫暴露野次,废损盛节蚕农之要。” ▶《资治通鉴•后周太祖显德元年》:“是夕,帝宿于野次。” ▶《明史•刘士元传》:“野次无杖,取生柳榦痛笞之四十。” 2.止宿于野外。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解释:1.野外止宿之处。
2.止宿于野外。
造句:奥野次郎:一郎的双胞胎弟弟。[注释]*1野次:在野外止息。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野次依泉宿,沙中望火行。
首字母缩写:yc
【拼音】yěcì
【野次开头的诗词】
《题竹石牧牛》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尚可,牛残斗我竹。
【包含野次的诗词】
《饯韦兵曹》
征骖临野次,别袂惨江垂。 川霁浮烟敛,山明落照移。 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 亭皋分远望,延想间云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