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1.古代听讼法之一。谓观察受审讯者的眸子而知其曲直。《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郑玄 注:“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 贾公彦 疏:“目为心视,视由心起。理若直实,视盼分明;理若虚陈,视乃眊乱。” 2.谓看人语态即知其意;见人容态即知其所欲言。《列子·仲尼》:“ 老聃 之弟子有 亢仓子 者,得 聃 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梅 亦善候伺,能以目听,以眉语,由是一家俱怜爱之。” 读音:mù tīng 首字母缩写:mt 【包含目听的诗词】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 虽怀跫然喜,岂免跕堕忧。 暮雨侵重膇,晓烟腾郁攸。 朝盘见蜜唧,夜枕闻鸺<留鸟>。 几欲烹郁屈,固尝馔钩辀。 舌音渐獠变,面汗尝骍羞。 赖我存《黄庭》,有时仍丹丘。 目听不任耳,踵息殆废喉。 稍欣素月夜,遂度黄茅秋。 我兄清庙器,持节瘴海头。 萧然三家步,横此万斛舟。 人言得汉吏,天遣活楚囚。 惠然再过我,乐哉十日留。 但恨参语贤,忽潜九原幽。 万里倘同归,两鳏当对櫌。 (轼丧妇已三年矣,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