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古代大臣奏事,预先写在削好的木简上。后因称向皇帝进言、上书为剡奏。 扬雄 《法言·先知》“奏不剡” 晋 李轨 注:“不剡奏也。” 宋 王安石 《乞皇帝御正殿复常膳表》之二:“列陈剡奏,尚闕嗣音。”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张文规》:“ 文规 雪冤狱,活十人,当得京秩。郡守 方希觉 以其老生无援,不为剡奏。” 读音:yǎn zòu 首字母缩写:yz 【包含剡奏的诗词】
《刚显庙》
公昔隐居乌石冈,老观禅师同道场。 法主懒安共徜徉,李薛咨参互击扬。 摆脱利欲心清凉,是以能全此至刚。 黄巢兵乱来福唐,公力抗之不肯降。 欣然引颈齿剑芒,白乳上涌如雪霜。 老蒇自谓暴无伤,才杀人半於南方。 公无爵位在周行,史臣不书名不彰。 后三百年丞相张,夜梦三贤与迎将。 翌日游山登公堂,宛如梦中貌昂藏。 再来为州剡奏章,赐名刚显烈有光。 葺祠为庙饰栋梁,普与州人奉肴觞。 於荐荔丹与蕉黄,岁时来享以为常。 我作铭诗刻其旁,千万亿载死不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