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 ,夫人脱簪珥叩头。”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宣姜后》:“ 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 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 脱簪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读音:tuō zān ěr 首字母缩写:tze 【包含脱簪珥的诗词】
《送人归秦州》
江城十月风凄凄,客子告我归关西。 长途短日双泪落,苦忆妻孥惊鼓鼙。 延安绥德边报急,秦州在陷家当失。 黄河冻合胡马健,倏来度冰如踏石。 奈何主将与监军,玩寇自顾舟中敌。 驻兵无常惑饷道,远输岂顾烦民力。 刍辋计万不计千,骡驼不足不得前。 委山积云两遭烬,旋买一束银三钱。 官司敛价挞闾里,妇女唬咷脱簪珥。 役穷财竭心易失,衅端恐在萧墙里。 杞人闻之搔白头,落日倚襟江上楼。 呜呼韩范不复作,极目秦云空自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