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1.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北史·杜铨传》:“﹝ 正玄 ﹞ 隋 开皇 十五年举秀才,试策高第。曹司以策过左僕射 杨素 ,怒曰:‘ 周 孔 更生,尚不得为秀才,刺史何忽妄举此人?可附下考。’” 宋 张栻 《斜川日雪观所赋》诗:“政拙甘下考,智短空百忧。” 2.考察臣下。《韩非子·扬权》:“主上不神,下将有因。其事不当,下考其常。” 陈奇猷 集释:“常,谓常例。此谓臣下为事有不当者,而法令又无其文,则以常例考之。” 读音:xià kǎo 首字母缩写:xk 【包含下考的诗词】
《庆源宣义王丈,以累举得官,为洪雅主簿,雅》
青衫半作霜叶枯,遇民如儿吏如奴。 吏民莫作官长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妻啼儿号刺史怒,时有野人来挽须。 拂衣自注下下考,芋魁饭豆吾岂无。 归来瑞草桥边路,独游还佩平生壶。 慈姥岩前自唤渡,青衣江畔人争扶。 今年蚕市数州集,中有遗民怀裤襦。 邑中之黔相指似,白髯红带老不臞。 我欲西归卜邻舍,隔墙拊掌容歌呼。 不学山王乘驷马,回头空指黄公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