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一种事君之道。谓臣下宁可冒犯君上而不可有所隐瞒。《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表》:“臣闻臣之事君,有犯无隐。恳诚所至,敢不罄陈。”《旧唐书·李逊传》:“事君之义,有犯无隐,陈诚启沃,不必择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裘文达公》:“凡遇政事,诸大臣或探圣意,噤齘不前,而公独抗声有犯无隐。” 读音:yǒu fàn wú yǐn 首字母缩写:yfwy 【包含有犯无隐的诗词】
《鄂忠武王书简帖赞》
昔李四平在凤翔,尝以直道致主。 慕魏郑公,虽叔度之进言,犹毅然而不从。 谓幸备于将相,讵爱身而苟容。 猗欤先王,亦师文忠。 凡引笔而行墨,皆刻志而比踪。 今观碑刻之在天下,虽小大真行之异工,视此帖之所传,盖不约而皆同。 然则有犯无隐,挺焉直躬。 唾当道豺狼,婴九渊之神龙。 盖当心摹手追之时,已有之死不雇之遗风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