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用解释 古冠名。 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 汉 蔡邕 《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 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 。” 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读音:fāng shān guān 首字母缩写:fsg 【包含方山冠的诗词】
《拟古八首》
共工昔暴怒,触折不周山。 此枢太室上,飘落三江间。 枢纽一飞播,满空悉颠翻。 北斗堕其柄,文昌失厥官。 彗星化为跖,搏人以为餐。 天狗行地上,头戴方山冠。 武夷有巨人,方持钓鱼竿。 中宵投袂起,容貌何桓桓。 欲扶紫薇坦,坐使天下安。 复逢驩兜来,被发据其关。 拂衣返空翠,弹琴弄潺湲。 烟霞别一天,回首谢髦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