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重视防止和克服以下倾向:一是“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在一定阶段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重点,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在一些人的思想里,总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蛋糕做大了,其他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二是“经济指标硬,社会指标软”。由于一些同志的“政绩观”、“发展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总以为抓经济增长是实的,抓社会发展是虚的,担心抓社会发展,在社会事业上花钱,会减缓和妨碍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第一,社会差别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是2.47∶1,1984年变为1.7∶1,到,达到3.24∶1。第二,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社会贫困凸现,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第三,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构成结构重组,呈多元化利益格局,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
正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高度重视,又要从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有意或者无意地调动人民群众过高的期望值。我们要构建的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在这个发展阶段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只能在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这种和谐只具有相对合理性。这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对和谐社会产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就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做好****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高超的艺术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丰富健康的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发展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