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作探疑”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思考 ——奏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3)、合作时间不充裕 合作探疑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探疑的深入展开,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成为一种形式。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学生在质疑课题时提出:“圆的面积计算可不可以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里自学课本,根据课本中提出的方案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然后推出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时间快到5分钟时,虽然我注意到大部分小组都还在拼图形那个环节,但根据本节课的安排内容,后面还有很多知识还要完成,我马上叫学生停止合作,汇报结果,学生由于在上课前预习过课本,所以都能说出面积公式,但当我问到这个公式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时候,同学们哑口无言,教室里哑雀无声,学生都呆若木鸡、眼睁睁地看着我,经过长时间的僵持,学生都还是感到茫然,无从回答这个公式的由来。主要原因是在学生合作质疑时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因为学生在讨论中的采用的方法都是不同的,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而不要过于主观地去打断学生讨论,使合作探疑没有起到作用,半途而废,在课堂教学中,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没有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将使我们安排的合作只是一个形式,而没有取到预想中的效果,使教学受到阻碍。 (4)、问题不具备合作性 在备课时,我们一定要思考安排讨论的这个问题有没有具备合作性,有没有合作的必要,有位教师在上《长方形的周长》时,安排学生讨论周长为什么用字母c表示,学生当时都傻成一片,不知道该怎么讨论。去年参加全省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时,听到一位教师汇报他们在课程改革中课堂上遇到这样的问题:“有位教师在上《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分针更长,时针更短。这些问题都是不用去在讨论的,是约定俗成的,不具备合作性。就像我们我不必去探讨圆周率为什么用字母“π”表示一样。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思考哪些问题具备合作性,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讨的,很多问题学生在平时都已经很清楚了,所以不必在课堂上花时间去探讨。 (5)、合作技能弱 小组合作时,组内缺乏必要的合作能力,学习上的强者你一句我一名,各自抢着说,而弱势者却成了旁观者,更有甚者是“适逢良机做小动作”。这样的合作可谓浮光掠影,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存在着。 对于上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如何克服在合作探疑中出现的这种种不良现象,从而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呢?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是否利于交流 合作探疑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互动来达成目标。教师应根据他们不同的气质和智能上的差异合理安排合作伙伴,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一般是智能互补型。或同伴配对或小组合作(一般为4个或6个学生)。小组合作时须合理搭配,谁是小组长,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等等都应明确分工,各尽其职。合作的形式可以是动口、动手。小组的人员可多可少。答案不求一致。可争议性强的,组可分得大一些,有的内容可以起迄一贯合作,如插花造型;有的内容可以前期分工后期合作,合作是给予学生一次交流的机会。动口的应有可言之物,学生对物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应给出可争议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在语言的表述间进行认知的交流和思想汇报。动手的应从任务的繁简来考虑,人员的配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有事可做便有参与的积极性,无事旁观便消极对待。小组成员能各抒己见,各显身手,才有了思想上和技能上的交流。可见,充分交流才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固合作学习的分组,小组成员的安排等要利于竞争和交流,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愿望。比如,在分组时,有个学生不愿参加老师指定的小组而愿参加另一小组,是由于学生正在寻找可竞争的同伴。强烈的表现他们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的愿望,相互提高在所必然。 (二)、创设合作的空间,是否利于共同进步 波利来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引导小组合作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体验进行探索和建构。只有这样小组合作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学生共同进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设计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恰到好处的途径。共同进步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共同提高。合作的内容非常广泛,机会很多,但不同的形式将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分为两人一组朗读,你念我听,读者为表现自己的水平能力,全力以赴,精益求精,积极向上的精神一下提起;听者当了评审员,专心致志,洞察秋毫,找出其缺点错误,格外投入。一来一往,相对指出各人的短处,以利克服,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共同提高。因此,这种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共同进步。 (三)、问题的适宜性,是否具备可合作性 斯托利来尔认为:“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思维的水平、思维的发展,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学习。”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是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疑。合作是相互配合,没有可合作性,哪来的相互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各个同学对其都有些认识,但独立完成却有困难;独立完成耗时费劲,合作却能快速完成,提高时效;某个环节模棱两可,独立完成难断是非;问题明显可以争议,答案不一而足等等, (四)、把握合作的契机,是否利于思维的创新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合作要适时,要能驾驭课堂,充发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独个地及时做出反应而想与人一起探究。 思维的创新,往往带出认知的创新。这是教学成功的体现。合作学习最能产生这一效果。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疑前,应当精心策划。要选择那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浓厚兴趣、多角度切入主题,多途径解决问题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项目。使合作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如:一个关于几何图形的内容,教师问:“树上有五只鸟,猎人一枪打下一个,还剩几个?学生回答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还剩四只;另一种是一只都没有了。教师又问:一张四方桌子锯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学生因为有了前面打鸟的问题。而且有了“一个也没有了的创新答案,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减几得几的束缚,思维开始发散,并同时进行想象。这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疑,让学生实践得出答案,这将对于学生的思维的创新和发展都有进步。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明白“我能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