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拼音大全 z是什么意思 zhi的汉字 zhi第四声有什么字

zhi第四声有什么字(zhì)

    • 拼音:shì
    • 动词 依赖、依仗。《广韵.上声.止韵》:「恃,依也,赖也。」  【组词】:「恃才傲物」、「有恃无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 名词 母亲。《聊斋志异.卷二.珠儿》:「六岁失怙恃,不为兄嫂所容,逐居外祖家。」
    • 拼音:zhī
    • 动词 明白、了解、察觉。  【组词】:「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动词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动词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动词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动词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名词 识见、学问。  【组词】:「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名词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名词 知己、朋友。  【组词】:「故知」、「旧雨新知」。
    • ,
    • 名词 智慧。同「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 名词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罃。
    • 拼音:āi
    • 名词 灰尘、尘土。  【组词】:「尘埃」。《文选.潘安.藉田赋》:「微风生于轻幰,纤埃起于朱轮。」
    • 名词 量词。物理学上计算微小长度的单位。为英语angstrom的音译。一埃等于一公尺的百亿分之一。
    • 拼音:bù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chī
    • 名词 鸟兽的胃或内脏。《说文解字.肉部》:「胵,鸟膍胵也。……一曰胵,五藏总名也。」
    • 拼音:chī

      基本字义

      chī(ㄔ)

      (一)、地名。

    • 拼音:chí
    • 名词 河川名。即滍河。源出国内河南省南阳鲁阳尧山,东经襄城、定陵进入汝。今称为「沙河」。《集韵.上声.旨韵》:「滍,《说文》:水出南阳鲁阳尧山,东北入汝。或作泜。」
    • 拼音:chí
    • 形容词 歭躇:徘徊不前的样子。《说文解字.止部》:「歭,躇也。」清.段玉裁.注:「歭躇为双声字,此以躇释歭者,双声互训也。」
    • 拼音:chí

      chí ㄔˊ

       ◎ 同“遲”。

    • 拼音:chí
    • 形容词 缓、慢。  【组词】:「事不宜迟」、「说时迟,那时快。」
    • 形容词 不灵活、不敏捷。  【组词】:「迟钝」。《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 副词 晚、不早。  【组词】:「姗姗来迟」、「迟到」。
    • 动词 犹豫、延缓。  【组词】:「迟疑不决」。唐.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名词 姓。如古时有迟任。
    • ,
    • 动词 等待、期望。《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南朝宋.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 动词 一直到、等到。《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高祖吕皇后传》:「迟帝还,赵王死。」《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合传》:「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
    • 拼音:chuàn

      chuàn ㄔㄨㄢˋ

       ◎ 古书上说的一种勾嘴鸟。亦称“痴鸟”。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古同“雉”,野鸡。

    • 拼音:dá

      基本字义

      dá(ㄉㄚˊ)

      (一)、同“靼”。柔軟的皮革。

    • 拼音:dài

      基本字义

      zhì(ㄓˋ)

      (一)、牛頭瘡。

      (二)、痢疾。

    • 拼音:dài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ǐ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ì
    • 动词 踢、踏。《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文选.左思.魏都赋》:「云雀踶甍而矫首,壮翼摛镂于青霄。」
    • ,
    • 参见「踶跂」条。
    • 拼音:dié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ié

      dié ㄉㄧㄝˊ

       ◎ 古同“眣”。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视。

    • 拼音:dié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ié
    • 动词 停滞、积聚。《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而富商贾或墆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给焉。」宋.罗泌《路史.卷一.中三皇纪.地皇氏》:「是故能天运地墆,而轮转无废。」
    • 拼音:dié
    • 参见「螲蟷」条。
    • 拼音:dié

      基本字义

      zhì(ㄓˋ)

      (一)、魚名。

    • 拼音:dòng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duān

      zhì ㄓˋ

       ◎ 古同“制”(a.制作;制定。b.制约;节制)。

      其它字义

      duān ㄉㄨㄢˉ

       ◎ 切断使之整齐。

    • 拼音:duò

      yí ㄧˊ

       1. 椴树,落叶乔木:“~棺一,梓棺二。”

       2. 山桃:“梅杏~桃则华。”

      其它字义

      lì ㄌㄧˋ

       1. 顺着木纹劈开:“伐木掎矣,析薪~矣。”

       2. 扩大。

      其它字义

      lí ㄌㄧˊ

       ◎ 古通“篱”,篱笆:“~落不完,墙垣不牢。”

      其它字义

      duò ㄉㄨㄛˋ

       ◎ 古同“舵”,控制行船方向的设备。

      其它字义

      tuò ㄊㄨㄛˋ

       ◎ 古代的一种车。

      详细解释
    • 拼音:èr
    • 名词 植物名。指樲棘。鼠李科枣属,落叶乔木。形态与枣相似,枝具刺,果实较少,味酸。也称为「酸枣」。
    • 拼音:jì
    • 名词 技艺、才能。通「技」。《书经.秦誓》:「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新唐书.卷一四一.卫伯玉传》:「少习武伎。」
    • 名词 古代称以歌舞娱乐宾客为业的女子。唐.刘禹锡〈蜀先主庙〉诗:「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也作「妓」。
    • 拼音:jì
    • 名词 疯狗。《集韵.去声.祭韵》:「瘈,狂犬也。」
    • 形容词 疯狂的。《左传.襄公十七年》:「国人逐瘈狗。」
    • ,
    • 上述[一]的另一种读音。
    • ,
    • 参见「瘈瘲」条。
    • 拼音:jié
    • 名词 楖人:古代制造木器的工人。《周礼.冬官考工记》:「刮摩之工五,……,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磬。」
    • ,
    • 名词 楖栗:一种树木。可作拐杖。《广韵.入声.质韵》:「楖,楖栗,木名。」
    • 拼音:jié
    • 形容词 瀄汨:水流动的样子。《集韵.入声.栉韵》:「瀄,瀄汨,水流貌。」《文选.枚乘.七发》:「瀄汨潺湲,披扬流洒。」
    • 拼音:jié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jié
    • 名词 梳子、篦子的总称。《说文解字.木部》:「栉,梳比之总名也。」  【组词】:「巾栉」。《诗经.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 动词 梳理。  【组词】:「栉发」。《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宋.陆游〈时雨〉诗:「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 动词 剔除。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 拼音:jiū
    • 名词 鸽形目鸠鸽科部分鸟类的通称。其状似鸽,头小胸凸,灰色有斑纹,尾短翼长。
    • 动词 聚集。  【组词】:「鸠合」、「鸠集」。《左传.隐公八年》:「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
    • 动词 安定。《国语.晋语九》:「庶曰可以监而鸠赵宗乎?」三国吴.韦昭.注:「鸠,安也。」
    • 拼音:kǎn

      zhì ㄓˋ

       ◎ 古同“栉”。

      其它字义

      sǔn ㄙㄨㄣˇ

       ◎ 古同“损”,减少。

      其它字义

      kǎn ㄎㄢˇ

       ◎ 击。

    • 拼音:lì

      zhì ㄓˋ

       ◎ 挡,遮挡:“部落鼓鸣,男女遮~。”

      其它字义

      lì ㄌㄧˋ

       ◎ 超越:“体容与,~万里。”

    • 拼音:luàn

      乿

      zhì ㄓˋ

       ◎ 古同“治”。

      其它字义

      乿

      luàn ㄌㄨㄢˋ

       ◎ 古同“乱”。

    • 拼音:nái

      zhì ㄓˋ

       ◎ 古同“雉”,旧时投骰子的采名。

      其它字义

      nái ㄋㄞˊ

       ◎ 擦挲。

    • 拼音:nái

      zhì ㄓˋ

       ◎ 摴蒲采名。

      其它字义

      nái ㄋㄞˊ

       ◎ 〔揩~〕磨,摩挲。

    • 拼音:nì
    • 动词 亲近。通「昵」。  【组词】:「亲昵」。《晋书.卷四五.任恺传》:「(恺)性忠正,以社稷为己任,帝器而昵之,政事多谘焉。」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五上.滇游日记二》:「其人不习汉语,而素昵彝风,故勾引为易。」
    • 拼音:qí
    • 名词 地神。通「只」。《集韵.平声.支韵》:「只,《说文》:『地只,提出万物者也。』古作示。」《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汉.郑玄.注:「示,音只,本或作只。」
    • ,
    • 动词 上天藉天象显现徵兆,向人预告凶吉祸福。《说文解字.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
    • 动词 把事物显现予人。  【组词】:「示范」、「展示」。《老子.第三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动词 告诉、宣布。  【组词】:「训示」。《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明有常。」
    • 动词 教导。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 名词 命令、布告。  【组词】:「告示」。《儒林外史.第五零回》:「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
    • 名词 尊称人家的来信。  【组词】:「来示敬悉」。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拼音:qīng

      qīng ㄑㄧㄥˉ

       ◎ 古同“轻”。

    • 拼音:shī

      zhì ㄓˋ

       ◎ 古同“庢”。

      其它字义

      shī ㄕˉ

       ◎ 室。

      详细解释
    • 拼音:sh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shí
    • 形容词 充足、富裕。  【组词】:「殷实」。《孟子.梁惠王下》:「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 形容词 填满而没有空隙的。  【组词】:「实心」。《淮南子.泛论》:「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 形容词 真诚不虚伪。  【组词】:「诚实无欺」、「忠实」。《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形容词 真正、真确。  【组词】:「实话」、「实情」、「真才实学」。
    • 名词 植物的种子、果实。  【组词】:「开花结实」。《庄子.逍遥游》:「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 名词 事迹。  【组词】:「事实」、「史实」、「写实」。
    • 名词 哲学上指内容。与「名」相对。  【组词】:「有名无实」、「名实相符」。
    • 动词 充满、加强。《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新唐书.卷一一五.狄仁杰传》:「损四镇,肥中国,罢安东,实辽西。」
    • 拼音:shì
    • 名词 见解、见闻。  【组词】:「见识」、「远识」、「才识」、「胆识」。
    • 名词 事物的道理。  【组词】:「知识」、「常识」。
    • 名词 思想、内在思维。  【组词】:「意识」。《南史.卷四.齐武帝本纪》:「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
    • 名词 知己、朋友。《梁书.卷九.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唐.刘禹锡〈元日感怀〉诗:「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 动词 知道、了解。  【组词】:「素不相识」、「有眼不识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副词 刚才。通「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
    • ,
    • 动词 记忆、记住。通「志」。《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宋玉.神女赋》:「寐而梦之.寤不自识。」
    • 名词 标记、记号。通「帜」。《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 拼音:shì

      shì ㄕˋ

       ◎ 古同“莳”。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稻名。

    • 拼音:sh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shì

      shì ㄕˋ

       1. 车樘结。

       2. 铜锈。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1. 小车耳钩。

       2. 指器物系绳之处。

    • 拼音:shì
    • 名词 见解、见闻。  【组词】:「见识」、「远识」、「才识」、「胆识」。
    • 名词 事物的道理。  【组词】:「知识」、「常识」。
    • 名词 思想、内在思维。  【组词】:「意识」。《南史.卷四.齐武帝本纪》:「我识灭后,身上着夏衣、画天衣。」
    • 名词 知己、朋友。《梁书.卷九.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里驹。』」唐.刘禹锡〈元日感怀〉诗:「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 动词 知道、了解。  【组词】:「素不相识」、「有眼不识泰山」。唐.白居易〈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副词 刚才。通「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无乃伤乎?」
    • ,
    • 动词 记忆、记住。通「志」。《论语.述而》:「默而识之。」《文选.宋玉.神女赋》:「寐而梦之.寤不自识。」
    • 名词 标记、记号。通「帜」。《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
    • 拼音:sī
    • 名词 传说中的水中怪兽。《广韵.平声.支韵》:「虒,似虎有角,能行水中。」
    • 名词 虒祁:古代宫室名称。位于今国内山西省曲沃县西南,北临汾水。《左传.昭公八年》:「于是晋侯方筑虒祁之宫。」
    • 拼音:sī

      zhì ㄓˋ

       1. 《廣韻》池爾切,上紙,澄。

       2. 《廣韻》直離切,平支,澄。

       3. 〔偨~〕见“偨”。偨池:亦作“偨傂”。 参差不齐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偨池茈虒,旋還乎後宫。” 郭璞 注引張揖曰:“偨池,參差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作“柴池”。

      其它字义

      sī ㄙ

       1. 《廣韻》息移切,平支,心。

       2. 傂祁 ,古地名。《广韵·平支》:“ 傂祁 ,地名。在 絳 西,臨 汾水 。”

      其它字义

      tí ㄊㄧˊ

       1. 同“虒”。

       2. 汉 时 渔阳郡 有 傂奚县 。见《後汉书·郡国志五》。《汉书·地理志下》作“厗奚”,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厗,音題。”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厗皆當爲虒。韻書,虒厗二字,並有題音,易於相亂。……故虒誤作厗。《郡國志》 鮑邱水 注,並作 傂奚 。”

    • 拼音:tí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tì
    • 动词 除草。宋.苏轼〈甘露寺〉诗:「薙草得断碑,斩崖出金棺。」《资治通监.卷二六三.唐纪七十九.昭宗天复二年》:「朱全忠遣人薙城外草以困城中。」
    • 动词 削发。通「剃」。  【组词】:「薙发」。
    • 拼音:tì

      tì ㄊㄧˋ

       ◎ 古同“嚏”。

    • 拼音:tuó
    • 形容词 陂阤:险阻不平坦的。《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登陂阤之长阪兮,坌入曾宫之嵯峨。」
    • ,
    • 动词 崩塌、毁坏。《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宗庙崩阤,国家为虚。」唐.颜师古.注:「阤,穨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既定且宁,焉知倾阤。」
    • ,
    • 参见「阤靡」条。
    • 拼音:tuó

      tuó ㄊㄨㄛˊ

       ◎ 古同“阤”。

      详细解释
    • 拼音:xì
    • 状词 形容发笑声。《诗经.卫风.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唐.储光义〈田家杂兴〉诗八首之五:「安知负薪者,咥咥笑轻薄。」
    • ,
    • 动词 咬。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三下.释诂》:「咥,啮也。」《易经.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明.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
    • 拼音:xiè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yín

      yín ㄧㄣˊ

       ◎ 二斤。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砧,铡刀垫座。

    • 拼音:zhé
    • 形容词 明亮。  【组词】:「晢晢」。《说文解字.日部》:「晢,昭晢,明也。」
    • 拼音:zhī
    • 介词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介词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介词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连词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连词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连词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连词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助词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代词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代词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代词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动词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动词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着也。」
    • 动词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动词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名词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 拼音:zhī
    • 名词 草木的枝条。通「枝」。《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觿。」《汉书.卷四九.鼂错传》:「屮木蒙茏,支叶茂接。」
    • 名词 旁系、分出的派别。  【组词】:「旁支」、「分支」。
    • 名词 手脚。通「肢」。《易经.坤卦.文言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 名词 地支的简称。《史记.卷二六.历书》「焉逢摄提格太初元年」句下司马贞索隐引《尔雅.释天》:「岁阴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是也。」
    • 名词 量词:(1) 计算队伍的单位。  【组词】:「一支强有力的军队。」(2) 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  【组词】:「两支歌曲」。(3) 计算绵纱细度的单位。支数愈多,纱质愈细。  【组词】:「八十支纱」。(4) 计算灯光强度的单位。  【组词】:「四十支光」。
    • 名词 姓。如唐代有支叔才。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动词 撑持、维持。《国语.越语下》:「皆知其资财之不足以支长久也。」《水浒传.第九九回》:「我这威胜万山环列,粮草足支二年。」
    • 动词 承受、受得住。  【组词】:「体力不支」、「乐不可支」。
    • 动词 付款。  【组词】:「收支」、「开支」。
    • 动词 领取。  【组词】:「预支」、「先支了一个月的薪水。」
    • 动词 调度、分配、遣走。  【组词】:「支配」、「把他支走了。」
    • 形容词 别出的、由总体分出来的。  【组词】:「支店」、「支行」。
    • 拼音:zhī

      zhī ㄓˉ

       1. 广泛涉及。

       2. 给予。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施也。

    • 拼音:zhī
    • 动词 用丝、麻、棉、毛等物编制物品。  【组词】:「编织」、「纺织」、「织布」。
    • 动词 结合、组成。  【组词】:「组织」、「爱恨交织」。
    • 拼音:zhí
    • 名词 事物的根本、特性。  【组词】:「特质」、「流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史记.卷二四.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 名词 人的天性禀赋。  【组词】:「资质」。
    • 名词 朴实的本性。  【组词】:「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韩非子.解老》:「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 名词 形躯、形体。三国魏.曹植〈愍志赋〉:「岂良时之难俟,痛余质之日亏。」
    • 名词 箭靶、标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 名词 古代的一种刑具。《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 动词 诘问。《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
    • ,
    • 动词 用财物或人作保证以为抵押。  【组词】:「质押」。《战国策.赵策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名词 拜见长辈时奉上的见面礼。通「贽」。《孟子.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汉.赵岐.注:「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拼音:zhí
    • 名词 门槛。即门下所设的横木。《尔雅.释宫》:「柣谓之阈,枨谓之楔。」
    • ,
    • 名词 桔柣:春秋时郑都的城门名称。《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车六百乘伐郑,入于桔柣之门。」晋.杜预.注:「桔柣,郑远郊之门也。」
    • 拼音:zhí
    • 名词 参见「挃挃」条。
    • 动词 撞。《太平广记.卷三四一.韦浦》:「主人有稚儿戏于门下,乃见归以手挃其背,稚儿即惊闷绝,食顷不寤。」
    • 拼音:zhí
    • 动词 抛投、丢扔。  【组词】:「投掷」、「掷铁饼」。《晋书.卷五六.孙楚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动词 抛弃。  【组词】:「弃掷」。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动词 跳跃。唐.周贺〈晚题江馆〉诗:「澄波月上见鱼掷,晚径叶多闻犬行。」
    • 拼音:zhí
    • 动词 较早种植。《玉篇.禾部》:「稙,早种也。」《诗经.鲁颂.閟宫》:「黍稷重穋,稙穉菽麦。」汉.毛亨.传:「先种曰稙,后种曰穉。」
    • 拼音:zhí
    • 名词 事物的根本、特性。  【组词】:「特质」、「流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史记.卷二四.乐书》:「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 名词 人的天性禀赋。  【组词】:「资质」。
    • 名词 朴实的本性。  【组词】:「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韩非子.解老》:「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
    • 名词 形躯、形体。三国魏.曹植〈愍志赋〉:「岂良时之难俟,痛余质之日亏。」
    • 名词 箭靶、标的。《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 名词 古代的一种刑具。《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 动词 诘问。《礼记.中庸》:「质诸鬼神而无疑。」
    • ,
    • 动词 用财物或人作保证以为抵押。  【组词】:「质押」。《战国策.赵策四》:「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名词 拜见长辈时奉上的见面礼。通「贽」。《孟子.滕文公下》:「出疆必载质。」汉.赵岐.注:「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 拼音:zhí

      zhí ㄓˊ

       ◎ 水稍渗入土中。

      其它字义

      zhì ㄓˋ

       ◎ 水名。

    • 拼音:zhí
    • 动词 抛投、丢扔。  【组词】:「投掷」、「掷铁饼」。《晋书.卷五六.孙楚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 动词 抛弃。  【组词】:「弃掷」。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动词 跳跃。唐.周贺〈晚题江馆〉诗:「澄波月上见鱼掷,晚径叶多闻犬行。」
    • 拼音:zhí
    • 动词 搔。《说文解字.手部》:「擿,搔也。」《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
    • 动词 投。通「掷」。《史记.卷八六.刺客传.荆轲传》:「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 名词 发簪。即搔头。《续汉书志.第三零.舆服志下》:「簪以玳瑁为擿。」
    • ,
    • 动词 挑取、挑出。  【组词】:「擿出」。《汉书.卷八.宣帝纪》:「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
    • 动词 揭发、揭露。  【组词】:「发奸擿伏」。《新唐书.卷二零六.外戚传.杨国忠传》:「国忠已得志,则穷擿林甫奸事,碎其家。」
    • 拼音:zhí
    • 名词 支柱下的石头。明.张自烈《正字通.石部》:「础,柱下石。础与礩异名同实。」
    • 拼音:zhǐ
    • 动词 止。《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物乃坁伏,郁湮不育。」
    • 拼音:zhǐ

      zhì ㄓˋ

       1. 竹器。

       2. 朴。

      其它字义

      zhǐ ㄓˇ

       1. 致谨。

       2. 正。

    • 拼音:zhì
    • 动词 到达、来到。《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形容词 大、完善。《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 副词 极、甚。《吕氏春秋.杂俗览.为欲》:「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文选.李密.陈情表》:「今臣亡王国贱俘,至微至陋。」
    • 连词 表示转折的语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 名词 二十四节气之一。  【组词】:「冬至」、「夏至」。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治。

    • 拼音:zhì
    • 动词 嫉妒。《诗经.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 动词 违逆。《庄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 拼音:zhì
    • 名词 爬虫类的总称。《说文解字.豸部》:「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
    • 名词 参见「獬豸」条。
    • 名词 办法。《左传.宣公十七年》:「使郤逞其志,庶有豸乎!」
    • 名词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拼音:zhì
    • 副词 极、至、最。《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文王改制,爰周郅隆。」
    • 名词 姓。如汉代有郅奇、郅恽。
    • 拼音:zhì
    • 名词 意向、抱负、决心。  【组词】:「意志」、「志同道合」。《论语.公冶长》:「盍各言尔志。」
    • 名词 记录事物的书。  【组词】:「府志」、「三国志」。《周礼.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国之志。」
    • 名词 姓。如元代有志能。
    • 动词 记载、记录。通「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变动。」
    • 动词 牢记。  【组词】:「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语汝。』」
    • 拼音:zhì
    • 动词 管理、统理。  【组词】:「统治」、「治国」。《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动词 诊疗。  【组词】:「治病」、「医治」。
    • 动词 整理、修建。  【组词】:「治水」、「整治」。《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缮治邮亭。」
    • 动词 研究。  【组词】:「治学」。《汉书.卷四九.鼂错传》:「齐有伏生,故秦博士,治尚书。」
    • 动词 惩罚。  【组词】:「治罪」、「处治」。《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治臣之罪。」
    • 动词 经营。  【组词】:「治产」。《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 ,
    • 动词 之读音。
    • 拼音:zhì
    • 动词 烧烤、烧灼。  【组词】:「炙手可热」。《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动词 受薰染、陶冶。《孟子.尽心下》:「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 名词 烤熟的肉食。《史记.卷八六.刺客传.专诸传》:「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
    • 拼音:zhì
    • 名词 书、画的封套。南朝梁.萧统〈文选序〉:「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唐.王维〈济州过赵叟家宴〉诗:「荷锄修药圃,散帙曝农书。」
    • 名词 套装书。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 名词 量词。计算函套或包裹书籍的单位。《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何承天礼论三百卷,俭抄为八帙,又别抄条目为十三卷。」《新唐书.卷八四.李密传》:「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 拼音:zhì
    • 名词 旌旗、旗子。  【组词】:「旗帜」。《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名词 记号、标记。《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以采綖缝其裙为帜。」
    • 拼音:zhì
    • 名词 法度、规定。  【组词】:「法制」、「制度」。《礼记.曲礼上》:「越国而问焉,必告之以其制。」
    • 名词 父母丧事。  【组词】:「守制」、「父制」、「母制」。《红楼梦.第一一四回》:「因在制中,不便行礼。」
    • 动词 制造。同「制」。  【组词】:「制作」。《诗经.豳风.东山》:「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 动词 订定、规划。  【组词】:「制礼作乐」、「因地制宜」。
    • 动词 管束、阻止。  【组词】:「管制」、「限制」。《淮南子.修务》:「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
    • 动词 决断、裁决。  【组词】:「裁制」。《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制曰:『可。』」
    • 动词 切割。《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拼音:zh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zhì
    • 动词 阻碍。《说文解字.广部》:「庢,碍止也。」《文选.枚乘.七发》:「发怒庢沓,清升踰跇。」唐.李善.注:「言初发怒,碍止而涌沸。」
    • 拼音:zhì
    • 名词 梳子、篦子的总称。《说文解字.木部》:「栉,梳比之总名也。」  【组词】:「巾栉」。《诗经.周颂.良耜》:「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 动词 梳理。  【组词】:「栉发」。《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宋.陆游〈时雨〉诗:「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 动词 剔除。唐.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栉垢爬痒,民获苏醒。」
    • 拼音:zhì
    • 动词 储备、储藏。《说文解字.广部》:「庤,储置屋下也。」《辽史.卷五九.食货志上》:「岁秋,社民随所获,户出粟庤仓,社司籍其目。」
    • 动词 准备、具备。《诗经.周颂.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鎛。」
    • 拼音:zhì
    • 动词 登高、爬上。《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李膺传》:「陟岵瞻望,惟日为岁。」
    • 动词 升迁、进用。《文选.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 拼音:zhì
    • 动词 耸立、对立。  【组词】:「对峙」。《文选.谢惠连.雪赋》:「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绵绵瓜瓞,六国互峙。」
    • 名词 水中高土。《文选.张衡.西京赋》:「散似惊波,聚以京峙。」三国吴.薛综.注:「京,高也。水中有土曰峙。」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古水名。

       2. 古同“”,湿。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义未详。

    • 拼音:zhì
    • 名词 车前较低的部分。《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祭有次序。

    • 拼音:zhì
    • 名词 初次见面时所送的礼物。《书经.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咸执贽以贺,争拜识之。」
    • 拼音:zhì
    • 名词 剑匣。《集韵.入声.质韵》:「袟,剑衣也。」
    • 名词 量词。古代计算函套或包裹书籍的单位。《资治通监.卷八九.晋纪十一.愍帝建兴二年》:「惟裴宪、荀绰止有书百余袟,盐米各十余斛而已。」
    • 拼音:zhì
    • 形容词 诚恳。  【组词】:「诚挚」、「真挚」。
    • 形容词 凶狠。通「鸷」。《礼记.曲礼上》:「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 名词 古代初次见面时所送的礼物。通「贽」。《礼记.郊特牲》:「执挚以相见。」
    • 名词 姓。如晋代有挚虞。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的一种刑具,即脚镣。参见「桎梏」条。
    • 动词 窒碍、阻碍。《庄子.达生》:「其灵台一而不桎。」
    • 动词 束缚、监禁。唐.沈佺期〈被弹〉诗:「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
    • 拼音:zhì
    • 动词 给予。《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今致钱二十万、谷二百斛。」
    • 动词 达到。《庄子.外物》:「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 动词 传达、表示。《诗经.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赉孝孙。」《三国志.卷二四.魏书.崔林传》:「仗节统事,州邵莫不奉牋致敬。」
    • 动词 招引、延揽。《易经.需卦.九三》:「需于泥,致寇至。」《汉书.卷三九.萧何传》:「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
    • 动词 归还、退回。《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
    • 动词 尽心、尽力。《论语.子张》:「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动词 推极、穷究。《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 名词 旨趣、意态。《魏书.卷九三.恩幸传.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 名词 事物的道理。《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
    • 拼音:zhì
    • 名词 官吏的职位、品级。《管子.山至数》:「去其都秩,与其县秩。」《史记.卷五.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
    • 名词 俸禄。《左传.庄公十九年》:「王夺子禽、祝跪与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唐.韩愈〈争臣论〉:「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
    • 名词 十年为一秩。  【组词】:「八秩诞辰」。唐.白居易〈思旧〉诗:「已开第七秩,饱食仍安眠。」宋.苏轼〈无题〉诗:「六秩行当启,区中缘更疏。」
    • 形容词 整齐有条理。《明史.卷一三八.陈修传》:「皆精心筹画,铨法秩然。」
    • 拼音:zh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大。

       2. 明。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女子人名用字。

    • 拼音:zhì
    • 名词 阻塞、充填。  【组词】:「窒息」。《吕氏春秋.季秋纪.季秋》:「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下流壅则上溢,上源窒则下枯。」
    • 名词 抑制、停止。《易经.损卦.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慾。」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狂:~狗(狂犬)。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 名词 书的封套。《后汉书.卷三零上.杨厚传》:「吾绨袠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
    • 名词 十年。通「秩」。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一二.开八袠》:「以十年为一袠,其说见白乐天集中。」
    • 拼音:zhì
    • 动词 缝。汉.扬雄《方言.卷四》:「以布而无缘,敝而紩之,谓之褴褛。」
    • 拼音:zhì
    • 形容词 发狂的。《淮南子.泛论》:「畏罪而恐诛,则因猘狗之惊,以杀子阳。」
    • 名词 凶狠、蛮横。元.郝经〈青州山行〉:「初从霸国后,往往逞凶猘。」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积储;储备:~储。练兵~粮。

       2. 具;完备。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 名词 病名。由于肛门或直肠末端的静脉曲张,而形成的突出块物。主要分内痔、外痔两种,症状为便血、疼痛。也称为「痔疮」。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坛。《史记.卷五.秦本纪》:「祠上帝西畤。」唐.崔颢〈行经华阴〉诗:「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 拼音:zhì
    • 名词 性情凶猛的鸟。《玉篇.鸟部》:「鸷,猛鸟也。」
    • 形容词 凶狠勇猛。《商君书.画策》:「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鸟飞舒迟的样子。

       2. 鸟飞翔的样子。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施。

       2. 古同“陟”。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同“質”。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木山〕地名,在中国湖南省邵阳县。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字义:未详~

      是否常用字:否。

    • 拼音:zhì

      (銍)

      zhì ㄓˋ

       1. 古代一种短的镰刀。

       2. 割稻穗。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 名词 环节动物门蛭纲动物的总称。体扁长柔软,形似蚯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能刺入人畜肌肤中,吸吮血液。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收割。

       2. 禾穗。

    • 拼音:zhì
    • 名词 皮肤上所生的圆形斑点,可能是色素沉淀或血管性、表皮性的增生。
    • 拼音:zhì
    • 名词 公马。《说文解字.马部》:「骘,牡马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駉颂既美僖公牧于垧野之事,何限騲骘乎?」
    • 动词 升。《尔雅.释诂》:「骘,假格陟跻登陞也。」
    • 动词 安排、安定。《书经.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
    • 动词 分辨、判定。  【组词】:「评骘是非」。
    • 拼音:zhì
    • 动词 停留、静止。《淮南子.原道》:「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鸟企山峙,若翔若滞。」
    • 动词 凝聚、积聚。《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
    • 形容词 不流通。  【组词】:「凝滞」、「积滞」。
    • 拼音:zhì
    • 名词 车前较低的部分。《诗经.小雅.六月》:「戎车既安,如轾如轩。」
    • 拼音:zhì
    • 名词 聪明、识略。  【组词】:「才智」、「足智多谋」、「大智若愚」。《孟子.公孙丑上》:「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 名词 姓。如宋代有智浃。
    • 形容词 聪明的、深明事理的。  【组词】:「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拼音:zhì
    • 动词 留止、伫立。《淮南子.修务》:「鹤跱而不食,昼吟宵哭。」《续汉书志.第一二.天文志下》:「大将军何进令司隶校尉袁绍私募兵千余人,阴跱雒阳城外。」
    • 动词 对峙、对立。《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方今英雄棋跱,豺狼闚望。」《晋书.卷五四.陆机传》:「遂跻天号,鼎跱而立。」
    • 名词 行馆、招待所。《后汉书.卷三.章帝纪》:「丁酉,南巡狩,诏所经道上,郡县无得设储跱。」
    • 拼音:zhì
    • 名词 猪。  【组词】:「野彘」。《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商君书.兵守》:「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
    • 拼音:zhì
    • 动词 安置、放置。《诗经.小雅.谷风》:「将恐将惧,寘予于怀。」
    • 动词 弃置、废止。《左传.隐公元年》:「遂寘姜氏于城颖。」
    • 动词 尽出。《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贪冒之民将寘力焉。」
    • 动词 满。汉.扬雄《太玄经.卷三.法》:「繘陆陆,缾寘腹,井潢洋,终不得食。」
    • 拼音:zhì
    • 动词 释放、赦免。《国语.郑语》:「褒人褒姁有狱,而以为入于王,王遂置之。」《史记.卷一零六.吴王濞传》:「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 动词 废弃。《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夫以贱匹贵,国之害也;置大立少,乱之本也。」《国语.周语中》:「今以小忿弃之,是以小怨置大德也,无乃不可乎!」
    • 动词 安放。  【组词】:「本末倒置」。《书经.说命上》:「爰立作柤,王置诸其左右。」
    • 动词 建立、设立。《墨子.明鬼下》:「三代之圣王,其始建国营都,日必择国之正坛,置以为宗庙。」《史记.卷五.秦本纪》:「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 动词 购买、添加。  【组词】:「置产」。
    • 名词 驿车、驿站。《孟子.公孙丑上》:「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宋.苏轼〈荔枝叹〉:「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传说中的独角兽。同「豸」。参见「獬豸」条。
    • 拼音:zhì
    • 名词 动物名。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雄雉尾长,羽毛鲜艳美丽,多为赤铜色或深绿色;雌鸟尾稍短,毛灰褐色。俗称为「野鸡」。
    • 名词 量词。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檄移》:「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者也。」
    • 拼音:zhì
    • 形容词 幼小、不成熟。  【组词】:「稚气」、「幼稚」。《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 名词 孩童、幼童。《孟子.滕文公上》:「使老稚转乎沟壑。」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水〕古水名,即今中国河南省鲁山县、叶县境内的沙河。

       2. 〔~阳〕地名,在中国河南省宝丰县南。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鑕)

      zhì ㄓˋ

       ◎ 古代腰斩用的垫座:砧~。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 名词 割稻谷的镰刀。《说文解字.金部》:「銍,获禾短鎌也。」《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予之西巡,必躬载銍。」
    • 动词 用镰刀割。《广韵.入声.质韵》:「銍,刈也。」
    • 拼音:zhì
    • 动词 记住、记忆。  【组词】:「永志不忘」。《新唐书.卷一零二.褚亮传》:「亮少警敏,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
    • 动词 记录、记载。《列子.杨朱》:「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聊斋志异.卷九.邵临淄》:「邑有贤宰,里无悍妇矣。志之,以补循吏传之所不及者。」
    • 动词 表示。  【组词】:「志哀」、「志庆」。
    • 名词 文体名。一种记事文。  【组词】:「碑志」、「读书志」。
    • 名词 标识、记号。《南齐书.卷五五.孝义传.韩系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
    • 名词 皮肤上所生的微凸小点。通「痣」。《南齐书.卷四二.江佑传》:「高宗胛上有赤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玉格》:「额三理,腹三志。」
    • 拼音:zhì
    • 动词 停留、静止。《淮南子.原道》:「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文选.何晏.景福殿赋》:「鸟企山峙,若翔若滞。」
    • 动词 凝聚、积聚。《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徵平治。」
    • 形容词 不流通。  【组词】:「凝滞」、「积滞」。
    • 拼音:zhì
    • 动词 停滞、阻碍不前。《说文解字.?部》:「疐,碍不行也。」
    • 动词 踏住、踩到。《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 拼音:zhì
    • 动词 剪裁。《楚辞.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汉书.卷八六.南蛮西南夷传.南蛮传》:「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
    • 动词 造作。《后汉书.卷三二.樊宏传》:「五谷不登,谓之大侵。大侵之礼,百官备而不制,群神祷而不祠。」《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置权量于东西市,使贸易用之,禁私制者。」
    • 名词 诗文、作品。唐.杜甫〈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声华当健笔,洒落富清制。」
    • 名词 法式、样式。《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义未详。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仔细看。

    • 拼音:zhì
    • 动词 遇阻碍而跌倒。《左传.宣公十五年》:「杜回踬而颠,故获之。」《旧唐书.卷一二七.蒋镇传》:「马踬堕沟涧中,伤足不能进。」
    • 形容词 事情不顺利。南朝梁.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事踬两如直,心惬三避贤。」
    • 形容词 文辞晦涩不顺畅。南朝梁.锺嵘〈诗品序〉:「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南史.卷五九.江淹传》:「自尔淹文章踬矣。」
    • 拼音:zhì
    • 名词 旌旗、旗子。  【组词】:「旗帜」。《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拔赵帜,立汉赤帜。」
    • 名词 记号、标记。《后汉书.卷五八.虞诩传》:「以采綖缝其裙为帜。」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有盖。《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南朝宋.鲍照〈拟古诗〉八首之五:「呼我升上席,陈觯发瓢壶。」
    • 拼音:zhì
    • 名词 女子阴道的通称。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炙”。

    • 拼音:zhì
    • 形容词 诚恳。  【组词】:「诚挚」、「真挚」。
    • 形容词 凶狠。通「鸷」。《礼记.曲礼上》:「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 名词 古代初次见面时所送的礼物。通「贽」。《礼记.郊特牲》:「执挚以相见。」
    • 名词 姓。如晋代有挚虞。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稚”。

    • 拼音:zhì
    • 名词 细密的丝帛。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七下.释器》:「致,练也。」疏证:「致,一名细致。《释名》云:『细致,染缣为五色,细且致,不漏水也。』」
    • 形容词 精细、细密。《新唐书.卷二零三.文艺传下.崔元翰传》:「其好学老不倦,用思精致,驰骋班固、蔡邕间以自名家。」
    • 形容词 美好。《红楼梦.第八回》:「贾母见秦锺形容标致,举止温柔。」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同“誌”。

      详细解释
    • 拼音:zhì

      zhì ㄓˋ 又 wèi ㄨㄟˋ

       ◎ 玉制剑鼻。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骘”。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横蛮无理:“胡人有知利者,而人谓之~。”

       2. 古同“騺”。

       3. 马高大。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同“幟”。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雉”,野鸡。

    • 拼音:zhì
    • 名词 忿怒。《礼记.大学》:「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同“稚”。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质”。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质”,票券。也做古代买卖时的抵押文书,物品。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的一种饮酒器具。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有盖。《礼记.礼器》:「尊者举觯,卑者举角。」南朝宋.鲍照〈拟古诗〉八首之五:「呼我升上席,陈觯发瓢壶。」
    • 拼音:zhì
    • 形容词 忿戾。《书经.多方》:「亦惟有夏之民叼懫。」唐.孔颖达.正义:「忿懫,言忿怒违理也。」
    • 拼音:zhì
    • 名词 初次见面时所送的礼物。《书经.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咸执贽以贺,争拜识之。」
    • 拼音:zhì
    • 名词 公马。《说文解字.马部》:「骘,牡马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駉颂既美僖公牧于垧野之事,何限騲骘乎?」
    • 动词 升。《尔雅.释诂》:「骘,假格陟跻登陞也。」
    • 动词 安排、安定。《书经.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
    • 动词 分辨、判定。  【组词】:「评骘是非」。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人名用字。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钟鼓架子的足;亦泛指器物的足。

       2. 砍或剁时垫的木垫子。

    • 拼音:zhì

      基本字义

      zhì(ㄓˋ)

      (一)、[䱥魚]魚名。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爵(古代一种礼器)的顺序。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鰶鱼。

    • 拼音:zhì
    • 动词 遇阻碍而跌倒。《左传.宣公十五年》:「杜回踬而颠,故获之。」《旧唐书.卷一二七.蒋镇传》:「马踬堕沟涧中,伤足不能进。」
    • 形容词 事情不顺利。南朝梁.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事踬两如直,心惬三避贤。」
    • 形容词 文辞晦涩不顺畅。南朝梁.锺嵘〈诗品序〉:「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辞踬。」《南史.卷五九.江淹传》:「自尔淹文章踬矣。」
    • 拼音:zhì
    • 动词 马陷泥中,无法移动。《史记.卷三九.晋世家》:「惠公马騺不行,秦兵至,公窘。」
    • 拼音:zhì

      zhì ㄓˋ

       1. 马重貌。

       2. 马脚屈也。

       3. 马难起步的。

    • 拼音:zhì
    • 名词 性情凶猛的鸟。《玉篇.鸟部》:「鸷,猛鸟也。」
    • 形容词 凶狠勇猛。《商君书.画策》:「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
    • 拼音:zhì
    • 名词 古代刑具的一种组件。腰斩时,垫在受刑人身下的铁砧。《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君不忍加之以鈇鑕。」《文选.班彪.王命论》:「然卒润镬伏鑕,烹醢分裂。」
    • 拼音:zhì

      zhì ㄓˋ

       ◎ 古同“秩”:“以言轨式,则论事之体易规;若~品程,则析理之篇滋尚。”

zhì结尾的成语
名句 | 成语大全 | 宠物百科 | 杂谈 | 谜语 | 字典 | 词典 | 拼音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