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hú
- 名词 翻土、除草的农具。《文选.贾谊.过秦论》:「鉏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李善传》:「乃脱朝服,持鉏去草。」
- 动词 用锄头整治田地。唐.戴叔伦〈屯田词〉:「麦苗渐长天苦晴,土乾确确鉏不得。」
- 动词 诛灭、铲除。《史记.卷一六.秦楚之际月表》:「销锋镝,鉏豪桀。」
拼音:jiě
- 名词 称谓:(1) 用以称比自己先出生的同胞女子。通「姊」。 【组词】:「大姐」。(2)用以称同辈而比自己年长的女子。通「姊」。 【组词】:「表姐」、「杨姐」。(3) 对女性的通称。 【组词】:「小姐」。
拼音:jū
- 名词 可结子的麻,亦称麻的子实为「苴」。《玉篇.艹部》:「苴,麻也。」《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采荼薪樗。」汉.毛亨.传:「叔,拾也;苴,麻子也。」
- 名词 姓。如唐代有苴那时。
- 形容词 粗劣、不精致。《墨子.兼爱下》:「昔者晋文公好苴服。」
- 动词 包裹。《礼记.内则》:「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
,- 名词 古时衬在鞋里的草垫。《说文解字.艹部》:「苴,履中草。」
拼音:jū
- 名词 有石头的土山。《尔雅.释山》:「土戴石为砠。」晋.郭璞.注:「土山上有石者。」《宋书.卷六七.谢灵运传》:「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无浊。」
拼音:jū
- 名词 水草丛生的沼泽。《孟子.滕文公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汉.赵岐.注:「菹,泽生草也。」
- 名词 腌菜、咸菜。《诗经.小雅.信南山》:「疆埸有瓜,是剥是菹。」宋.陆游〈雪夜〉诗:「菜乞邻家作菹美,酒赊近市带醅浑。」
- 名词 肉酱。《礼记.少仪》:「麋鹿为菹。」
- 动词 剁成肉酱。《汉书.卷二三.刑法志》:「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
拼音:jū
- 同「菹」。《玉篇.艹部》:「葅,同菹。」
拼音:jù
- 形容词 骄傲。《说文解字.心部》:「怚,骄也。」
拼音:zǎn
- 动词 逼赶、催促。宋.赵师侠〈酹江月.丙午螺川〉词:「趱柳催花,摧红长翠,多少风和雨。」《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公子只得催着牲口,趱向前去。」
- 动词 用、使。《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他若是趱一个劲,那怕几千斤的石块,打落在他头上、身上,他会丝毫不觉得。」
- 动词 积聚。通「攒」。《西游记.第六八回》:「(那獃子)跳起来道:『哥哥!这遭我扰你,待下次趱钱,我也请你回席。』」《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丈夫,可知小舅要娶老婆,原来自趱得些私房。」
拼音:zhā
● 柤
zhā ㄓㄚˉ
1. 木栏。
2. 古同“楂”,山楂。
3. 古通“渣”,渣滓。
4. 斫余的残桩。
其它字义
● 柤
zǔ ㄗㄨˇ
◎ 古同“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
其它字义
● 柤
zū ㄗㄨˉ
◎ 中国春秋时楚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省邳县西北。
拼音:zū
- 名词 草垫。《说文解字.艹部》:「蒩,茅藉也。……《礼》曰:『封诸侯以土蒩、以白茅。』」《周礼.地官.乡师》:「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
- 名词 蕺菜。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十上.释草》:「蒩,蕺也。」
拼音:zū
- 名词 田赋。《说文解字.禾部》:「租,田赋也。」《汉书.卷四.文帝纪》:「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
- 名词 税捐。《史记.卷一零二.张释之传》:「李牧为赵将居边,军市之租皆自用飨士,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
- 名词 出借房屋、物品等所收取的报酬费用。 【组词】:「房租」、「收租」。
- 动词 以一定的代价出借或借用他人物品、房地。 【组词】:「吉屋出租」。《红楼梦.第四回》:「偏生这拐子又租了我们的房舍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