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鲁迅和朱安的故事,有谁了解封建制度下的婚姻是没有真正感情作为基础的,到头来双方都不会得到幸福。 鲁迅为追求幸福而抛弃朱安,虽说有些残忍,但为了进步,总是有人要牺牲的。 众所周知,鲁迅不爱朱安;但朱安爱鲁迅吗?又有谁知道?!有人会说这在那个时代的包办婚姻,无所谓爱不爱,或许她连什么是爱也不懂,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如果不爱的话,朱安不会因为鲁迅的进步而小脚装大脚,可见她之前也是对鲁迅有某种程度的了解的;如果不爱,她不会明知鲁迅不爱她,甚至比对一个陌生人还厌恶但依然在他兄弟交恶后坚持与尚能说话的婆婆分开而与鲁迅迁出、在婆婆逝世后拒收周作人的资助。 ———————————————————— 《鲁迅与朱安》 鲁迅坐在桌前,手里的香烟燃着。 一瓶烈酒已经喝完,第二瓶已经打开。稀稀 拉拉然而又连续不断的爆竹声忽远忽近。 昏暗的灯光照射着桌上的几种饼饵。桌上放着几本残旧然而珍贵的古籍。 另一 边,古碑拓片旁散放着几枚古钱。 屋里很冷,鲁迅移动了一下身体,拿起酒杯从容地一饮而尽,随后又斟了一杯 。 这时,隐隐约约的牙疼又向他袭来。 除夕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但鲁迅却独自守岁。 夫人朱安就在同一个院里的另一间屋。 几个月前,鲁迅和二弟因家务争吵后身体一直不太好。 鲁迅凝视着桌上的一堆书,一丝难以察觉的冷嘲从嘴角掠过,往事如一场恶梦。 1906年,远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在母亲的反复催促下,终于不很情愿的启程 回国。 母亲想让鲁迅回家完婚,鲁迅回答说,让姑娘另嫁人为好。但母亲却来电报 说:母病速归。 回家后的第二天,婚礼便要举行。这一天是7月26日(光绪32年农历丙午 六月初六)。 族人中帮忙者在这一天如临大敌,因为他们早就知道,破落户周家大公子是个 桀骜不驯的家伙,也不走科举正道,却剪辫子,学洋文,穿洋服,对这样的人,你 不得不提防,小心他破坏祖宗礼仪。他们做好一切防范准备,然而一切都很平静, 这使族人们很有些失望。 从姑娘一下轿,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甚么,他就干甚么,就连鲁迅的 母亲也都觉得很异常。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套新礼服,他站在那里迎亲。 轿子来了,从 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车 高,这只脚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却把绣花鞋掉了。这时,一只真正的裹的很小的 脚露出了真相。 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 了很多棉花,以便使新郎喜欢。然而,现在却败露了。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她身材不高, 人显得瘦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在族人的簇拥下和司仪的叫喊声 中,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静静地看了一眼新娘,在此之前鲁迅从未见过这个姑娘。 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姑娘出身普通人家,娘家姓朱,也是绍兴人,亲戚们都称她为「安姑」,大鲁 迅三岁。 在热闹的婚礼中,谁也不会想到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一场漫长的婚姻灾难开 始了。 婚礼的当天晚上,鲁迅彻夜未眠。朱安数次小心地说:“睡吧。” 鲁迅一个字也没有回答。 第二天晚上鲁迅在母亲屋中看书,后半夜睡在母亲屋中的一张床上。 第三天晚上鲁迅仍在母亲屋中。 朱安在新房中独自作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无名的痛苦使她不 知所措。 鲁迅的痛苦无疑是绝望性的,这种痛苦影响了他今后的思想和生活,而朱安的 痛苦绝不亚于鲁迅。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婚姻中,她从一开 始就处于最为被动的地位。 第四天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及几个朋友启程东渡日本,这一走就是三年。 ◎ 孤守青灯黄卷 ◎ 外边的爆竹又骤然响起。 鲁迅又饮了杯酒之后,从怀里摸出一枝香烟,点燃后 慢慢吸了几口。他拿出日记本打开,又在另外一张纸上计算一下最近的收入和开销 ,他把买书的钱一笔一笔工工整整地记在日记上。 看着这些帐目的碎片,鲁迅想到了朱安,“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 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1909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一所师范任教。 翌年7月,回到绍 兴,任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教务长,后任学监,后又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这段时间,鲁迅虽然人在绍兴,但很少回家,他住在学校。 星期日白天,他有 时回去,但主要是为了看望母亲,偶尔星期六晚上回家,也是通宵批改学生的作业 或读书、抄书、整理古籍。鲁迅有意不与朱安接触。 从日本回国后的这两年,鲁迅的心情十分沉郁,他「囚发蓝衫」、不修边幅的 形象,使他显得苍老,而他实际上只不过刚刚30岁。 这一时期他拼命抽烟喝酒,近於自暴自弃。 他在给自己的终生挚友许寿棠的信 中说:“仆(我)荒落殆尽。”又说:“又翻类书,荟集古逸书数种,此非求学, 以代醇酒妇人者也。” 说得很坦率,也很沉痛。 这一时期,鲁迅整理了大量古典小说资料,编成后来的《古小说钩沉》,然而 ,这书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守着自己的“家”编这样的书,痛苦是双重的,既有 鲁迅的,也有朱安的。 正当鲁迅在极度痛苦中寻求出路。 2.关于鲁迅的妻子朱安的资料朱安,1906年7月6日,浙江绍兴的没落户周家正在为其大公子成婚。 新郎是鲁迅,而新娘就是朱安。 朱安是个善良单纯的女性,她爱她的大先生,她忠于她的大先生,她将大先生的亲人(将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周海婴在所著的《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起朱安女士对他们母子的好。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却没有一个人。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在孤独与寂寞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 3.关于鲁迅与朱安一八九九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的婚姻前景似乎明朗了起来;当时她已是个二十一岁的“老姑娘”了。 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户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一九○一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周树人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身份提高了,对她也是一份光荣。 周树人在一九○二年三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一九○九年。他如此一去不归,实在令朱家忧心忡忡。 而他赴日后不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实在吓了他们一跳。 但这为朱安的婚事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周老太太对未来媳妇很满意,但谁也不能预料留学在外的激进青年会采取什么行动。 一九○三年周树人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这似乎都不是好征兆。不过他始终没有提出要退婚,虽然周家也没有安排把朱安迎娶过门。 成 婚 绍兴有句谚语:“养女不过二十六。”周家体会到拖延婚事实在于理不合,终于定下成婚的日子:一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新郎会从日本专程回家。但朱安不知道的是,他会接到虚报母亲急病的电报,被骗回来。 周家到底有没有想过,如果鲁迅不归,又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个难题:找人代替新郎拜堂本来就是惯用的招数。 朱安除了做出一般准备外,也没有忘记新郎对小脚的厌恶,因此造了一双大脚绣花鞋,鞋头填满了棉花,好在婚礼上穿。 朱安穿上这双鞋,到底有何感想呢?二十多年来,大家不断告诉她没有男人会娶一个大脚妻子。世界真的变了。 虽说新郎是个放洋留学的新人物,但婚礼还是依照传统风俗进行,大红花轿、媒婆、吹打乐手和陪嫁娘一个不少。新郎穿着传统礼服,甚至装上假辫,这一切是否可以让朱安定下心来呢?假如她希望有个好兆头,现实却适得其反:她一脚踏出花轿的时候,一只鞋松脱了,揭露了伪装。 绍兴风俗认为新娘掉了鞋是个不吉的兆头。捱过了婚礼的繁文缛节,朱安终于进入洞房,坐在床上。 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到翻书的声音。朱安坐着呆等,因为新娘是不能首先开口说话的,而新郎决定了不理睬她。 婚姻生活 婚后第二天,朱安按照传统由新郎陪伴着回门,也到了周家的祠堂拜祭祖先。虽然他们没有圆房,但完成了婚礼所有的仪式,因此他们的婚姻作为一份社会契约是完整的。 不过假如朱安希望新郎对她的态度会改善,她很快就失望了:婚后第二个晚上,她的丈夫睡到母亲房间里去,三天后他就离开绍兴,回到日本。朱家的“安姑娘”离开了富裕的娘家,变成景况拮据的周家媳妇。 作为小安的媳妇,她有两份职责,一是延续香火,二是操持家务,她既然无法完成第一项,就全心全意投入第二项里。既然她是小辈中惟一的媳妇,家务的担子自然不轻,而大家也认为她是个称职的主妇。 大家族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对朱安来说是个熟悉的环境,她性格和顺,与人相处并不困难,婆婆鲁瑞对她十分喜爱。 一九○九年夏季,朱安似乎看到一点光明,因为她的丈夫终于决定回国了。 周树人回国主要是为了经济问题:周家实在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他作为长孙,总得挑起这担子。不过鲁瑞自然也希望借此让儿子和媳妇重聚。 周树人在杭州找到一份教职,本来有不少机会回家,但他并不如此,而每次短暂的逗留,也不和朱安说话,更不进她的房间。一九一○年夏天,情况变得更坏了。 鲁迅回到绍兴教书,学堂离家不过几十分钟路程,而他决定住在学校。 但与此同时,朱安也感到她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 一九一一年,她的小叔子周作人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回到绍兴,朱安一辈子头一次接触外国人,头一次体会到丈夫进出自如的另一个世界。作人和信子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这一点也让朱安感受到,她从小奉为金科玉律的礼教传统,已经权威大减了。 这时外间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变:一九一一年十月,满清王朝崩溃了。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周树人得到一份教育部的工作。 虽然他因此又要离家远去,但这对周家来说却是件喜事,因为树人成为中央政府的官员,在复兴家业方面迈进了一步。他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往南京赴任,同年五月与教育部一起迁往北京。 男人因为经商或做官而居于外地,是绍兴常见的模式,因此树人离家反而减轻了朱安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这时朱安有一块心头大石:她已近中年,无儿无女,不管作为主妇如何称职,作为周家的媳妇却未完成任务。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女。虽说。 4.关于鲁迅与朱安一八九九年,通过亲戚的斡旋,朱安的婚姻前景似乎明朗了起来;当时她已是个二十一岁的“老姑娘”了。 议婚的对象是一名周姓前任官员的长孙。这位周老爷当过京官,后来因为科场贿赂而锒铛入狱,家道中落。 他的长孙十八岁,在南京一间新派学堂念书。绍兴传统以妻子比丈夫大两三岁为佳,所以两人算是相当匹配,惟一的缺憾是周家经济颇为拮据。 但毕竟他们在绍兴还算是户体面人家,对“老姑娘”朱安来说,这可能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一九○一年似乎是他们成亲的好时间,因为绍兴惯例婚礼多半在冬季举行,而朱安的未婚夫又将在同年年底毕业,算得上双喜临门。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周树人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因此朱家想看到女儿成家的希望又落空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当然也愿意未来女婿出洋留学,因为朱安的未婚夫身份提高了,对她也是一份光荣。 周树人在一九○二年三月离开中国,除了两次短暂回家外,在日本一直逗留到一九○九年。他如此一去不归,实在令朱家忧心忡忡。 而他赴日后不久,通过他母亲向朱家提出一项要求,更教他们增添了忧虑:周树人要朱安放脚,然后进学堂读书。对思想保守的朱家来说,这实在吓了他们一跳。 但这为朱安的婚事蒙上了一层阴影。虽然周老太太对未来媳妇很满意,但谁也不能预料留学在外的激进青年会采取什么行动。 一九○三年周树人回家探亲,身穿西服,辫子已剪了,这似乎都不是好征兆。不过他始终没有提出要退婚,虽然周家也没有安排把朱安迎娶过门。 成 婚 绍兴有句谚语:“养女不过二十六。”周家体会到拖延婚事实在于理不合,终于定下成婚的日子:一九○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新郎会从日本专程回家。但朱安不知道的是,他会接到虚报母亲急病的电报,被骗回来。 周家到底有没有想过,如果鲁迅不归,又怎么办呢?其实这也不是个难题:找人代替新郎拜堂本来就是惯用的招数。 朱安除了做出一般准备外,也没有忘记新郎对小脚的厌恶,因此造了一双大脚绣花鞋,鞋头填满了棉花,好在婚礼上穿。 朱安穿上这双鞋,到底有何感想呢?二十多年来,大家不断告诉她没有男人会娶一个大脚妻子。世界真的变了。 虽说新郎是个放洋留学的新人物,但婚礼还是依照传统风俗进行,大红花轿、媒婆、吹打乐手和陪嫁娘一个不少。新郎穿着传统礼服,甚至装上假辫,这一切是否可以让朱安定下心来呢?假如她希望有个好兆头,现实却适得其反:她一脚踏出花轿的时候,一只鞋松脱了,揭露了伪装。 绍兴风俗认为新娘掉了鞋是个不吉的兆头。捱过了婚礼的繁文缛节,朱安终于进入洞房,坐在床上。 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到翻书的声音。朱安坐着呆等,因为新娘是不能首先开口说话的,而新郎决定了不理睬她。 婚姻生活 婚后第二天,朱安按照传统由新郎陪伴着回门,也到了周家的祠堂拜祭祖先。虽然他们没有圆房,但完成了婚礼所有的仪式,因此他们的婚姻作为一份社会契约是完整的。 不过假如朱安希望新郎对她的态度会改善,她很快就失望了:婚后第二个晚上,她的丈夫睡到母亲房间里去,三天后他就离开绍兴,回到日本。朱家的“安姑娘”离开了富裕的娘家,变成景况拮据的周家媳妇。 作为小安的媳妇,她有两份职责,一是延续香火,二是操持家务,她既然无法完成第一项,就全心全意投入第二项里。既然她是小辈中惟一的媳妇,家务的担子自然不轻,而大家也认为她是个称职的主妇。 大家族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对朱安来说是个熟悉的环境,她性格和顺,与人相处并不困难,婆婆鲁瑞对她十分喜爱。 一九○九年夏季,朱安似乎看到一点光明,因为她的丈夫终于决定回国了。 周树人回国主要是为了经济问题:周家实在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而他作为长孙,总得挑起这担子。不过鲁瑞自然也希望借此让儿子和媳妇重聚。 周树人在杭州找到一份教职,本来有不少机会回家,但他并不如此,而每次短暂的逗留,也不和朱安说话,更不进她的房间。一九一○年夏天,情况变得更坏了。 鲁迅回到绍兴教书,学堂离家不过几十分钟路程,而他决定住在学校。 但与此同时,朱安也感到她熟悉的世界正在改变。 一九一一年,她的小叔子周作人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回到绍兴,朱安一辈子头一次接触外国人,头一次体会到丈夫进出自如的另一个世界。作人和信子是经过自由恋爱而结合的,这一点也让朱安感受到,她从小奉为金科玉律的礼教传统,已经权威大减了。 这时外间世界正经历一场巨变:一九一一年十月,满清王朝崩溃了。中华民国成立不久,周树人得到一份教育部的工作。 虽然他因此又要离家远去,但这对周家来说却是件喜事,因为树人成为中央政府的官员,在复兴家业方面迈进了一步。他在一九一二年二月往南京赴任,同年五月与教育部一起迁往北京。 男人因为经商或做官而居于外地,是绍兴常见的模式,因此树人离家反而减轻了朱安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这时朱安有一块心头大石:她已近中年,无儿无女,不管作为主妇如何称职,作为周家的媳妇却未完成任务。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女。虽说朱安的建。 5.《鲁迅的妻子朱安:一生难安》的文章朱安,绍兴人,1906年奉母命嫁与周树人,1919年随夫定居北京,寄寓周作人处,1923年周氏兄弟决裂后被迫迁居。 1926年周树人赴沪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至1945年逝世。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我,就是朱安。1、下花轿时,我掉了绣花鞋,是凶兆。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五年后,我又见到他。 嶙峋得清冷,而倨傲。月色凄寒。 盖头久久没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我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仿佛时间。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 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 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来娶我。 可是,他迟迟不归,杳无音信。听娘娘(绍兴话,即婆婆,下同)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嘱我放脚,进学堂。 我四岁缠足,母亲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大脚丑陋鄙俗,不成体统。今我二十有余,又谈放脚,徒遗笑柄。 自古迄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开枝散叶,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朱家传统,容不得我挑战。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小女子,旧时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竟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 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 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 一沉默,就是一辈子。三天后,他再度离家,去日本了。 2、宣统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满清垮台。我的婚姻,已经走过第五个年头。 先生回国两年来,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当教员,现在是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他从不归家过夜,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怀抱许多书,我看不懂。 他和娘娘说话,说“国民革命”、“中华民国”,大抵是些国事,知我不懂,便不对我说。我沉默地听,寂静地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我很喜欢。 他是做大事的人。我出街,街头巷尾的茶馆都是“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 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天下乱了。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云尔。 我是骄傲的,因我是周树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这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我却是个旧人。 贴着“包办婚姻”,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往哪里走,我不知道。晌午,我回娘家。 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识字,托小弟写封信。先生树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望纳妾。妻朱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药。 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我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 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妇,更似周家女儿。一九一九年,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赴京,我于是离了这江南水乡,离了娘家。 一别,竟是一世。“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我的人生依附于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运系于国运。 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人生尽处是荒凉。 3、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我们住在二弟周作人处,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时“自由恋爱”而结合。 她思想进步,又懂写字,深得先生喜爱。来到北平我才知,先生声名竟如此显赫。 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我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我出面待客。 先生由内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旧物。今日我在后屋时,作人走进来。 “大嫂,你怎么一个人在这?” 我笑了笑,没有答。“大嫂真是安静之人啊,这么些天都没听你讲过话。” 他的声音里有旧日时光的味道。我想了想,说:“作人,你教我认字吧。” “好啊!听大哥讲,我只当你顽固不化。既然你追求进步,我断然全力助你。” 他写下八个字:质雅腴润,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作人便来后屋教我写字,有时也与我交谈。十几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 作人似是井底微澜,让形容枯槁的时日芳草萋萋。“大哥现在教育部供职,也在北大教书,不叫周树人,叫鲁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实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选择的妻,她挥霍无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过激进。“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 社会。 6.关于鲁迅鲁迅的文章、诗句、介绍、家庭以及家人快,急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人称“文思革”。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基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理想以自己的双手去治病救人,后因战乱纷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广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成婚,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有3个侄女。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出生日期:清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 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祖父周福清(1838一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此时正在北京任内阁中书。 后任内阁中书。 父亲周伯宜(1861一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秀才,闲居在家。 因肺结核而死。 母亲鲁瑞(1858一1943)当地举人鲁希曾三女,思想颇为开通,出身于绍兴近郊安桥头一户官宦人家,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家庭: 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周家门上那一 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这就使鲁迅获得了一系列穷家小户的孩子所无法享受的条件。 家里四五十亩水田,就是周介率不从北京汇一文钱回来,日常生计总是绰绰有余,足以将贫困从他身边赶得 远远的。 周家是讲究读书的,周介率甚至有过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挂着“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的匾额的雄心,那种书香人家的气氛,自然相当浓厚,鲁迅家中有两只大书箱,从《十三经注疏》和《四史》,到《王阳明全集》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从《古文析义》和《唐诗叩弹集》,到科举专用的《经策统纂》,甚至《三国演义》和《封神榜》那样的小说,都挤挤地堆在其中,不但自己家里有书,众多亲戚本家 中,不少人也藏书甚丰,而且不单是那些枯燥难懂的正经书,更有许多使小孩子非常喜 欢的好玩的书,从画着插图的《花镜》,到描写少男少女的《红楼梦》,几乎什么都有。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言论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7、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8、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9、。 7.鲁迅和朱安的感情怎么样朱安,1878年6月(戊寅五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她家 的住宅“朱家台门”是一座三进的屋宇,后有竹林、石池、花园、家庙,可见也 是相当富有的士大夫家庭。 到她父亲时,家业已开始下坡,父亲也是读书人,做 过幕僚,后经商,五十岁不到,客死异乡。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哥哥学过法 律,做过司法承审员一类的工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 多,但懂得大家闺秀所应掌握的各种礼仪;家里有女佣,却仍然能做一些家活。 她性格温和,待人厚道,上下左右,与人无争。 听过媒妁之言后,鲁迅的母亲看中了朱安。 首先是两家门当户对,这在当时 是相当重要的;其次,母亲还有一层考虑:三个儿子将来恐怕都要远走高飞的, 自己很需要身边有个媳妇作伴。媳妇比儿子大三岁,虽然俗话说“女大三,金银 堆成山”,但依绍兴的风俗,一般都是男大女小的,不过年纪大一点,对于作伴 来说,倒是好的。 鲁迅当然反对这门亲事,但看到母亲很坚持,也就妥协了。朱安虽然是个容貌不佳、身材矮小,识字不多、思想守旧的弱女子,但她也 很有主见。 她虽与人无争,但各种人际关系却看得很清楚,很敏感。她为人忠厚, 但忠厚并非愚笨。 鲁迅对朱安没有感情,朱安对鲁迅却很有感情。她对鲁迅,并不是简单的 “嫁鸡随鸡”,而是认为他很有学问,很有能力,他做的事写的书,对社会对国 家一定很有意义。 她信任他,依赖他,敬重他。他说的话,他出的主意,都很对, 她都愿意听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