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是对什么环境的描写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景物有: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玉门关。 原诗: 凉州词 王之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2.王之涣的凉州词这首诗通过描写什么的景象抒发了什么凉州词(王之涣) 诗词概述 该诗又名《出塞》,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词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像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思想感情: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3.凉州词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有好几首凉州词,不知道您指的是哪首,大概都列了一下,如果有问题,可以再追问我.凉州词 王之涣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释义: 奔腾的黄河就来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万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杨柳不绿,春风从来未到过玉门关.凉州词(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释义: 葡萄美酒倒满了夜光杯,正要畅饮的时候,马上的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战.在沙场上醉倒了请你不要笑话我,古今而来,奔赴沙场的人中有几个人能平安归来?凉州词 陈邦炎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1,应驮白练到安西2.注释 1 碛(qi,器):戈壁、沙漠.赏析 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飞过.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竞相生长.眺望边城原野,罕见人迹,只听见一串串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本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 4.古诗 凉州词王之涣写什么 的《凉州词》不是表现的爱国之意,突出的是“怨”与“孤独”。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