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婺源著名的诗句

1.描述婺源美景诗词

1、婺源道中 宋代:方岳 梦中绿遍谢家池,梦觉山村雪拥篱,尽道春寒花未在,晓来开到野棠梨。

译文:梦中看到谢家池一片碧绿,梦醒看见山村雪落满篱笆。都说春天寒冷花没开,早晨就看到了野棠梨开放。

2、题婺源斋厅 宋代:许月卿六 浓淡烟云展画,浅深稿橹水挼蓝。扁舟我欲春风里,鱼鸟依然旧所谙。

译文:浓烟淡烟,云卷云舒,像画卷展开,船槁船橹一深一浅,江水蔚蓝。我乘着一叶扁舟在春风里,花鸟鱼虫还是我以前熟悉的样子。

3、婺源溪行 清代:吴颢 沿山一棹婺溪行,山色苍苍溪水清。拟到黄州说风景,小茅篷底浪花声。

译文:沿着山,撑着船桨绕着溪水前行,山色苍茫,溪水清澈。打算到黄州再谈论风景,小船的船底传来浪花的声音。

4、朱伯徽自溪南携酒至婺源山中兼示垂丝海棠醉 明代:汪广洋 舞罢《霓裳》不耐娇,口脂微动酒初潮。玉阑西畔春如海,拟倩东风整翠翘。

译文:刚跳完《霓裳羽衣曲》,有点不胜娇柔。女子嘴唇红润,微微移动,像刚喝了酒。

玉石般的栏杆,在西河岸,春色满满。打算让东风吹起一片翠绿。

5、婺源县斋书事 元代:卢挚 竹树映清晓,坐闻山鸟鸣。瓶花香病骨,檐雨挟诗声。

客亦非馀子,春无负此生。明朝余问俗,吟罢却须晴。

译文:竹子绿树掩映清晨的太阳,坐着听到了山中的鸟命长。瓶子里的花,香气袭人,让我多病的身体精神抖擞,我在下雨的屋檐下吟诗作赋。

客人也不是外人,春天如此美好,可谓不负此生,明天我回归平凡的人生,吟诗之后,已经放晴。 。

2.婺源晒秋诗歌描述晒秋的诗文

1、婺源古村晒秋 【现代】罗湖湾 篁岭民居错落连,屋窗竹簟景争妍。

田间收获多秋晒,七彩农俗尽眼前。 译文:篁岭的民居错落排布,窗子外面的竹簟竞相逞美,田里的收获多多来秋晒,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景尽在眼前呈现。

2、题朱绯塘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渔家傲·七夕立秋 【宋】秦观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

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

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

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扩展资料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晒秋。

3.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写一段解说词

1. 婺源导游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

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

在唐代开元28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

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

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

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

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

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钓鱼台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延村朋友们:延村 位于县城北偏西18公里处。

是婺源现存的清代商贾住宅群中的精品,一座幽雅的清代庄园。延村最早建村可上推到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村里最早的居民是查、吴、程、吕四姓人。

至明朝洪武年间,金姓从婺源的沱川迁入,后来金姓人丁渐渐增长,现在已占全村人总数的80%。延村旧称“延川”,是因为村子面临着川流不息的清溪水,村里人期望着后世子孙能绵延百世,而得此名。

随着岁月的更替,“延川”这个古老的名字被人们简称为“延村”了。延村之中现在保存着商贾们建造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古民居56幢,占地面积多达25000多平方米。

延村古民居多是天井式民居。所谓“天井”,其实也是露天的院落,只是面积较小。

这里炎热多雨而潮湿,多山地丘陵,人稠地窄,这里的民居布局多重视防晒通风,也很注意防火,布局紧凑,密集而多楼房。民居的基本单元都是以横长方形天井为核心,四面或左右后三面围以楼房,阳光射入较少;狭高的天井也起着拔风的作用;正房即堂屋朝向天井,完全开敞,可以看见天日;各屋都向天井排水,在风水学说中称之为“四水归堂”,有财不外流的寓意。

外围常耸起封火山墙,因其形状好象马头又称马头墙,他利于防止火势蔓延。马头墙是也南方民居中的一大造型特色。

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多檐变化的马头墙在江南民居中广泛地被采用,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通常三价、四价更长见。

封火山墙的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延村民居的特点是 四合院、浅天井、二层屋、有门楼、白壁外墙、马头墙、屋内多装饰。

形成了建筑形体基本统一的格调,延村的古宅多是一层至三层是穿斗式木构架,屋四周由风火山墙围起,使风火墙高出屋顶。大门是石库门坊,水磨青砖门面。

平面布置常为三开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前后均有浅天井。方柱石、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三雕”(木雕、砖雕。

4.描写婺源景色的文章

婺源旅游手册,请到下面网址下载打印婺源出行资料,很有帮助。

婺源旅游出行指南,长溪赏红叶全攻略!(图) 感受长溪--婺源的世外桃源 婺源秋天乡村徒步游攻略 其实婺源的美景或许并不在于某个村落的某幢古宅,或某幢古宅的某处雕花,而是在行进途中不经意间的一瞥,透过浓密的树林,那山脚下的溪流边,数十幢黛瓦白墙的房子组成的村落炊烟袅袅,落日染黄了高高的马头墙;还有参天古树下的溪边石阶上,浣衣女捶打着衣物,那一幅自然而然、天人合一的画卷。 在喧嚣的尘世中,婺源横空出世,让人们回到几百年前的时光。

或许每个人对婺源都有自己的解读。不管是对年代久远村落的向往,对连片油菜花的印象,还是对徽州文化的情有独钟,行走婺源其实是在追寻一个曾经消失的世界。

5.求一篇关于描写江西婺源

婺源印像之——思溪、延村 第二天一大早浏览的便是思溪和延村了,本来倒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可一说起聊斋却兴奋度起来了,据说就是在思溪拍摄的。

所以在的浏览完其它的景点之后唯一的兴趣就是去看鬼神出没之的聊斋屋了。可惜没有印象中的烟雾缭绕和害怕的场面出现,这也难怪,许多的东西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本来这世界上的鬼神之说只是个遥遥无期的答案,或许就如是说来,鬼神本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虽不是信鬼神之人,却也有点动容的那份午夜寂静中那份开门声。于是在那样的上午,好奇的摸着那一扇一扇古老的门楣,尔后“吱嘎”一声,门关上或开着,那份悠远和记忆,注定了层叠在脑海中。

呵,好像自己是太过于描述这份心理的向往了,就像小孩子一样往往忘记了自己走过的路而去跳过一切的描述了。 其实从“星江湾假日饭店”出门,直奔的就是延村,不过很感动的就是不敢奢求那种给我们带来惊喜和美丽的地方。

其实一进婺源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也算是对自己语言贫乏的一个交代,事实上那份不容亵渎的美丽真的无法去用语言来形容,就如我们看到的大多的关于婺源的描述也只有介绍而已。一路上都是令人动容的美丽,就是我们不熟悉的那些小村落,在群山之间,在翠竹的掩映之下。

都尽现了徽派建筑的大气和细致,除了感叹就是感叹。 早有一说婺源回来不看村,许是昨天才看过了李坑,对于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的徽派建筑已留下了很多的印象。

所以进入延村也没有多加感叹,倒是村口的耕地老黄牛留给人太多的印象,如此田园风光对于生活在尘世间的我们也只能说向往而已。 据说历史上以商贾闻名的延村,现有房屋多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建筑,也有少量系明代所建。

最兴旺时全村有四座祠堂,一百余栋大宅,村人如遇雨雪天气,由村头走到村尾,可穿堂入室而衣裳不湿,足见“群屋一体”的规模。 许是无缘,早已没有这所谓的一百多件大宅,也无法炮制当年由村头走到村尾穿堂入室衣裳不湿那种境界了,不过走在其中,在踏着青石板上走路的艳羡还是有的,至少我可以感觉到自己脚下的路许是有许多古人走过,或许那些闻名一时的徽商就如此的踏着这样的脚步进村出村的。

村中据资料介绍的现有的古屋也就56座,斑驳的墙壁,触摸它也就在触摸历史遗留的痕迹,如此的心动和感慨当年它的气魄。 思溪除了聊斋屋外感受颇深的就是村口的廊桥,小而精致,虽没有彩虹桥的美丽和大气,却也尽显了廊桥的特色,在廊桥静坐,确实有不想回去的冲动,想象这就是这么一座桥是不是有许多的新娘就是坐着轿子离开这里嫁入他村又或许是他村的女子就这么的嫁入这里为人妇。

也想象是否也有果敢的女子不受这里的约束就这么的顺着廊桥离开这里风雨他乡的寻求着幸福了,也许也就只能廊桥作证了,千百年来,谁还会记得谁是谁。也就在今日,许多这里的子女踏着廊桥走了出来,风雨异乡路的寻求自己的理想去了。

也总颇爱这里的流水清澈而透明,长年累月,生生不息的流淌着。却也总有一种冲动去下水玩一下,却也总怕自己玷污了这样一份美丽。

也许就只能放在心里想着就好了。 其实这两个村中最为特色的就是那些砖雕木雕石雕了。

许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如此,高高的天井一般都是长方形,如此的中规中矩不容忽视。多为木架式结构,周围风火墙,只是地板有木质有石料,不过多为木质的,大多都属于明清建筑,不过只是小妖浊眼到现在没有看明白明清建筑之特点和分别。

只要留心,所有的建筑上的特色就是雕花,无论是屋顶的大梁或是门窗,总是让人目不暇接惊叹于其中。 据说就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

呵,可惜没有细数,不过就是由那个耐心也会就此看得眼花缭乱的。 呵,不加以语言的描述了,现在的感觉就是语言贫乏,想不到最好的最美的语言去描述了。

遗憾中。

6.婺源的景色如何形容

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

她林木葱郁、峰峦叠嶂、溪流潺潺、空气纯净,数十个原始古朴、颇具徽派建筑风格的美丽村镇,散落在风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间。(华清镇的宋代廊桥,江陵的油菜花,江湾的萧江祠堂,晓起镇的白墙黛瓦,思延镇的李坑古村,大鄣山……哦,她还是二圣人朱熹的家乡)。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远山含黛掩楼台,岸柳如烟杏蕊白。绿蚁红泥忙煮酒,约春小住唤诗来。

春风倚梦落尘埃,一袭云烟出岫崖。沧海泛舟孤远影,弦音寂寂醉诗斋。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江湾是**祖先的发祥地,**也来过这里。

现在的萧江祠堂虽不是金碧辉煌倒也是仪态肃穆,气势恢宏。突然想到刘禹锡的几句诗,也不知道合不合适就引来用了。

7.李白描写思乡的著名诗句有哪些

1《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6。

秋浦歌 其一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7。

秋浦歌 其二 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这几首都是。敬请采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