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世界多彩的诗句

1.形容多姿多彩的诗句

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3.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杜牧《江南春》

5.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6.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刘禹锡《望洞庭》

7.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8.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

9.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东汉•曹操《观沧海》

11.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2.描写童年多姿多彩的古诗词

村居

【清】 高 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我最喜欢这首,尤其是最后一句写出了孩子那种贪玩的天性

【注释】

⑴ 村居:住在农村。

⑵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⑶ 醉:迷醉,陶醉。

⑷ 散学:放学。

⑸ 纸鸢: 鸢:老鹰。纸鸢:风筝。

【题解】 《村居》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方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赏析】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读了这首诗,我们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的美丽春景,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第二句写的是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3.关于多彩的世界的美词佳句

1、自从厌倦于追寻,我已学会一觅即中;自从一股逆风袭来,我已能抗御八面来风,驾舟而行.

2、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3、“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他跌倒在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乐极生悲,可他的强光紧接你们的黑暗.

4、此人往高处走——他应受称赞!那人总是从高处降临,他活着,自动舍弃赞美,他是从高处来的人!

5、即使是最有良心的人,良心的谴责面对这样的情感也是软弱无力的:“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的”最强者也害怕旁人的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的,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的.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的最佳理由打倒了!---我们的群体本性如是说

6、我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适于生活的世界,接受了各种体线面,因与果,动与静,形式与内涵.若是没有这些可信之物,则无人能坚持活下去!不过,那些东西并未经过验证.生活不是论据;生存条件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7、哪里有统治,哪里就有群众;哪里有群众,哪里就需要奴性;哪里有奴性,哪里就少有独立的个人;而且,这少有的个人还具备那反对个体的群体直觉和良知呢.

8、当心!他一沉思,就立即准备好了一个谎言.

4.描写春天多彩的诗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作者:韩愈【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春

作者:韩愈【唐代】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作者:韩愈【唐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晓

作者:孟浩然【唐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唐代】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绝句

作者:杜甫【唐代】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唐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咏柳 / 柳枝词

作者:贺知章【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村居

作者:高鼎【清代】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作者: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新雷

作者:张维屏【清代】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送春

作者:王令【宋代】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咏柳

作者:曾巩【宋代】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春兴

作者:武元衡【唐代】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5.写出了庐山的多姿多彩是诗句,很急

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国家公园 ●中文名称:庐山国家公园 ●英文名称:Lushan National Park ●批准时间:1996年12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 庐山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 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概况: 庐山区长约25公里,宽约20公里,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牯岭街1167米,巍巍的庐山,远看有如一山飞峙大江边,近 看千峰携手紧相连,横看铁壁钢墙立湖岸,侧看擎天一柱耸云间,正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庐山的地形成因是断裂隙起的断块山,周围断层颇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由 于这种断层块构造而形成的山体,故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千姿百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高摩天穹, 有的俯瞰波涛,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龟行大地,雄伟状观、气象万千。

山地的周围则满布着断崖峭壁,峙谷幽深;但从牯 岭街至汉阳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对高度却不大,走伏较小,谷地宽广,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极便于旅游。 庐山处于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宜人,盛夏季节是高悬于长江中下游“热海中”的“凉岛”。

庐山的年降水 量可达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九江则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温差大,云雾多,千姿百态,变幻无穷。有时山巅高出云层 之上,从山下看山上,庐山云天飘渺,时隐时现,宛如仙境;从山上往山下看,脚下则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

有时山 上暗无天日,山下则是细雨飘飞,情趣异常。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庐山植物生长茂盛,植被丰富,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分别 生长着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

据不完全统计,庐山植物有210科、735属、1720种,分为温带、热带、亚热带、东亚、北美和我国7个类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庐山主要风景名胜有五老峰、三叠泉、含鄱口、芦林湖、大天池、花径、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小天池、东林寺、白 鹿洞书院、庐山植物园、庐山博物院等。

牯岭镇是庐山上一座奇特的山城,也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中心。 庐山富有独特的庐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

庐山风景名胜区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 米。 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展现出地壳变化的主要过程。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庐 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 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众多的奇峰、怪石、壑 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山岳景观。

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为庐山第一高峰。铁船峰,海拔950米,危崖耸立, 似一艘巨舰,伟岸壮观。

王家坡双瀑,飞瀑成双,势若二龙倚天,喷珠泻玉。 三叠泉,既分为三叠,又呵成一气,落差达155米 ,风飘日映,千姿百态。

更多欢迎访问网站。地址如下。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