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地理事物诗句

1.有哪些诗句是描述地理事物或现象的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3、“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5、“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6、“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7、“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11、“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1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13、“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14、“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1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16、“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1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地球自转 1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的多云天气,因夜间云层愈厚,大气逆辐射愈强,地面就能获得较多的热量补偿。

故夜间降温较晴天慢得多,地面温度不易降到0℃以下。这就是秋季多云的夜晚不易形成霜冻的科学道理。

而连续的阴天除使霜冻来得晚外,还会导致降水天气。诗人有声有色地描写了"秋阴不散"的两种结果。

19."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深秋晴朗的夜晚,天空云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得到大气补偿的能量少,地面温度下降快,当地面温度降到0℃以下,就会出现霜,即"山明水净夜来霜"。

20."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黄土高坡》)这首歌唱出了我国东部地区一年中的主要风向。亚洲东部是典型季风气候分布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这就形成了季风。夏季北太平洋上高压的势力大大增强,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便沿着北太平洋西部边缘吹向亚洲东部,形成东南风。

冬季相反,形成西北风,这就是歌词中所说的一年中的风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21."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夏天,登上庐山,面向太平洋(即"冷眼向洋"),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迎面吹来,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即"热风吹雨")。22."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清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一般情况下,每年四、五月份,夏季风开始影响我国,来自大洋的暖气团和北方冷气团形成的锋面在南岭一带,故这里降水较多,即"清明时节雨纷纷"。

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随着夏季风增强,锋面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北方的冷空气势力虽已减弱,但仍可影响到江淮地区,两种气流在这里交锋,由于它们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而产生连续性降水,雨带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时正是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雨天气,即诗中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七月中旬以后,随着夏季风的进一步增强,锋面雨带移到华北、东北。

有的年份夏季风特别强,锋面雨带在江淮地区停留的时间很短,很快移到华北、东北,江淮地区基本无梅雨期,成为"空梅",造成干旱灾害,即"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而华北、东北地区雨季比正常年份来得早,雨季时间也长。

这样,在我国就形成南旱北涝的格局。相反江淮地区形成"涝梅",产生南涝北旱的格局。

23."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白居易《采地黄者》)本组诗句说明华北地区春旱严重及秋季早来的寒潮带来的危害。

春季和夏初,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加之多风,蒸发较强,而南方夏季风前缘雨带尚未移到本区,降水少,因而这里春旱相当严重,"春雨贵如油"。春旱对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十分不利,正如诗中所说的"麦苗不秀多黄死"、"麦死春不雨"。

七、八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到华北时(此时为快行冷锋),华北地区降水较多,即"夏雨满地流"。

2.关于地理的古诗词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

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3.有关于地理的古诗词,并附作者、朝代、反映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带性。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指暖锋天气。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中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春未夏初的梅雨天气。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桂林山水。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河套平原。

9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1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丘陵。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江淮地区。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庐山。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四川盆地。

1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庐山瀑布。

16、“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江苏省的苏州市内。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描述泰山。

18、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青藏高原。

19、“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是陕西黄河大拐弯处地理景色的写照。

20、“绿树林边合,青山廓外斜”道出了森林对环境的美化作用。

21、“明月林间照,清泉石上流”道出了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2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白日依山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黄河入海流是指黄河注入渤海。

23、《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

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

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

首词所描写的河段位于长江中游的长沙市,词中所指的高峡是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2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描写的是长江三峡两岸的风光。

25、“巍巍苍苍,冰峰百尺,悬河千丈,山川相间。”描写的是青藏高原

。。。。。。。。。。。。。

4.关于地理的五首古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尽ؤ山寺③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ؤ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③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四月份山下春花都已经谢了,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就是说的一种物候现象,山上山下的气温不同,导致花开的时间也不同 .

体现的地理当中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指暖锋天气。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中游。

《乙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约客 》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描写的是我国春未夏初的梅雨天气。

5.形容地理位置的诗句有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秦州杂诗

杜甫

满泪悲生事,因人做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灰。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钱唐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6.关于地理的诗句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辛弃疾《西江月》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此诗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7.关于地理的诗词

与地理有关的古诗词 一、与地理感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 古诗词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山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平羌”即青农江,在峨眉山东北;“清溪”即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描绘的是我国泰山自然旅游风景区。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中的“阳关”指今甘肃敦煌西南。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此句诗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诗词中的地理演变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春天的到来。春天到来,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莺和燕子等动物开始出来活动。

这些迹象告诉我们季节已经演变到春季。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辛弃疾《西江月》 此诗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刚才天空还是月明星稀,天外还有七八个星,但到了山前却下起了雨。

(三)古诗词中的地理景观 1、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曲中的“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唐·杜甫《望岳》 此诗词出自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势高。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使至塞上》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内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此诗出自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它反映的是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独酌》 此诗出自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

此诗描述的是满月。满月为农历十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东180°,升落时间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见,形状像个玉盘。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此词出自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它描写的是下蛾眉月(残月)。下蛾眉月是农历廿五、六的月相,此时,月亮位于太阳以西约45°,日出前出现于东南方低空,仅在黎明前2-3小时内可见,形状像“C”字形。

由“晓风残月”知,早晨看到残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唐·李白《蜀道难》 此诗句出自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

它说明了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四)古诗词中的地理分布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有约》 此诗出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它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由准静止锋形成。 2、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 此组诗分别出自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及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

它们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二、与地理理性知识有关的古诗词归纳及解释 (一)古诗词中的地理特征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它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出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反映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气候特征。 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8.【4.下列古诗词所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

原题是不是:下列古诗词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是: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选D,因为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描述的是内蒙古大草原,位于第二阶梯;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述的是长江三峡,位于二、三阶梯的分界线上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江西庐山瀑布,位于第三级阶梯.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的是山东泰山,位于第三级阶梯.故选D.希望能帮助到你ˆ_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