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树枝的诗句描写树木的古诗精选5首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树木的经典古诗词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2.描写树枝的诗句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3.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5.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2.岸头树子直如筠,谁遣相招住水滨。 3.形容树的诗句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1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12.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4.描写夕阳穿透树枝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5.描写夕阳穿透树枝的诗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