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四年级描写周恩来的诗句的手抄报

1.手抄报写**的小时候的故事

1911年年底,周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学习啊!

2.**的手抄报,求题目

**的故事-冒险去找** 1946年2月10日,重庆市各界群众,为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校场口举行庆祝大会。

国民党为了破坏这次大会,在会场的周围埋伏下特务。当会议一开始,特务们便大吵大嚷地冲上主席台,大打出手,当场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位民主人士。

身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的**闻讯后,不顾自己的安危,立即赶到会场。他气愤地说:特务们站出来,让大家看看你们!他的愤怒指斥,把特务们吓慌了,一个个悄悄溜走了。

接着,他又到医院里探望受伤的民主人士。 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立即举行紧急会议。

会上,代表们一致推选**为代表,当面去质问**。 这件事被国民党反动派知道了。

第二天,**收到一封恐吓信,信里还装了一颗子弹。信中威胁说:“你若要向蒋主席报告这次事变,便请你先尝尝这颗子弹的味道!” 显然,敌人准备对**下毒手了。

是去找**还是不去呢?不少人为**的安全担心。面对敌人的恐吓,面临生命的危险,**以革命为重,置生死于度外。

他掂了掂那颗子弹,哈哈一笑,说:“好啊!那我就不客气地收下吧!”当时,中共代表团的领导同志,在重庆虽然是公开地以合法的身份出现,但敌人经常跟踪盯梢,一切行动处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之下。敌人是什么残忍的手段都可能使出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危险。

**深知这一切,但他不能听任反动派嚣张下去,不能辜负政协代表的委托,毅然决然地冒险去找**,当面向**提出了严正的抗议,要求他说话算数,保证人民的自由与民主。 **的故事-**照相 中国照相馆座落在北京王府井大街南口,这是一个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

这家照相馆技术高,服务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南来北往的人们都愿意在这儿拍照。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的一个星期天,中国照相馆里,很多人都在等候拍照。

忽然,一个人走了进来,啊!是**大家纷纷向他问好。**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走进照相室。

照相室里有一位战士,正摆好姿势准备照相。他一眼看到**,马上向总理敬礼,一定要让总理先照。

**说:“你先照,我等一下没关系。” 那战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他在总理亲切的目光下照了相。总理同他握手、攀谈,问他叫什么名字,在哪个部队,战士一一回答以后才依依告别。

给总理照相,这家照相馆还是第一次,摄影师有些紧张。 总理说:“不要紧张嘛,一切听你们的。”

他坐在那里,按照摄影师的要求移动着脸和身体的位置。 照了半身相,又照全身相。

摄影师想多拍几张以便选取最好的作品。 “总理,您的右手是不是放下来?”摄影师说。

总理笑了:“我的右手受过伤,放不下来呀!” “啊,真对不起!” “没什么!” 照完相,总理同摄影师和助手握手,连连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照相馆的全体职工,精心冲洗拍好的照片,还特意挑选了其中的半身相底片放大了四张,代表全店职工赠送给**。**接到这照片非常满意,他派人送来四张照片的钱款,还特意送给摄影师和职工每人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张照片,在**逝世以后,被放大了挂在他的追悼会会场上。如今,几乎全世界都熟悉这张照片了。

看,**多么亲切地微笑着望着每一个人。 **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

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

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

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

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 “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

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给总理吃。**说:“哈哈,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说着大口地吃起来。食堂里一片愉快的笑声。

吃完饭,总理走进厨房,和炊事员一一握手道谢,亲切地说,“你们的工作很重要哇!” 他走了,炊事员们还反复地吟味着他这句话。 **的故事-机上让伞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我们伟大的**却可以为了祖国的下一代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一种什么品质? 1946年1月30日上午,**从延安飞往重庆。

同机的有其随行人员,还有叶挺将军的小女儿叶扬眉。她是去重庆接爸爸出狱的,所以。

3.有关** 手抄报急用

** 1898年3月5日生,字翔宇。

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1917年留学日本。 1919年回国。

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0年至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转入中国**(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

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3年春和**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的正确路线,为确立**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

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5年8月和**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 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建国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

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

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

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主要著作编为《**选集》。

4.四年级成长故事手抄报内容

**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

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

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

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

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

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

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

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

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

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

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5.描写**的诗

周公赋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星河浩瀚,惟君独灿! 悼君博学,儒之楷范。

生于苏北,世代诗宦;学在南开,校之骨干;涉水东渡,志存高远;辗转欧陆,为求真鉴。 黄埔为师,桃李百万!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星河浩瀚,惟君独灿! 悼君气度,佳配淑媛。

革命伴侣,齐眉举案;风雨经年,执手相看;政务虽繁,不忘想念;红叶一片,聊表君愿。 西花厅内,风轻云淡!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星河浩瀚,惟君独灿! 悼君才智,举世皆赞。

国共握手,重庆谈判;共和国成,入主内院;不卑不亢,君子风范;独立自主,谱续新篇。 将星虽陨,光辉不散!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星河浩瀚,惟君独灿! 悼君博爱,抚孤慰贫。

烈士遗孑,躬身照看;百姓疾苦,永惦心田;大厦将倾,狂澜独挽;尽瘁鞠躬,两鬓霜染。 临终托嘱,国兴尤盼!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星河浩瀚,惟君独灿! 闻君出世,寰宇悲叹;十里长街,泪花浸染;联合国署,旗帜降半;五月花海,独为君绽。

生不逢时,未及君颜;值此寿诞,作赋以念!。

6.**的名言有哪些

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

——《过好“五关”》(1963年5月29日),《**选集》下卷第427 ▲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 ——《当前建设中的几项任务》(1961年4月3日),《**经济文选》第429页 ▲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关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问题》(1950年9月14日),《**经济文选》第65页 ▲中国人几乎占世界人口的1/4。 这样大的国家,如果在文化上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经济上不能有较快的发展,那我们就对不住世界人民,也对不住我们的祖宗。

——《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1951年9月29日),《**教育文选》第60—61页 ▲我们在死难的烈士前面,不需要流泪的悲哀,而需要更痛切更坚决地继续着死难烈士的遗志,踏着死难烈士的血迹,一直向前努力,一直向前斗争! ——《彭杨颜邢四同志被敌人捕杀经过》(1929年9月14日),《**选集》上卷第27页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老实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 **同志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了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的世界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题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