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辛弃痪描写瓢泉的诗句

1.辛弃疾描写铅山的诗

【铅山纪行】:今年国庆节在铅山县度过。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武夷山脉北麓。东连上饶县,西接弋阳县、贵溪市,南临福建省武夷山市、光泽县,北接横峰县。

铅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几天来,多次伫立在信江边新矗立的32米高的辛弃疾塑像前,缅怀这位伟大的南宋词人,在瓢泉其故居遗址及阳原山辛弃疾陵墓,凭吊拜谒千古英灵;在鹅湖书院聆听先贤教诲,追寻“鹅湖之辩”的历史余音,品味唐诗“鹅湖山下稻粱肥…”的诗情画意;在河口古镇明清老街寻觅那逝去的商贸繁荣景象,品味古建遗存,历史沧桑……。

这个国庆伴随着我的匆匆脚步,快乐多多,余韵悠悠。

2.辛弃疾为上饶山水作的诗词

1、《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宋代辛弃疾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堪叹**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译文:偶然跑来寄托在人身的官职啊,我问你算是今古人间的什么东西?多年来我有发泄不完的愁和恨,它们深如重城,长达万里;如今我百无聊赖游赏风景,清风明月也对我实行坚壁。

我本是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人才,不料出身低微象卖酒的被人瞧不起。可惜光阴都消磨掉了,只落得雪白的发丝盖满头皮!我高声唱起一只悲壮的曲子,幸好席上有三位英杰聚集。

不要哀叹秋天的**憔悴,它禁不住风霜自该枯萎,严冬里还会有孤标傲世的红梅,它将在冰雪中争开蓓蕾。酒醉后我重新揩眼向西北遥望,只看见孤雁在时隐时现地高飞。

人间的万事都象空中的浮云,只有任从它们来来去去。我面对时势无能为力,枉自怒发冲冠生闷气!老朋友们如今都在哪里?想必也正对着残月和金星叹息。

2、《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宋代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译文: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3、《水龙吟·题瓢泉》——宋代辛弃疾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

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

且对浮云山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流落,轻裘肥马。

绕齿冰霜,满怀芳乳,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如哑。

译文:稼轩何谓贫穷,任凭檐外泉水如玉珠倾泻。乐天道而知天命,才不用过分忧虑。

自古谁真正理解“用我则行,舍我则隐”? 贤者颜回住陋巷,一竹篮饭,一木瓢水,别人也许受不了这种穷困,他却守清贫而自乐。料想当年,曾问孔丘: 既以粗茶淡饭为乐,又何必整日忙碌不停?泉水呀,姑且与浮云青山相伴,勿匆匆流下山去。

对泉照影,自觉苍老,被当权者冷落,乃意中事。先生饮罢泉水,但觉口齿清凉,满怀清香。

笑挂瓢树上,风吹有声面摔碎。问: 何不作哑以保全自己?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5、《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3.辛弃疾在瓢泉陈亮来看他 陈亮走后他写的一首词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老大哪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我是辛陈二人相会之后写了很多词的分割线——————————————————————应该是这个吧,要不然就是这个,也是《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4.辛弃疾表现自己品行的诗句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不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

他将豪放词推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

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持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

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

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5.辛弃疾写过哪些有关田园生活的诗词

给你提供几首,辛弃疾的田园诗与陶渊明,王维的风格上,很不一样。

玉楼春 三三两两谁家女, 听取鸣禽枝上语。 提壶沽酒已多时, 婆饼焦时须早去。

醉中忘却来时路, 借问行人家住处。 只寻古庙那边行, 更过溪南乌桕树。

上下两片,是两幅图景,相映成趣。上片是游女听禽图,三三两两的女子,听取树上鸟鸣,鸟鸣巧如人语:“提壶出门打酒婆母烙饼焦糊”。

提壶、婆饼焦皆鸟名。 下片更是妙趣横生,一翁醉酒忘归路,行人殷勤指点去处,指路者指点越认真,问路者醉态越肖妙。

西江月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作者因为力主抗金,不被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醉里贪欢,以醉消愁。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翻用此语,意思是古书上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全词围绕一个醉字着笔,借醉写愁,借醉抒愤,妙趣横生。

辛弃疾曾经下决心把酒戒掉,他写了一首词《沁园春》,题记是:“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意思是我要戒酒啦,警告酒杯不要接近我。

杯汝来前, 老子今朝, 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 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 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 古今达者, 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 叹汝于知己, 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人间鸠毒猜。 况怨无大小, 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 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 “勿留亟退, 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 道“麾之即去, 招之即来”。

这首词写于辛弃疾,在铅山瓢泉闲居时。作者把酒杯拟人化,以作者我与酒杯之间的对话,说明酗酒对健康不利,因而下决心要戒酒。

令人可笑的是,戒酒的决心又不大。 开始,词主人怒气冲冲的吆喝:杯,你不要来前。

老子今朝检查身体,发觉常年口渴,咽喉干得像烧焦了的锅,老是嗜睡,睡中鼻息如雷,都是因为饮酒造成的。酒杯答辩说:“酒徒刘伶,可谓古今达者,有酒即醉,醉后不妨死便埋。

词主人说:诚然如此,我们是多年的知己,你这种说法太绝情了。 古人设宴饮酒,大都有歌舞助兴。

所以说酒以歌舞为媒,害人尤甚,直似鸠毒。况且人间怨恨不论大小,往往由贪爱所生;物无美恶,超过限度就走向反面。

酒本身不存在好与坏的问题,喝多了就成了有害的坏东西。如此说来,喝酒有害不能光怨酒,也得检讨自己没有节制。

词人与酒杯约定:“勿留急去,否则我有能力把你砸个粉碎”。杯再三致礼说:“你挥我即去,招我即来。”

这是双方达成的妥协协议。会心之语,令人忍俊不止。

辛弃疾写完这首戒酒词,见酒照喝。 仲秋节是诗人饮酒抒情的的夜晚。

辛弃疾曾写过两首仲秋寄情词,一首词《一剪梅》。 题记是:“中秋元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 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 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 信也难通。

满堂唯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 歌且从容。

丹桂是桂花的一种。花开白色的为银桂,黄色花为金桂,红色花为丹桂。

回忆昔日中秋,在丹桂丛中,饮酒赏月,花在酒杯中,月在酒杯中。今年的中秋,因为下雨,只能在楼上过,酒是相同的,窗前又是云,又是雨,就是没有月亮。

我想乘风上天去问,奈何天路不通,投书无门。画堂里没有月亮,只有红烛照妖,只好从容地举杯喝酒,从容地欣赏歌舞。

辛弃疾写的另一首中秋词《木兰花慢》。词前的序言是:“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今晚的月亮真可爱,瓢飘悠悠往西走,要去何处?是那边还有一个人间,看着你从东边升起吗?还是在天外,空漫漫,长风浩浩送你走?你像飞镜,为何不掉下来?月中的嫦娥不嫁是谁把她留住?有说月亮游经海底,也是没有根据的,叫人无法理解,叫人犯愁。若真经海底,怕万里长鲸纵横游,撞倒月中的玉殿琼楼。

再说月中的玉蟾会游泳,玉兔怎么办呢?若说一切都安然无恙,为什么圆月又变成钩形? 此词在咏月诗词中卓有创新。词论家王国维评论说,这首词起首五句,“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给我最佳答案吧,谢谢你。

6.关于辛弃疾抗金爱国的古诗

社会人文 - 文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水龙吟》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 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

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二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7.求辛弃疾生平和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写的诗词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另一方面,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辛弃疾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实施。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 1、青年时期:《汉宫春·立春日》。

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口时,当时作者刚刚成家。此词可能是作者从金人占领区南归的第一首作品。

此词写民间立春日习俗,表达自己对天时人事的感触,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深情,以及对南宋君臣苟安江南、不思恢复的不满,并传达出时光流逝英雄无用的无限清愁。 2、青壮年时期:《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长期奔忙于各地州府,甚至屡遭诽谤打击,恢复中原的大志一再受阻,壮志未酬却被迫闲居。

词人临亭而立,远看巍巍青山,胸中思绪不免激荡,万般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中年时期:《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4、晚年时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扩展资料 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辛弃疾。

8.辛弃疾的田园诗词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2、《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3、《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田间路旁,桑树柔软的新枝上绽出了嫩芽,东边邻居家的蚕种已孵出了小蚕。平坦的山脊上长满了细草,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夕阳斜照着春寒时节的林间,树上点缀着几只傍晚的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着青布酒幌子处有卖酒的人家。城市中的桃花李花虽则华丽,但害怕风雨吹打,只有长满了溪边的荞菜花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春天。

扩展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创作背景: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