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灞桥的古诗1. 《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2. 《玉蝴蝶》晁冲之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6. 《连理枝》贺铸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2.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3.有关 灞桥 的典故,诗词或故事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 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筋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成了西安的胜景之一。 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每当春意盎然、春风扑面之际,柳絮漫天飞扬,成了长安灞桥一大景致。“大雪纷纷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风起”。东晋谢道蕴“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联而使得“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景。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因为“柳”与“留”谐音,古人就以折柳赠别来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可见诗与灞桥雪的缘分很深。 古人有诗云:“春色东来渡灞桥,青门垂柳百千条”。 李白《忆秦娥》有“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戴叔伦《赋得长亭柳》:“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 还有一首歌曲,“灞桥柳,灞桥柳,拂不去烟尘系不住愁。我人在阳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无奈的风霜,它怎样在我脸上流。灞桥柳,灞桥柳,遮得住泪眼牵不住手。我人在梦中,心在那别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 4.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灞桥风雪图》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 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灞桥待李将军》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 陆游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 应该是“灞柳飞雪”吧。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李白 灞桥送别诗 灞陵行送别 作者:李白 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 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杜甫 灞河诗句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桥柳是谁的诗 是“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吧,出自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相和歌辞·相逢行》唐 韦应物 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5.求描写西安的诗、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道离别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 长安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红尘紫陌,斜阳暮草,长安道,是离人: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三月三日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长安渭桥路,行客别时心(綮毋潜《送章彝下第》)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之一)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白居易《长安道》) 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场》)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李山甫《寒食二首》)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崔颢《七夕》) 忆长安,九月时(范灯《忆长安・九月》)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杜甫《秋雨叹三首》)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李商隐《滞雨》) 红尘白日长安路,马走车轮不暂闲。 唯有茂陵多病客,每来高处望南山(张元宗《望终南山》) 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杜牧《街西长句》) 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李贺《沙路曲》)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李白《长相思》)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李白《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 。 6.灞桥的灞桥诗文灞桥诗/李商隐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注释①灞桥:即诗中灞水桥,在长安东边,为旧时东巡洛阳的必经之路。 ②点行:按户口名册抽丁出征。③华表:这里指路边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衡。 ④东巡:指盛唐时皇帝巡游东都洛阳。寂寞灞桥文/初国卿最早知道的灞桥是在明代吴伟的画作《灞桥风雪图》上和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中。 画上的灞水迤逦着从远山层峦里流出,皑皑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骑驴正从小桥上通过。传奇中的故事讲霍小玉在灞桥上送文士李益,两人情意缠绵,难分难舍,最后折柳赠别,泪湿栏杆。 吴伟的画意雅致而满蕴文气,汤显祖的传奇迷离而追魂摄魄。风雪中的灞桥作为离别伤情的意象,从此让我难忘;后来又一直在古典诗词里折磨着我,那是一份难以释怀又无法与外人道也的感念。 一正是飞花自在轻倩如梦的季节,参观完半坡遗址,即去灞桥。旅行车从半坡到灞桥不过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却走了近一个小时。 那车时走时修,到了灞桥就真正抛锚了。也好,车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这处声名赫赫的胜迹。 灞桥位于西安东十多公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西安的必经之地。它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边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边是沧桑的铜人原。 《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峣”指陕西商县西北的峣关,也叫青泥关或蓝田关,为西安东南方一大门户;“潼”就是陕、晋、豫三省交会处的潼关。 到灞桥这里才会看清,从西安来的公路过了灞桥之后就分为北、东、南三线,北线入陕北,东线达郑州,南线去商州、南阳和信阳。这里自古是交通重镇,如今交通更是发达,108国道(与陇海铁路线平行)、310国道(西安至内蒙)和312国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桥镇境内交会。 另有三条高速公路通过灞桥,分别为连云港至新疆、西安至蓝田、西安至闫良,连接西临、西铜、西宝及咸阳国际机场专用线,是沟通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第三条大动脉。陇海铁路和西康铁路跨河而过,并有四条铁路专用线可供使用。 灞桥镇已成为陕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点,可谓五湖三江,四通八达。上得桥头,面对桥东的灞桥古镇,我倚桥而立,双手轻抚桥栏,思绪一下叠进古人的印痕里。 霎那间我仿佛与走在灞桥上的所有古人撞了个满怀。千年百年之前,他们在这座桥上观赏“灞陵风雪”的景致,衣袂飘飘,折柳相送;他们骑着大马或是蹇驴,带着胜利者的豪情与驴子背上的诗思从桥上走过;他们从中原经这里出使西域,在阳关月色下做着建功立业的大梦;他们还从这里东走中原,在清明上河图里览尽帝都繁华。 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里恢复了原有的寂寞,我却来了。我不相信,这就是那座走天涯的断肠人相互面对的灞桥么?是李白那年年柳色总是不堪离离情伤的灞桥么?是从鹿门山出来的孟浩然在雪天骑驴赏梅的灞桥么?我深知,灞桥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颗砂粒上都凝聚了古人生离死别的声音与隐隐约约的哽咽,还有别意殷殷的叮嘱。 灞桥,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因为载不动那无数的伤心故事才变得如此寂寞、几度兴废?否则你不会成为伤情别离的绝唱。天下别离一样苦,岂独灞桥?何止折柳?为什么单单由你代表了这样一个人世间最关情怀最是黯然和伤感的意象?你承载的情感真是太重太重!你所积淀的“灞”字文化也同样是太过于丰厚!灞河为长安八水之一,发源于秦岭蓝田县的蓝谷之中,汇纳于古代长安风景胜地——辋川西漳涧而北流,穿过灞陵原谷地,横贯长安东郊,西北流浐水汇入,又北流注入渭水。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为了显示称霸西戎的武功,连河名也带上了霸权色彩。 然而后世的地理学家似乎不愿承认这个事实,不经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个三点水,而成了灞水。从此,长安东部就形成了一种“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头”、“灞桥折柳”、“灞柳风雪”、“灞桥伤别”等等,都与灞水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 作家陈忠实写过的“白鹿原”,古来是称作“灞上”的,还叫“灞陵原”,以汉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记》上说:“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就其水名以为陵号。”汉文帝刘恒是汉朝的第三代皇帝。 吕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诸吕之乱,刘恒在汉惠帝绝嗣的情况下迎立为汉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节俭,体恤民苦,致使社会稳定、国泰民安,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较长时间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灞陵原正是他的无字碑。二“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当属灞桥。 野渡无人舟自横——在中国,水是一种景观,甚至是一种哲学,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桥。 由舟楫而进化为桥,标志着科学水平及生产力的提高。灞水上何时有桥,史无确切记载,只知到了西汉时这里才建起了木桥,地点在今桥西北十余里处。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遂将桥名改为长存桥。名曰长存,以后却在宋、明、清期间先后几次废毁。 不。 7.杜甫 灞河诗句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8.关于灞桥的历史典故灞桥的历史典故: 1、汉时灞桥上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 一夜,被“贬为庶人”的大将军李广猎归路过此桥,喝醉了酒的灞陵尉拦住不准过去。李广的随行人员说:“这是原李将军。” 灞陵尉并未买账:“今将军也不得夜行,还说什么原将军!” 李广无奈,只得在桥头的稽查亭过了一夜。后来李广官复原职,汉武帝拜其为右北平太守,走马上任时,特向武帝要求灞陵尉与他同去。 待灞陵尉一到军中,即寻机杀之。看来,威名赫赫的飞将军也难免小肚狭肠。 这件事后来让司马迁写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 2、东汉末年,长安大乱,帝都百姓纷纷由灞桥东逃他乡。 著名文学家王粲在逃出长安后,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长安,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然后从灞陵岸古道南奔荆州。 3、灞桥的东边,就是举世闻名的骊山华清池。 唐时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灞桥上,年年龙凤辇,皇帝与皇妃哪里会想到人间的伤别。 4、公元880年末,黄巢起义军占领临潼,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起义军“迎降”。 随后,黄巢起义军浩荡过灞桥进长安。 5、1936年末,“西安事变”前,爱国学生为了表达至死不渝的抗战决心,平躺在灞桥上,挡住张学良从华清池开往西安城的小汽车,要求他当众表明抗战心迹,否则宁可被汽车压死在灞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