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陶渊明归隐的诗句

1.结合陶渊明谈谈对古人归隐的看法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你的这个问题我来引用金开诚先生的文章来说吧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清高曾是个褒义词,清高的人一般说来是受到敬重的.清高的 "清",意思比较明白,无非是为人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见不得人的勾当.至于"高"的含义,则似乎不同于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是总要带上一点孤独乃至孤僻的意味,或者可以解释为孤高.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总是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头上. 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人,恐怕要数许由了.据说唐尧要把天下禅让给他,他认为这话污染了耳朵,因而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此事不知真假,但在古代却传为美谈.这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相当混乱的价值取向.唐尧是人人称颂的圣君,圣君是因为给天下人办了好事所以受到称颂;然而他所选的接班人却不愿为天下人办事,不愿办事却同样受到称赞,真不知是什么道理. 道理虽然说不清,但关于许由的美谈却事实上给清高规定了一个模式,即凡是显贵的人是不大可能得到清高之名的;后来显贵又扩大为富贵,即清高是与富贵无缘的.例如诸葛亮,当他"高卧隆中"之时,是可以称为清高的;后来辅佐刘备,成为蜀汉丞相,在后人心目中德高望重,近乎完人,却无人说他清高.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当然,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之高是远非清高二字可比的.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高的人中,陶渊明大约要算突出的了.他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现在有新解,姑置勿论),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以"力耕"谋取"衣食".这种情况与富贵绝无因缘,在古人心目中乃成为纯正的清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 "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 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宫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清高是褒义词,但也不算很高的评价,然而古人评定清高却又是相当严格的;说严格却又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相当模糊.这种情况结合实例来看比较清楚.例如李白,只做过短短一段宫廷诗人,还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本人又很希望得到清高之名;然而他却终于未成公认的清高样板.原因可能是他有时用世之心过于急切,又极为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地声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没了官做则又傲然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诸如此类的话,就很难和清高挂钩了.不过,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不但形象思维功夫好,而且天真罄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因此,没成为公认的清高样板,对他来说也算不了什么.这个实例只是说明古人评定清高的样板是相当严格的. 另一个实例则说明清高的模糊性,那就是孟浩然.他本来也是想做官的,试看《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他在写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雄劲的名句后,接着就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求援用世之心极为明显.后来做不成官,还不无牢骚,所以说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之类的话.但孟浩然一生既未做官,而且《唐书·孟浩然传》还记述采访使韩朝宗曾约他同赴京师,欲荐于朝廷;可是孟浩然却因与故人喝酒喝得高兴,竟至失约,还说"业已饮,何恤他!"可见他对做官也有不在乎的一面.特别是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也多有恬淡之意.这样看来,孟浩然是理应成为一个清高样板的;而且有人也的确这样认为,试看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醉月"句用《魏志·徐邈传》典,暗指孟浩然因剧饮违韩朝宗之约事.)可见在李白心目中,孟浩然的清高是极为突出的;然而孟浩然在历史上却仍然不是公认的清高样板.由此可见,对清高的评论是既严格,又模糊的. 在当代,清高曾经长期受批判,但由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和价值观念,在人们心中影响很深,因此虽然批了,却仍然没使许多人的观念真正转变;也就是说清高的价值在人们心中实际上并未降低.至于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

2.陶渊明体现隐居的诗

陶渊明所著《归园田居》系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3.推荐三首陶渊明写的归隐诗

1. 《饮酒·其五》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3.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1. 《饮酒·其五》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2. 《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在本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3.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4.形容归隐的诗句

1.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弟兄 .

2.归隐乐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一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弟兄.

3.离别繁华世,

归隐山竹林.

花香伴左右,

小鸟为君鸣.

4.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

5.鹧鸪天

辛弃疾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压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6.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最著名的当然是陶渊明的散文《归去来辞》.

5.三首陶渊明的归隐诗

饮酒 陶渊明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6.推荐三首陶渊明写的归隐诗

《饮酒·其五》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三》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饮酒·其五》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在本诗中陶渊明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做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

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因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

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

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7.陶渊明隐居南山时写了哪些诗

陶渊明隐居南山时写的是:1、《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3、《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4、《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5、《归园田居》·其五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6、《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归园田居》·其一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2、《归园田居》·其二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3、《归园田居》·其三译文 我在南山下种豆,杂草茂盛豆苗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4、《归园田居》·其四 译文 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于朽株。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 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三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虚。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抿灭空无。

5、《归园田居》·其五 译文 独自怅然拄杖还家,道路不平荆榛遍地。山涧流水清澈见底,途中歇息把足来洗。

滤好家中新酿美酒,烹鸡一只款待邻里。太阳落山室内昏暗,点燃荆柴把烛代替。

兴致正高怨恨夜短,东方渐白又露晨曦。6、《饮酒.其五》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什么能如此,只要是心志高远,自然就觉得所处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看见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非常好,有飞鸟结着伴儿的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

也是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眅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在这几首诗文中,首先归复自然 表现焦虑乃至愤激的情绪,还是很多,其浓烈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的诗人。但也正因为焦虑,他才想寻求静穆。

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这是在新的困境与背谬中所寻得的理念和诗意上的完美的生命形态。

也许,人们能够在某个时刻,实际体验它所传达的美感,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但这绝不可能成为任何人(包括陶渊明)的全部人生。

8.形容“归隐”的诗句有哪些

1. 唐 王维《竹里馆》

原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2. 宋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

原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释义: 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真是让我感觉到是像我的朋友一样;山上的每一个会啼的鸟,山上每一朵开放的花,也让我觉得就象关系很好。

3. 魏晋 陶渊明《饮酒·其五》

原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释义: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4. 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

原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释义: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5. 唐 王维《渭川田家》

原句: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释义: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6. 唐 孟浩然《留别王维》

原句: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释义: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7. 宋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原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释义:带着一丝寒意,独自登上小楼,清晨的阴凉,令人厌烦,仿佛已是深秋。回望画屏,淡淡烟雾,潺潺流水,意境幽幽。

8. 唐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原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释义: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9. 唐 李白《杜陵绝句》

原句: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释义: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10. 宋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原文: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释义: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地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

9.【《想北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南山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在陶渊明现存的120多首诗中,涉及饮酒生活内容的竟达44首,约占陶诗总数的三分之一.《饮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尤以第五首(结庐在人境) 最为脍炙人口,国内出版的各种陶诗选本或选 读几乎无不收录这首诗,为准确理解、鉴赏和翻译陶诗(乃至各类汉诗) 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至境.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陶渊明出身庶族寒门,在东晋门阀政治的排挤下,只能做下品官.目睹当时战乱频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挤、阴谋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只好全身而退,元兴三年(404年)只当了四个月的彭泽令就解绶去职.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格在当时人人求清名而实则个个要官职的时代,的确是高标绝俗.他的诗鄙弃世俗的虚伪欺诈,而多抒写自己的实况,如与田父的交往,甚至还有被饥饿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贷的状况.他虽然穷困,但却从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诗中多以傲霜凌风的菊花,高翔绝俗的飞鸟为喻,表达他崇尚清流并付诸实践的品格.陶渊明可谓是封建时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归田园之后对自己的农耕生活充满热爱,对清静、淳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他不断地表达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但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心声.在这首诗里,诗人最后点明,在这平静悠闲的大自然之内,在这充满感动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谛早就与自然合一,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多余的.陶诗以及抛弃官场束缚而醉心园亩的隐士形象就这样定格于中国文化的镜像之中.饮酒》(其五) 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 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反映了诗人身 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乐趣.对诗旨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只有正确把握了诗旨,才能准确地选择词语或表达方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夕阳西下,看倦鸟归家,陶渊明真的在赏景吗?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黄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朴实纯粹的快乐.自然,不正是曾展转官场、涉足世俗的陶渊明,在几经反复后,终于找到的精神家园吗?勤奋地劳作、塌实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乐,这就是陶渊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聪明透悟的陶渊明,借言引意,“函缅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陆机《文赋》).皎然的《诗式》里讲《取境》:“但见情性,不讲文字.”你永远无法从《饮酒》(其五)纯粹的字句意义上捕捉到诗人真实的情意,因为诗人的情性,诗人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已融化渗透在整首诗的浑然一体中,仿佛有一种淡雅、高洁的气韵,在字里行间流动,流过诗人的心,流过诗人的言,流进我们的心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