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人走屋空的诗句

1.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

《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

《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

“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

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

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看破红尘。

2.表达人去楼空的诗句

1、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译文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

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 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

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2、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3、蒹葭 先秦:佚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4、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橱 通:厨)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译文 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5、燕歌行二首·其一 魏晋: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鹄南翔 一作 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3.描写人去楼空的宋词

凤凰台上忆吹箫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体裁:【词】 类别:【】 香冷金猊, 被翻红浪, 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 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 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 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注释】 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 ③武陵:地名。

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④凝眸:注视。

【评解】 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人去难 留,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

具有感人 的艺术魅力。 【集评】 张祖望《古今词论引》:“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痴语也。如巧匠 运斤,毫无痕迹。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声声有和 鸣之奏。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

瘦为甚的?千万遍痛甚?又云:清风朗月, 陡化为楚雨巫云;阿阁洞房,立变为离亭别墅,至文也。 杨慎《词品》:“欲说还休”与“怕伤郎又还休道”同意。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新来瘦”三语,婉转曲折,煞是妙绝。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述别情,哀伤殊甚。

起三句,言朝起之懒。“任宝奁” 句,言朝起之迟。

“生怕”二句,点明离别之苦,疏通上文;“欲说还休”,含凄无限。 “新来瘦”三句,申言别苦。

较病酒悲秋为尤苦。换头,叹人去难留。

“念武陵”四句, 叹人去楼空,言水念人,情意极厚。末句,补足上文,余韵更隽永。

------------------------------- 这首词概作于词人婚后不久,赵明诚离家远游之际,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深情思念。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 ”,为对偶给人以冷漠凄清的感觉。

金猊,指狻猊(狮子)形铜香炉 。“被翻红浪”,语本柳永《凤栖梧》:“鸳鸯绣被翻红浪。”

说的是锦被胡乱地摊在床上,在晨曦的映照下,波纹起伏,恍似卷起层层红色的波浪。金炉香冷,反映了词人在特定心情下的感受;锦被乱陈,是她无心折叠所致。

“起来慵自梳头”,则全写人物的情绪和神态。这三句工炼沉稳,在舒徐的音节中寄寓着作者低沉掩抑的情绪。

到了“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则又微微振起,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词人情绪流程中的波澜。然而她内心深处的离愁还未显露,给人的印象只是慵怠或娇慵。

慵者,懒也。炉中香消烟冷,无心再焚,一慵也;床上锦被乱陈,无心折叠,二慵也;髻鬟蓬松,无心梳理 ,三慵也;宝镜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而日上三竿 ,犹然未觉光阴催人 ,五慵也。

慵而一“任”,则其慵态已达极点。词人为何大写“慵”字,目的仍在写愁。

这个“慵”字是“词眼 ”,使读者从人物的慵态中感到她内心深处有个愁在。 “生怕离怀别苦 ”,开始切题,可是紧接着,作者又一笔宕开,“多少事,欲说还休”,万种愁情,一腔哀怨 ,本待在丈夫面前尽情倾吐,可是话到嘴边,又吞咽下去。

词情又多了一层波折,愁苦又加重了一层。因为许多令人不快的事儿,告诉丈夫只有给他带来烦恼。

因此她宁可把痛苦埋藏心底,自己折磨自己,也不愿在丈夫面前表露,真可谓用心良苦,痴情一片,难怪她会“慵怠无力”而复“容颜消瘦”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

她先从人生的广义概括致瘦的原因: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万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却是因为伤离惜别这种不足与旁人道的缘由。 从“悲秋”到“休休 ”,是大幅度的跳跃。

词人一下子从别前跳到别后,略去话别的缠绵和饯行的伤感,笔法极为精炼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多么深情的语言!《阳关》,即《阳关曲》。离歌唱了千千遍 ,终是难留,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把双方别后相思的感情作了极其精确的概括。武陵人,用刘晨、阮肇典故,借指心爱之人。

秦楼,一称凤楼、凤台。相传春秋时有个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 ,筑凤台以居,一夕吹箫引凤,夫妇乘凤而去。

李清照化此典,既写她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也写赵明诚对其妆楼的凝望,丰富而又深刻。同时后一个典故,还暗合调名,照应题意。

下片后半段用顶真格,使各句之间衔接紧凑,而语言节奏也相应地加快,感情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增强,使词中所写的“离怀别苦”达到了高潮 。“惟有楼前流水”句中的“楼前 ”,是衔接上句的“秦楼”,“凝眸处 ”是紧接上句的“凝眸 ”。

把它们连起来吟诵,便有一种自然的旋律推动吟诵的速度,而哀音促节便在不知不觉中搏动人们的心弦。古代写倚楼怀人的不乏佳作,却没有如李清照写得这样痴情的。

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远了,人影消失在迷蒙的雾霭之中,她一个人被留在“秦楼 ”,呆呆地倚楼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无可与语;她那凝望的眼神 ,无人理解。

唯有楼前流水,映出她终日倚楼的身影,印下她钟情凝望的眼神。流水无知无情,怎会记住她终日凝眸的情态,这真是痴人痴语啊。

词笔至此,主题似已完。

4.人去楼空花已尽谁写的 人去楼空的诗句有哪些

表达人去楼空的诗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年葬花人笑痴,明年葬侬知是谁。

人去楼空的诗句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凤去台空江自流杜牧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成语人去楼空的意境在哪首诗中出现过出 处唐·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词)人去楼空往下是什么?作者谁?人去楼空下一句人去楼空,会心一笑,梳子寂寞老。

出自《永遇乐》作者:柳永人去楼空rén qù lóu kōng成语解释:人走了;楼空着。表示旧地重游时对亲友的怀念。

成语出处:唐 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虞美人中写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诗句是什么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形容雨大的诗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槟《夏日题老将林亭》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山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明•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一雁下投天尽处,万山浮动雨来初。清•查慎行《登宝婺楼》 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

宋•陆游《大风雨中作》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雨急山溪涨,云迷岭树低。

唐•戴叔伦《宿灵岩寺》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宋·苏轼《有美堂暴雨》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曾几《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找了一些关于雨的诗句,可能有些不是夏雨,希望对你有用哈! 。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