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篇文章写的是冰心去**家吃饭,这篇文章叫什么《冰心小说散文选集》---《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979年2月3日凌晨 2.**的诗句是大江歌罢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写道:“我今年十九岁了,想起从小儿到今,真是一无所成,光阴白过。 既无脸见死去的父母于地下,又对不起现在爱我教我照顾我的几位伯父、师长、朋友;若大着说,什么国家、社会,更是没有尽一点力了。俗语说得好:‘人要有志气’。 我如今按着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当时他怀着爱国济世的心,有着找不到真理的苦闷.于是下定决心,远渡重洋,谋求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图报效祖国。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总理引用了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的故事和英雄陈天华的故事,表明了决心之坚,立志之远,并且预想未来,即使壮志难酬,捐躯东海,亦不愧为一英雄。 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你在哪里从诗中选一句感受最深的诗句进行品析《** ,你在哪里》诗 赏析 一理解要点: 1、**与人民心连心,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 2、这首诗运用“询问——呼唤——寻找——应答”的独特构思来展现主题的特点,诗中所表达的亿万人民无限怀念总理的深厚事情。 3、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当代女作家柯岩为纪念**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光辉的革命一生入笔,对**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直发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思想志情,这是全诗的抒情基调。 在了解**一生丰功伟绩的基础上阅读全诗,就会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三、掌握全诗的内容结构 全诗共九小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有抒胸臆,从高度评价**光辉的革命一生入笔,通过反复呼唤,倾吐亿万人民对**的深切热爱、怀念、歌颂之情。 第二部分(第2-6节)诗人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的回音,逐步展现了**与亿万人民血肉相连,息息相关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9节) 诗的最后三节进一步深化形象和感情,形象地创造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亿万人民的心里的意境。 四、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本诗以"呼唤"为线索,展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用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来抒发对**的无限怀念与崇敬,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颖形式,把怀念**和追述**一生不朽的业绩巧妙结合起来。 虚实结合的写法造成一种壮阔而动人的意境。 诗歌怎样虚实结合,把怀念之情和追述不朽业绩巧妙结合起来的呢? 山谷回音: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向前不停息。 歌颂**忠于革命,勇征直前的革命精神。 大地轰呜: 那沉甸甸的谷穗上, 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表现总理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光辉形象 松涛阵阵: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 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表现总理平易近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 海浪声声: 海防战士身上, 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表现总理关心战士,爱民如子。 广场回音: 接见外宾 出席会议 表现总理为革命。 日理万机地操劳。 . 诗中天地万物,回音声声,饱含激情。这都是艺术的想象,是虚写。 强烈地抒发了人民对总理的深情,更突出了总理的精神感天动地。而声声应答的内容,则是总理生前工作的真实写照,是实写。 歌颂了**为革命呕心沥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 这种虚实结合,新颖巧妙。 五、理解拟人,反复修辞方法的作用。 诗中的山川、大地、松涛、海浪是天地万物的代表,诗人赋予它们的情感,因为它们是总理为人民辛劳一生的见证人。 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具有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便于表达**虽死犹生的立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作者简介柯岩,原名冯恺,女,广东南海人。 生于河南郑州。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 1949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创作。曾任《诗刊》编委。 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 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 报告文学《癌症≠死亡》等。《**,你在哪里》一诗影响广泛。 2、背景简介1976年1月8日,**总理与世长辞,由于当时特殊历史背景,全国人民无法充分表达哀思。所以在新的历史转机出现之后,1977年他逝世一周年之际,大量的悼念诗文才得以公开发表。 柯岩的《**,你在哪里》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优秀诗篇。这首诗之所以在众多诗篇中特别引人注目,首先是得力于它的真诚深挚的感情表达。 在人们普遍怀着对**的深情眷念而又难以表达之际,一声声“**,你在哪里”的深情呼唤,似乎是从亿万人民心中同时进发出的心声。 在历史性时刻代表和体现了人民心声,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得以流传的前提条件。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3、赏析纵览全诗,“**,你在哪里”这一标题的启示性,使人们一开始就进入一种寻觅追问的情境。 诗的第一节就是为这种情境的设置而作的铺垫。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的反复追问,正是这种“想念”深情的自然流露。 接下来的第二、三、四、五几节诗,分别写了我们对着“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呼唤**的情景,而每一次都以“他刚离去,他刚离去”作为回应,使这些自然景物部赋予了深情的人性色彩,真是一种大地为之黯然、山河为之变色的神伤境界。 正是由于这种艺术情境的烘托,才使这首诗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诗的第六节用“我们找遍整个世界”开头,既是对前面几节诗的一种归纳总结,又带有重新寻觅拓开视野的意味。“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言简意赅,既表现了**毕生建树的伟大功绩,又体现出他必将为历史所记载的不朽英名。 在祖国大地和整个世界逡巡了一遍之后,对**的寻觅追问再次回到了祖国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