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西施与吴王的诗句

1.描述西施的诗句

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简析】: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注解】:1、持谢:奉告。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评析】:??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

2.有关描写西施的诗

西施 作者:【罗隐】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注释】: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

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

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

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

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

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咏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简析】: 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

结尾两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没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颦? 【注解】: 1、持谢: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韵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 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 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 平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 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

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 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著罗衣。 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 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 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 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 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西施,以喻为人的诗。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写出了人生浮 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 ??诗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微。

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 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

语虽浅显,寓意 深刻。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此 言颇是。 ———————————————————————— 西施滩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未知】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释】: 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

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史实。

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了的史实再颠倒过来。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为西施辩诬之后,很自然地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

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为她蒙上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

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慨叹。这一联。

3.关于西施的古诗

关于西施的古诗数量可谓相当之多,就算是当今时代,也有古诗爱好者写的不少。

下面罗列了一些关于西施的代表性古诗,以供参考:

1、《西施》

年代: 唐 作者: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2、《西施·苎萝妖艳世难偕》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苎萝妖艳世难偕。善媚悦君怀。后庭恃宠,尽使绝嫌猜。

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

早江上兵来。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至今想,怨魂无主尚徘

徊。夜夜姑苏城外,当时

月,但空照荒台。

3、《西施滩》

年代: 唐 作者: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4、《题西施浣纱石》

年代: 唐 作者: 胡幽贞

一朝入紫宫,

万古遗芳尘。

至今溪边花,

不敢娇青春。

5、《西施》

年代: 唐 作者: 苏拯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群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褒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

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后人频繁写关于西施的古诗原因,主要是:

有这个传闻,郑旦跟西施同时期,被越王勾践选为献吴国美人中的一员,用以迷惑吴王夫差。公元前490年,郑旦跟西施一同被勾践选中,教他们利益,歌舞。用来献给吴王为妃,以迷惑吴王夫差,离间其君臣关系,这两个美人身负勾践的重大期盼,她们对吴王以身相许,忍辱负重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角色。

西施、郑旦都是绝色美女,一进吴王的皇宫,很快就把吴王身边的宠妃淘汰得一干二净。西施秉性温柔婉约,郑旦坦率刚直两个人轮番施展魅力,很快就把吴王搞成了,一个沉醉酒色的昏君。还蛊惑吴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及对发兵攻打齐国消弱自身实力。

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她们两姐妹的努力有了成功,越国军队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灭掉了吴国,这跟西施,郑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4.关于吴王和西施的诗句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 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5.求一首关于西施的诗,古体的,一定要原创

写了个长点的,我不太懂古体诗,查了一下资料,应该是不要求格律。

请点评。沉鱼赞春秋末代世态炎,各国征伐血染天。

越王与吴多交战,民生愈悲苦难言。越之美景称罗山,盖因溪水经村边。

溪边常有浣纱女,方圆百里赞为仙。貌惊游鱼沉深水,禀赋绝伦非一般。

言语不可方其美,病中西子亦蹁跹。东村有女仿效颦,空惹千古笑话谈。

忽闻越王困会稽,国破家忘在眼前。吴王允和越王质,身在敌国如临渊。

卧薪尝胆不言苦,坚忍豪志人间传。释后归国欲复仇,范蠡献美寻罗山。

兵道刚息祸又起,民有哀声苦难言!可怜贫户弱质女,竟成国家顶梁天!千载悲怨谁可解,可叹夷光与郑旦。入吴还需三般品,貌美善舞体态轩。

可赞西施能忍苦,不觉冬去已三年。几经周折入吴宫,吴王更把曲艺添。

丝竹声中随风舞,婀娜回转露玉颜。吴王从此不言政,旦夕娱美春宵园。

一朝越王忽兴兵,瞬息吴亡如急湍。天下纷纷言祸水,不知红颜最应怜。

功成之日心已碎,泛舟五湖不归还。悉数吴王千般罪,纵虎归山是本源。

越王卧薪尝胆日,西子擅舞响屐时。生来富贵为天子,不思黎民饥无餐。

兴发铁骑成霸事,到头无颜归西泉。帝业岂因美色误,身亡猛悟早已晚。

后世人皆赞西子,美人之首不虚传。金子诺原创,如假包换。

6.求西施的故事及其有关的诗句

咏西施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

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

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施夷光世居诸暨苎萝山(亦名罗山)下苎萝村(今诸暨市城南浣纱村)。

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其父卖柴,母浣纱,西施亦常浣纱于溪,故又称浣纱女。

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淅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设计策,“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越王宠爱的一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

于是,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和步履、礼仪等。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一举指,一投足,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放置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吴亡后,相传西施随范蠡驾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终。在西施由越入吴的路线上,南自诸暨,北迄苏州,所在均有西施遗迹。

诸暨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迹。西施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

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

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

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

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

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中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施故里的另外一种说法:说到西施故里,一般人都会说是诸暨,但事实上,真正的西施故里是在萧山临浦镇。

古代,沿浦阳江有“上诸暨”和“下诸暨”之分,西施出生在下诸暨,下诸暨即浦阳江下游之地。秦时置诸暨县包括这两部分,西汉时把下诸暨单独置县,称“余暨”,三国吴时改称“永兴”,唐天宝元年正式改名为“萧山”,一直沿用至今。

西施的故里虽在今萧山县境内,但它属诸暨县故地,所以人们习惯上称西施为诸暨人。历史上临浦行政区划确实多变,自古以来,临浦镇归萧山和诸暨两地共同管辖。

尤其是镇上山阴街,自古就有“山阴不收,会稽不管”之说。再如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当时籍贯越州(绍兴)永兴人,永兴即萧山。

萧山解放以前一直隶属于绍兴,后改属杭州。现就有许多书籍说贺知章是杭州人了。

从事实上讲贺知章是萧山人,当然也是杭州人。但从文化这个角度上讲说他是绍兴人更加合适。

因此关于西施故里的考辨也就可以解释。西施是诸暨人,也是临浦人,只是当时的临浦属诸暨管辖。

关于浣纱溪:相传当年西施入吴时,由范蠡陪同,舟从越国会稽出发,顺西小江而行,过苎萝山来到这里。此时已近黄昏,西施望着夕阳西下的家乡,想着自己背井离乡,前往吴国,将委身于吴王,便泪流不止。

范蠡深知西施的心情,于是决定在此停泊一宿。当时正值夏末秋初,江南天气依然炎热,俗称“秋老虎”。

西施为了洁身自爽,欲留清白于此,便在两水交汇的潭中沐浴。从此,这里的潭、桥、路都贯上了“浴美施”三个字。

浣纱溪东的苎萝山,主峰海拔127米,系会稽山余脉,乃越地之正宗。苍翠挺拔,别具风姿。

山上有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会抹下些许红粉。

7.关于西施的诗句

【杨万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咏

王维 唐 五古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薄媚 西子词

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天意恐怜之。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宰 ,不愁宫里有西施。

越有丽姝 越有女兮 凤鸣凤翔 苎罗有美纱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无神语

丽姝丽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

《西施》

——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8.关于写西施的诗句

和张倅子仪送鞓红、魏紫、崇宁红醉、西施四 作者:【杨万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尘,今年春尽不知春。

鞓红魏紫能相访,西子崇宁更可人。薄媚 西子词 作者:【董颖】 年代:【宋】 体裁:【词】 自笑平生,英气凌云,凛然万里宣威。

那知此际。熊虎涂穷,来伴麋鹿卑栖。

既甘臣妾,犹不许,何为计。争若都燔宝器。

尽诛吾妻子。径将死战决雄雌。

天意恐怜之。偶闻太宰,正擅权,贪赂市恩私。

因将宝玩献诚,虽脱霜戈,石室囚系。忧嗟又经时。

恨不如巢燕自由归。残月朦胧,寒雨萧萧,有血都成泪。

备尝险厄返邦畿。冤愤刻肝脾。

(宋·王安石)《西施》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但愿君王诛宰 ,不愁宫里有西施。越有丽姝 越有女兮 凤鸣凤翔 苎罗有美纱兮 濯濯清泉 明眸眇眇 蛾眉黛黛 地无神语 丽姝丽姝兮 身何兮 情何寄 《西施》——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 ——曹雪芹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王轩题西施石诗岭上千峰秀,江边细草春。今逢浣纱石,不见浣纱人。

9.关于 昭君、貂禅、西施、玉环、卓文君 的爱情诗句

美人四章 咏西施 夫差有何恨,勾贱有何恩。

愿不识范蠡,还作浣沙人。 咏昭君 环佩归不得,塞外草如烟。

犹恨汉宫月,时时照胡天。 咏貂禅 一许董相国,再许吕温侯。

汉祚移难复,奈何寄女流。 咏玉环 菡萏不须发,何如解语花。

霓裳空自舞,舞到日西斜。 卓文君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般无聊,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色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一、西施 公元494年吴越交战,越败于吴, 越王勾践被迫屈膝求和,携妻将臣入吴为质三年。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发誓洗刷这奇耻大辱,于是采用文种提出的“美人计”。几经寻觅,终于“得苎萝山卖薪女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有"沉鱼"之貌,相传西施在溪边綄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国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

西施幼承浣纱之业,故世称“浣纱女”。勾践选到西施后,献于吴王,吴王大悦:“越贡西施,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从此沉缅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国却上下一心,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打败了吴国。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

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后人为纪念这位忍辱负重,以身许国的绝代佳人,就在苎萝山下修建了西施殿。

唐开成年间(公元836-840 年)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下“西子寻遗殿,昭君觅故村”的诗句;稍后,女诗人鱼玄机又有《西施庙》诗。这些是目前能见到的关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

明代,西子祠曾具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

现在的西施殿位于浙江诸暨,1990年落成,景区占地5000平方米,由门楼、西施殿、古越台、郑旦亭、碑廊、红粉池、沉鱼池、先贤阁等景点构成。西施殿景区在重修过程还从民间征集了12000余件从老式民居上拆下来的古建筑构件, 其中包括梁、柱、门、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这些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工艺水平高超,大大增强了西施殿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使它更具有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二、杨玉环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传说玉环在御花园观赏牡丹时,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环美貌,遂闭上花瓣。

“羞花”一词由此而来。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纳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

737年,玄宗宠爱的武惠妃死,后宫数千宫娥,无一能使玄宗满意。高力士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向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

740年,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至寿王宫召杨氏,令其出家,号太真,住于太真宫。745年,另立左卫中郎将韦昭训的女儿为寿王妃,玄宗册封杨氏为贵妃,“父夺子妻”,成为唐朝宫闱的一大怪闻。

玄宗亲谱《霓裳羽衣曲》,召见杨贵妃时,令乐工奏此新乐,赐杨氏以金钗钿合,并亲自插在杨氏鬓发上。玄宗对后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复制新曲《得宝子》,足见宠幸之隆。

时宫中未立新皇后,宫人皆呼杨氏为“娘子”,实居后位。杨贵妃有三位姐姐,皆国色,也应召人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每月各赠脂粉费十万钱。

虢国夫人排行第三,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国夫人》诗云:“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

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杜诗详注)卷二)乃为事实之写照。

由于杨贵妃得到重宠,她的兄弟均赠高官,甚至远房兄弟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操纵朝政。玄宗游幸华清池,以杨氏五家为扈从,每家一队,穿一色衣,五家合队,五彩缤纷。

沿途掉落首饰遍地,闪闪生光,其奢侈无以复加。杜牧《过华清宫》诗云: 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中晚唐诗叩弹集》卷六) 就是咏岭南贡荔之事,后世岭南荔枝有“妃子笑”者,据说得名于此。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玄宗与贵妃的悲剧故事。

杨贵妃故里位于广西容县离县城5公里左右的杨外村。唐代许子真在《容州晋宁县杨贵妃碑记》一文中记述,杨贵妃的出生和籍贯是今日容县。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