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枕戈待旦有个什么样的故事刘琨是西晋时期的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卓有 成就,与同时代的陆机、陆云、欧阳建等名士一起, 被称为“二十四友”。 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将领, 在士大夫官员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这次战乱持续了 十六年,朝廷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着深重 国难,富有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的刘琨迁至当时的首 府洛阳。 在洛阳,刘琨认识了同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祖逖。 二人志趣相投,经常见面讨论时局发展。 不久,二人 都被朝廷任命为司州主簿,主管文书事项。二人就任 后,感情更加深厚,白天在一起工作,晚上在一起睡 觉。 为了增强武艺,叱咤战场,二人还经常在半夜时 分一听到鸡鸣就起床练剑。 当时,少数民族不仅侵占了国家北部地区,还 时常向南部进逼,以致威胁到首都洛阳的安危。 很多心 士族不得不举家南移,祖逖及其族人也搬迁到淮河流 域。刘琨不肯离开,仍留在洛阳。 分别之际,二人感 慨万千之余,更是踌躇满志,誓要报效国家。随着战 乱的不断扩大,刘琨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把自己的宝剑放在枕头下,以便随时投入战斗。 不久,朝廷授 予祖逖军衔,派他带兵杀敌。听到这个消息,刘琨激 动万分。 为了表明自己为国献身和不愿落于好友之后 的心意,他还写信告诉亲朋好友:“吾枕戈待旦,志 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 ” 公元307年,刘琨被朝廷任命为并州刺史。 晋帝即 位后,刘琨又被任命为大将军,掌管并州的军事。终 于实现了平生志向的刘琨,从此坚守并州,不断招抚 流亡民众,全力对抗北方的刘聪、石勒等势力。 2.“秣马厉兵迎鏖战,枕戈待旦再前行”出自谁的诗句这不是诗句,而且语义不通,意思重复,只是现在一些企业的动员口号。枕戈待旦字面意思是喂饱马,磨快兵器,准备作战。枕戈待旦是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间警惕敌人,准备作战。全句大意是做好准备,时刻警惕,准备作战,随时杀敌。 秣马厉兵 拼音:[mò mǎ lì bīng] 解释:厉,磨的意思,("厉",古同"砺")。兵,兵器;秣:喂养;喂饱马匹,磨快兵器。指准备作战或比赛。也作"厉兵秣马" 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枕戈待旦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解释:枕着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切,毫不松懈,时刻准备迎战。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3.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与枕戈待旦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宵眠抱玉鞍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枕戈待旦: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两者意思相同。 原文欣赏: 塞下曲六首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4.枕戈待旦的成语典故枕戈待旦 [zhěn gē dài dàn] 基本释义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褒义 出 处 《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例 句 这支英雄舰队,~,日夜守卫在东海前哨。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危在旦夕 常备不懈 反义词 醉生梦死 高枕而卧 高枕无忧 典 故 西晋人祖逖和刘琨,都是性格开朗、仗义好侠的志士。年轻时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都喜欢练武健身,决心报效祖国。当时,晋朝表面上还管辖着中原大地,但实际上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了。祖逖和刘琨一谈起国家局势,总是慷慨万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刘琨谈得十分兴奋,刘琨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祖逖却久久沉浸在谈话的兴奋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鸡叫了起来,祖逖一跃而起,踢醒了刘琨:“听,这雄鸡啼鸣多么振奋人心呀,快起来练剑吧!”于是,两人操起剑来,在高坡上对舞。从此,他俩每天清早听到头一声鸣叫,一定来到荒原上抖擞神练起剑来。 刘琨被祖逖的爱国热情深深感动,决心献身于祖。一次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在国家危难时刻,我经常‘枕戈待旦’(枕着兵器睡觉一直到天明),立志报国,常担心落在祖逖后边,不想他到底走到我的前头了! 5.枕戈待旦的成语的意思概括中华成语大词典 枕戈待旦 【拼音】:zhěn gē dài dàn 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形容时刻准备作战,.【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 【示例】:我先前只知道武将大抵通文,当“~”的时候,就会做骈体电报,这回才明白虽是文官,也有深谙韬略的了.★鲁迅《准风月谈·冲》 【近义词】:枕戈坐甲、枕戈以待 【反义词】:醉生梦死、高枕无忧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提防 【英文】:be ready for battle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年轻有为的刘琨胸怀大志,想为国家出力,他的好友祖逖被选拔为官.他发誓要像祖逖那样为国分忧.后来他被选拔为官,从司隶一直做到尚书郎,领导晋阳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用计巧退胡兵,实现了从前枕戈待旦时的远大理想。 6.枕戈待旦的成语故事西晋的时候有两位有名的将军,一个叫祖逖,一个叫刘琨。 他们年轻的时候,常常在一起,互相勉励,决心为国家效力。夜里他们睡在一个床上,同盖一条被子,一听到鸡叫,就赶忙起来,跑到庭院里舞剑(闻鸡起舞)。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领兵北伐,收复了一些失掉的地方。刘琨得知非常兴奋,他给亲戚朋友写信说:“我时刻准备去砍掉敌人的头颅,常常担心祖逖走到我前边去了,每天都是枕着武器在等待天亮(枕戈待旦)!” 由这段历史产生了两个成语“闻鸡起舞”与“枕戈待旦”。 “闻”是听到;“舞”是舞剑。“闻鸡起舞”是听到鸡叫声就起来舞剑,后来常用它比喻立志为国出力的人的爱国热情和行动。 “戈”是古代的一种武器;“旦”是天明。“枕戈待旦”是枕着武器睡觉,等待天明。 现在用它比喻警惕性极高,随时准备打击敌人,也常用来比喻杀敌报国的急切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