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忆金娥 娄山关诗词忆秦娥 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前阕写红军拂晓时向娄山关进军的情景;后阕写红军攻占和越过徒称天险的娄山关时,太阳还没有落山。词中的“西风”、“雁叫”、“霜晨”,都是当地二月间的真实情景。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以下诸篇’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从头越〕重新跨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2.有关娄山关的诗词有哪些娄山关诗词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感事 作者:吴中蕃 (明末) 王图霸业久摧残,血迹烧痕尚未寒, 和形带影才两个,杜鹃声里据征鞍。 无题 作者:郑珍(晚清) 山势西来万马奔,大娄一勒九旗屯。 天随地入藤罗峡,入共云急虎豹门。 3.《忆秦娥·娄山关》简单的诗词赏析作品赏析 这首词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 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 原诗如下 忆秦娥·娄山关 现代:**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月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 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月28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4.描写当年红军娄山关战役三句半红军长征**写忆秦娥.娄山关当时处于怎样的形势我来答共1条回答最后线索LV.172014-09-27红军长征时**写《忆秦娥·娄山关》的背景一、遵义会议后,上任伊始的**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未果。 但他当机立断,决定放弃和四方面军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实现了长征途中的最重大战略转折。二、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重兵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 但红军以急行军在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 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随后又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并在遵义以北粉碎敌军的阻击,乘胜追击再取遵义。三、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人,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 四、因此,**诗兴大发,写成了经典绝伦的《忆秦娥·娄山关》。该首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怀。 5.**诗词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原文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思想主题: 此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但表达的却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 因**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忆秦娥·娄山关。 6.娄山关的战役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 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新根据地”,中央军委决定派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追歼北窜之黔军侯之担部,攻克娄山关,占领桐梓县城。 命令一下,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即到遵义城北门四团驻地部署了战斗任务。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部队北进。 部队抵板桥,消灭敌人一个前哨排。同时对娄山关敌情进行侦察,决定采用一路正面强攻、一路绕关东小道抄袭的战斗攻克娄山关。 1月9日,四团由板桥分道出发。一营长李光顺率一营担任正面主攻,沿公路以梯队形式展开向关口推进。 二营为二梯队集结山脚待命。侦察队长潘峰率侦察队和工兵连从关东侧小路向敌人侧后前进,意在截断敌后路,并袭扰桐梓县城。 扼守在娄山关上的敌人,是从乌江防线溃退下来的黔军第三旅林秀生部两个团,胆寒若惊弓之鸟。红军尚未攻关,敌军即用电话向其军部请求增援,敌军部电话命令守敌“不准后撤一步”,并命其注意警戒关口东边小路,提防红军从侧后袭击桐梓。 时正下雨,红军通信班战士搭电线于敌人电话线上,窃听敌人通话,知敌人东侧空虚。耿飚团长即命正面部队暂缓进攻,命令关东侧侦察队、工兵连迅速断敌退路。 通信班又窃听到敌人军部命关上守敌撤退的电话,知道守敌要弃关退守桐梓。正面强攻部队即以密集火力,从关南发动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 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妄图死守关口,向北退却。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白刃肉博,占领关口。 敌人向北狼狈逃窜,沿途丢弃武器、烟枪和大量军用物资。四团乘胜追击下关,经南溪口、红花园直扑桐梓县城。 潘峰率领的侧翼部队已克桐梓,俘敌数百,缴获大量物资。当天,红二师师部进占桐梓,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 1月10日,红军追歼敌人,在新站与敌侯之玺部两个团激战一整天,并击退川敌廖海涛部,11日进占松坎。红一师与第十团亦从遵义赶到,进驻桐梓、新站、松坎、酒店垭与川军对峙,组成了遵义的北面防线,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从此,红军战斗过的娄山关,便成为黔北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遵义会议确立了**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我党历史上的转折点。但是,**从各省调集40多万兵力,分七个纵队四面八方扑向黔北,妄图把3万多红军“聚而歼之”。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央军委制定了在宜宾、泸州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作战计划。1935年1月19日,红军分三路离开遵义北上。 1935年1月29日,红军在土城浑溪口、赤水元厚渡口胜利渡过赤水河进入川南。长江沿线敌情严重,不利红军渡江,中央军委电令各军团转移到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 **令川军、滇军向红军侧击,并在川南部署兵力合围红军。2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放弃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离开扎西、挥戈东进。 2月19日,左纵队和右纵队分别在二郎滩和太平渡渡过赤水河。2月14日,红一军团前锋一师一团消灭黔军王家烈第四团一部,攻占了桐梓县城。 红军回师迅速,打乱了**在黔北的军事部署。1935年2月25日晨,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命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一、三军团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彭德怀接受任务后立即命三军团第十三团主攻娄山关,一军团第一团向关东侧石炭关迂回,其余各部随前锋向娄山关挺进。25日上午9时,十三团在向娄山关疾进途中,在红花园与赶赴桐梓增援的黔军杜肇华旅(王家烈的主力部队之一)的第六团遭遇,敌且战且退,由南溪口退守娄山关。 其团长刘鹤鸣急命“双枪兵”进入隘口两侧高地,右翼由第二营扼守,左翼由一连防守,阻止红军正面进攻,并掩护敌一、三两营在关上构筑工事。敌旅长杜肇华退驻关南黑神庙指挥。 敌师长柏辉章命宋华轩率第十团向娄山关右翼增援,令十五团驻守板桥,防止红军从东侧抄袭后路,还命令敌第六团团长刘鹤鸣“固守娄山关三日”,以掩护吴奇伟部由贵阳渡乌江驰援遵义守敌。红军由红花园进抵关北南溪口,经侦察决定,由十三团主攻关口,红十团及一军团一部从两侧包抄,断敌后路。 十三团团长彭雪枫、政委苏振华率领红军攻关,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发起猛烈仰攻。一营攀悬崖进攻制高点金山,两个冲锋梯队喊声如雷,投出排排手榴弹,端着刺刀冲出敌阵,经过激烈肉搏战,终于打垮守敌,攻占点金山高地。 敌军组织强大火力,拼凑“敢死队”反扑,敌军官以手枪督战,逼“双枪兵”冒死攻山。红军与敌人在点金山和大尖山一线进行了反复拼杀的拉锯战。 下午4时,红军在军团组织的火力掩护下,发动五次冲锋,击毙敌督战官,乘势猛冲,连续攻占了娄山关两侧的十多座山头,完全突破敌防线,在黄昏前牢牢控制了关口。刘鹤鸣收拾残兵败卒,退守关南黑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