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山势阁楼的诗句

1.关于四大阁楼的诗句 谁知道啊

蓬莱阁诗 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一小时车程),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

历代以来有诸多名人逸士赋诗于此,流传至今。现觅得几首,更多高作,有待补充。

蓬莱诗选 蓬莱镇 [宋]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舡。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海上书怀 苏轼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弩守市阔。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登蓬莱阁观谰亭 柳倩 波涌千层逐浪翻,无端独自莫凭栏。

海风拂拂催人老,长岛遥遥落日残。 众屿横陈安水域,峰山纵列属仙班。

蓬莱无限风光好,仙阁回眸更壮观。 无题 王丙乾 碧海万顷层层浪,丹崖雄俊步步高。

蓬莱琼阁风光美,神州处处好河山。 无题 张平化 蓬莱胜景誉人间,美景奇闻任畅谈。

海市蜃楼皆幻影,勤耕巧织即神仙。 无题 吴建贤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各萦回。

轻舟汛月随云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题蓬莱阁 欧阳中石 高阁建础立丹崖,半在尘寰半入霞。

天后常邀云外客,神凡同泛仙搓。 蓬莱阁联想 王德海 十亿元元赛神仙,丹崖连水水连天; 取经域外兴华夏,引进云梯揽月旋。

到得蓬莱期海市,精神物欲欲两全; 云云龙 悠悠梦,天外当知别有天。 望 海 [宋]苏轼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仲冬,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叁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风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海市诗 〔宋〕苏轼 予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矣,” 予到官五日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焉,乃作此诗。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欲构孤亭撑绝顶,烟霞深处可能攀。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阈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潮阳太守南迁归,喜见石廪堆祝融。

自言正直动山鬼,岂知造物哀龙钟。 信眉一笑岂易得,神之报汝亦已丰。

斜阳万里孤鸟没,但见碧海磨青铜。 新诗绔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韬深处 [明]戚继光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樽来揖客,挥鏖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义,但愿海波平。

凯歌 [明]戚继光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无题 [明]戚继光 南北驰驱报主情,江花边月照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放舟蓬莱阁下 [明]戚继光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无题 臧克家 秦皇汉武,尘寰欲壑未满,缥缈觅三山。 神仙梦幻,空余史迹斑斑。

海市蜃楼,现实活鲜,今朝胜往昔两千年。 中外游侣,登上蓬莱高阁,顿眼阔心宽。

新开港口,看吞吐万国船。天青水蓝,人间换了,向遗 踪寻诗趣盎然。

黄鹤楼的诗句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望黄鹤楼》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宋之问 汉广不分天,舟行杳若仙。

清江度暖日,黄鹤弄晴烟。 岳飞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 陆游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范成大 谁家笛里弄中秋,黄。

2.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

3.求关于描写亭台楼阁的古诗各4篇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

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

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

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

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

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

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

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

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

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

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

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

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

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

4.关于亭台楼阁的诗句

亭台楼阁诗四首 滕王阁[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腾王阁的形势.滕王阁是高祖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门上,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这样的好,但是如今阁中有谁来游赏呢?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动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的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委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望海楼[宋]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首联是主画面——望海楼.为了衬托望海楼之高,先写镇江城,“云间”和“近青天”极写其高峻,这就为百尺望海危楼打下坚实的基础.楼而能飞,是因为屋檐翘起,如五色雉飞翔,“缥缈”则有仙境的意味. 颔联写近景——长江,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一联.诗人好象是一边喝酒,一边画画,一边吟诗,长江夹着三峡的涛声从笔底流过,杯中六朝的帆影连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诗画之兴大作,一边画出片片白帆,一边吟出这句诗. 颈联写远景——红日、白烟.夕阳在呜呜的画角的催促下渐渐下沉,远处幽静的江边弥漫着白烟.这里不乏有“长河落日圆”和“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拟岘台[宋]陆游 层台飘渺压城堙,倚杖来观浩荡春. 放尽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尘. 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 更喜机心无复在,沙边鸥鹭亦相亲. 首联点题,拈出拟视台的地形和登临的时序.“缥缈”以见层台之高,“浩荡”以明春意之广,两个形容词都用得颇为贴切.但相比之下,更为入神的还推一个“压”字.城、、、艳、、依出,本自高大险峻,而层台雄踞其上,反使城、、盐、、见得矮小局促.诗人用“压”字将这种感受精确不移地表达了出来,不但更显示层台的巍峨,且将台与城从静止变为活动,从互相孤立变为浑然一体,使整个句子也产生了流动感.清人陈訏《剑南诗选题词》云:“读放翁词,须深思其炼字炼句猛力炉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首联二句出语浅易,但下一“压”字,便振起全联精神,如试易以“出”、“跃”、“立”、“接”诸字,于平仄均无不合,而境界终逊一筹.放翁炼字妙处,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句照应第一句、以层台高峻,方能极目远眺,尽千里之远.第四句则生发第二句,因春色浩荡,才觉心旷神怡,涤十年尘虑.颔联二句既承上,又启下.于骋目惬心之际,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觉也变了样子,那便是颈联“萦回水抱中和气,平远山如蕴藉人.”在“衣上”凡尘洗涤一空的放翁看来,萦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无汹涌激荡之势,倒是充满一团和气;平缓伏的峰峦,款款移来,不见峻峭陡拔之态,却似蕴藉深沉的哲人.颈联写景.但并非纯粹描山绘水,其间有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这两句诗,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临,心头一片恬静,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么冲淡,那么悠然.同样是拟拟台风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拟、、视、、、望祥符观》中,却现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觉山苍寒”的萧瑟之气来.什么原因呢?原来“中原未。

5.描写“阁楼”的诗句有哪些

《金缕曲/贺新郎》

年代: 宋 作者: 刘辰翁

叶叶跳珠雨。里湖通、十里红香,画桡齐举。昨梦天风高黄鹄,下俯人间何许。但动地、潮声如鼓。竹阁楼台青青草,问木棉、羁客魂归否。盘泣露,寺钟语。梦回酷似灵均苦。叹神游、前度都非,明朝重五。满眼离骚无人赋,忘却君愁吊古。任醉里、乌乌缕缕。渺渺茂陵安期叟,共鄗池、夜别还于楚。采涧绿,久延伫。

《黄鹤楼》

年代: 唐 作者: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黄鹤楼石照》

年代: 唐 作者: 吕岩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苹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送孟浩然之广陵》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念奴娇·楚天木落》

年代: 宋 作者: 李弥逊

楚天木落,际平芜千里,寒霜凝碧。鄂渚波横何处是,当日孙郎赤壁。黄耳音稀,白云望远,又见春消息。嘉辰长记,谢池梅蕊初摘。遥想黄鹤楼高,兰阶丝管沸,传觞如织。倦客心驰归路绕,不及南飞双翼。固著斑衣,重翻锦字,寄远供新拍。明年欢侍,寿期应献千百。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