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带着大量诗句描写苏轼的作文

1.求一篇写苏轼的作文,要写苏轼的一生,带上当时苏轼写的诗500

我眼中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

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

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

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

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2.急需写一篇跟苏轼诗句有关的作文,八百字

我眼中的苏轼

苏轼,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在下笔之前,我思考了很久,因为我始终在告诉自己,我将要写的是一个散文作家,新派画家,伟大的书法家,优秀的诗人,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政治坚定的士大夫。请不要怀疑我用错了词组,对于苏轼的品格,这些还不足以描绘出它的全貌。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党,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进行变革,理所当然被新旧两派视为异己,无论哪一派当权,处于政治狭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但是面临种种困难的苏轼并没有退缩,他站了出来,还给宋神宗上了三封万言书,指望皇帝下诏禁止不利于百姓的一些改革措施,然而他并没有等到皇上的禁令,等到的却是被贬的诏书。

虽然如此他并没有颓废,沮丧,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己见,他在任上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直到他被调到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现在不仅仅是帮老百姓说话,他知道,要使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上面的政策一定要改变,所以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些误国的小人。正因如此他又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到了黄州。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底,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叫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一生总是处在逆境之中,但是,他却把这些当做蜘蛛网一样拂去,全然不放在心上,在黄州物力维艰的条件下,他苦中作乐,自己耕地,造房,与农夫相契,苏轼的乐观已不是文人失意时的一种姿态,而成为一种品格,他不同于李白,在诗中放浪形骸,寻求解脱;他也不是杜甫,在困厄中痛心疾首,做苦行僧。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实实在在,可亲可敬的人,把所有的浪漫诗意和宇宙人生的思索都建立在触手可及的生活上,苏轼的这种乐观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文人。苏东坡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写作的时候,有一次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乐在执笔为文时,心中错综复杂的情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当代的感受,亦复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一整天都很快乐,正如世人所说我们对苏东坡的印象是,他的一生事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这种魔力或许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对为他所倾倒,对他爱慕的理由。

与此同时,我觉得,苏东坡为人处世也十分直爽,每当他遇到不惬意的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有一次,他因厌恶某诗人的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饮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他,就是这样的守正不阿,这样的放荡不羁。在苏东坡名气之盛,达于几点之时,他也受到了所以文人,朋友的敬重,在朝廷上又官居高位,他坚持己见,饱受其苦,但他也从不后悔,因此苏东坡也更为人所佩服,在这方面,他所有的朋友辈都望尘莫及。

由此看来,你就不能不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十分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了。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的精神,他对亲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部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答复,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纯然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采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妒忌,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纯朴自然相,故无须尊贵虚饰,在为官羁绊时,他自称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云之中的海燕,是庸妄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对他都怀有敬慕之心,但他仍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我放下了手中的笔,我知道,我笨拙的笔不可能写出华美的文章来尽我赞扬和宣传苏轼的责任,我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心中的感谢,只有双手合十,默默的向他逝去的灵魂表示我最大诚挚的敬意。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进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3.作文 邂逅苏轼 500字以上

邂逅苏轼

知道苏轼是从“大江东去”开始的。曾几何时,被他描绘的磅礴气势所震撼,被他豪放、大气的风格深深吸引。

苏子的一生命运多舛,起起落落。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朝廷昏庸无能,奸臣当权。而饱读经史的苏轼怀着“奋厉当有世志”的人生信念,忧国忧民,对国家政事坚持己见,丝毫不向黑暗势力妥协。不盲从、不徇私、黑白分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污浊的官场中,洁身自好。然而,肮脏的污流里岂能容下这一泓清泉?污流只会侵蚀这一泓清泉。于是,一肚皮不合时宜的苏轼在政治的斗争与权力的倾扎下,被注定了坎坷的一生。

难以想象,在经历了险恶的宦海风波与坎坷的人生挫辱后,苏子还能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以乐观积极的心发现生活的美丽。这需要怎样的胸襟与气度!

谪贬黄州时,以前的朋友都离他而去,孤独的苏轼过着形影相吊的生活。“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苏子以孤鸿自喻,其凄凉境况,不可言说。至今读起这首《卜算子》依然能感受到苏子心中那莫可名状的孤苦寂寞。政治的失意,老友的置之不理,无边的孤独感向他袭来,莫非真应了那句“自古圣贤多寂寞”。苏子心中的苦是可想而知的。

苏轼坎坷的仕途生涯中,几次大起大落,最远的贬到了岭南,食芋饮水,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

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在如何困难的境遇下,都依然保持自身的高贵人格,以坚定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到人生无奈的苏轼研读老庄哲学,佛禅玄理来寻求心灵的超脱。“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子的词看似简单易理解,其背后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给人无穷的思索与启迪。在苏子眼里,世事不过过眼烟云,任得一世清净。

最欣赏的是他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不过是一次偶然林中遇雨,常人若遇到,会认为倒霉,淋了一场雨,成了落汤鸡。苏子却脚踏芒鞋,吟啸且徐行,以乐观的心面对这风风雨雨,抑或是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谁又能如苏子这般潇洒的淋呢?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其中带着几分自嘲任性,又有几分豁达洒脱。任他风吹雨打吧,“谁怕?”风风雨雨总有停的时候。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一边却是山头斜照迎面。这其中包含着朴素的两面观哲理。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当风雨逝去,回首一路走来的坎坷道路时,苏子不喜不悲,而是以旷达的心胸淡看风云,这般豁达与洒脱令人敬仰。

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但也不乏婉约杰作。苏子的词风是多元的。最打动人心的是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宛如心灵深处的话语,用心来书写的不带任何娇柔造作的修饰,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情之至深,催人泪下。“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真正的知己是无须太多言语的,因为心有灵犀,因为你在我心,简简单单几句,哪怕只是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足以表达一切,正所谓爱在无语时。想想如今的快餐时代,又有多少人有这般真挚的感情呢?

苏子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深刻的哲人。诗人的气质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别样美丽,哲人的思想让他包容万物,在辛酸坎坷的悲剧人生中超度自己。有人说,没有人真正读懂他的内心,他却洞察了人世间最深的奥妙。而如今,我也只是虔诚地拜读苏子的遗墨,用愚钝的心去感受苏子深邃的哲思,在字里行间被他的精神照亮。他的精神如此高尚,而我只能在人间仰望。

4.关于苏轼诗词的文章

摘得高考满分作文,希望能帮到你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不应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晚年遭受贬谪的苏轼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和的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宗族,他的挫折足可放大内心痛苦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写史的华夏史官,《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正视以减轻痛苦,不但不会使人生阴晦,而更能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长河。

5.练笔:结合苏轼的诗写一篇练笔,400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维幼时的我,读苏轼的《题西林壁》,熟读成诵,其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信手拈来,但对个中精深的哲理却并不深谙,只是读出了庐山的奇异,庐山的多姿。童年的我,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了解了原来诗竟可以神奇地将画这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合。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不仅精要地再现了惠崇这位宋初著名僧人的画作之形象,而且还不为原画所囿,表现了画笔难以表达的感觉和事物,使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温暖气息和蓬勃生机,将画意与诗情完美地结合起来。少年的我,读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读明白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以绝色佳人喻绝佳胜景的绝妙之笔,反复吟哦,暗自佩服叫好。

后来的我,读《江城子》,读苏轼与妻子伉俪情深;读《水调歌头》,读苏轼对弟弟深挚的同胞情谊,以及超然达观的襟怀;读《念奴娇》,读苏轼豪放词的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境界雄阔。直到现在,我开始读懂苏轼了,读懂了他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物与我皆无尽”的旷达的人生态度;读懂了他戏谑自己的学生秦观“小人繁须也”的诙谐幽默…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

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这是有关片段,你可以结合起来)。

6.求一篇作文,关于写苏轼的

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苏轼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我们不约而同地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7.文中大量引用苏轼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

杨朔这里运用古诗再加之借代、象征、比赋 等表现手法,使整篇散文含蓄而耐人寻味,却丝毫看不出人工斧凿 之痕,此可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ء 这些古代的典故被巧妙地运用到当代散文中,有机镶嵌,浑然天 成,使得散文语言呈现出跌宕多姿的感情色彩,也更显蓄积深厚的 含蓄之美.这种含蓄的根本原因在于,巧妙的典故用语使散文具有 了艺术模糊的特点.巧妙的用典使作家的写作主题和读者的艺术认 识在相互依存的文本中交流、渗透、撞击.作家的审美情趣及其对 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是出于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具有很强的主观 性.这种多向性的复杂情趣和内容在作家心里恍惚而不确定.这种 情感是散文书写中最原初的心绪体验,不具有理性认知的逻辑性和 明晰性.只有通过巧妙的典故用语和不动声色的形象塑造,才能将 这种情感及其升华而成的思想观念蓄积在文本借用的典故中.这样 艺术的情感便可以不借助推理中的概念转换,在情理中便可以通达 艺术的真实.。

8.作文《读苏轼》800字

梦回北宋。

道中遇雨,但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诧异间,恍然大悟,他就是苏轼!在我眼中,苏轼是天资聪颖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他21岁随父进京赶考,他的文章令大文豪欧阳修称赞。

继而金榜题名,步入仕途。想想看,刚过弱冠的他能一举成名,这是何等的聪慧啊!我眼中,苏轼是文采飞扬,豪放不羁的。

初入仕途,年轻气盛的苏轼锋芒毕露,因为与当时主张变法的朝廷重臣王安石政见不同,先后被迫流放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知州。当时苏轼虽遭贬,但也不忘远大抱负,每到一处,就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办实事。

可是拥有济世之才的苏轼怎甘于做一个小小的知州。在一次醉酒之后,挥毫宣泄,却因此卷入“乌台诗案”。

虽然死里逃生,但又一次被贬到黄州。这时的苏轼开始反思了,他抛开官场,抛开世俗,将自己放逐于山水之间,从而留下了《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篇章,而他面对困难时的乐观豁达,从容潇洒更是给世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生沉浮却有坦然从之的。元祐元年,久经坎坷的苏轼再次回到朝廷,性情刚直的他却耐不住官场的禁锢,毅然辞官,请求外放。

他拿得起,放得下,即使是在颠沛流离的处境中,他也能潇洒的吟唱“大江东去”。只可惜天妒英才,新党又重新执政,对早已不问政事的苏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这无辜的文人知道数年之后才得以昭雪,却不幸病逝在回朝途中,这个旷世奇才永远闭上了眼睛,不必再理会世俗的纷争。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一世坎坷,在情感路途中也不尽人意。一贯豪放豁达的苏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他一生有三个女人为伴,他的第一任妻子名叫王弗,15岁时嫁给苏轼,她的善良与聪明能干,伴苏轼顺利的步入仕途,可却在11年后,带着苏轼的爱与牵挂离开了人世。四年之后,苏轼才续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温柔贤淑,伴他经历了26年的风风雨雨,最后也离他而去。

无依无靠的苏轼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遇到了出身卑微却善解人意的舞女王朝云。她成了苏轼孤独失意岁月里的解语花。

然而34岁的朝云也是先他而去了。从此,这人世间的一切都化为了孤独,多情的苏轼只能与凄冷的月儿为伴了……苏轼的一生可谓曲折多难,但他本人却并不消极。

即使官场乌烟瘴气,也掩不住苏轼的光芒万丈;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污染不了苏轼的白衣胜雪;即使人生再坎坷艰难,也打不垮苏轼挺直的脊梁;即使死神再无情,也带不走苏轼情深似海。我喜欢苏轼的词,更喜欢他融于词中的气度品格。

他既有柳永的柔情委婉,也有辛弃疾的豪迈直爽;他既有李白的豁达潇洒,也有杜甫的济世情怀;他既有陶渊明的冲淡自然,也有范仲淹的远大抱负。我想,苏轼这落寞的文人,其实并不落寞,因为他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9.写苏轼的作文

江西卷《脸》

[例文]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惊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是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二)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的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三)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简评]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的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脸”。作者深知“脸”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以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学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可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