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古代科考或赶考”的诗句有哪些1、霓旌绛节一群群,引见玉华君。——唐代:韦庄《喜迁莺·人汹汹》 译文:彩色旌旗一队队绚烂如天上虹霓,绛红色仪仗一排排壮丽如彩霞,引领着中举的士子去拜见皇后。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唐代孟郊《登科后》 白话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3、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 ——唐代: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 译文:晚上驾着马车去送举人,东方还没有天明。自己以为自己出来的已经够早,没想到路上已经有了马车行走。 4、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宋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译文: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5、时光似箭如流星,进京赶考求功名。——近现代:卢青山《同前述其歌》 译文:时间如射箭一般如流星一般划过,急着进京赶考去求取功名。 2.关于书生赶考的诗句1、若个书生万户侯唐李贺 《南园》 2、胜作一书生唐杨炯 《从军行》 3、白发书生神州泪宋刘克庄 《贺新郎 九日》 4、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现代** 《沁园春·长沙》 5、不独笑书生争底事宋苏轼《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6、问书生、何辱何荣宋苏轼 《行香子·三入承明》 7、昔有书生荐寿杯宋王以宁 《鹧鸪天·昔有书生荐寿杯》 8、孤坐书生能意就宋王之道 《减字木兰花·鳖头龟手》 9、不奈书生习气宋杨无咎 《水龙吟·智琼娇额涂黄》 10、旧日书生宋沈瀛 《柳梢青·相逢今夕》 11、万事尽出汝书生宋陈亮 《水调歌头·事业随人品》 12、谁识书生心事宋魏了翁 《水调歌头·高氏八千古》 13、长把书生阁束宋魏了翁 《水调歌头·堪怪两外府》 14、会得音书生羽翼宋黄机 《浣溪沙·流转春光又一年》 15、书生老去宋刘克庄 《沁园春 梦孚若》 16、饶得书生穷命宋刘克庄 《念奴娇·比如去岁前年》 17、白发书生神州泪宋刘克庄 《贺新郎·湛湛长空黑》 18、薄命书生鸡肋尔宋刘克庄 《贺新郎·谪下神清洞》 19、怅书生浪说宋陈人杰 《沁园春·我自无忧》 20、忍及书生宋陈人杰 《沁园春·尽典春衣》 21、未必书生能点墨宋无名氏 《望江南/忆江南》 22、千古书生元元好问 《江城子·草堂潇潇淅江头》 23、空自笑、洛下书生元虞集 《苏武慢·放棹沧浪》 24、书生怜白发元王冕 《漫兴 其六》 25、白首书生乐太平宋陆游 《春游》 26、天公元不负书生宋陆游 《冬夜》 27、不妨也是一书生宋陆游 《读史》 28、天公成就老书生宋陆游 《读书》 29、书生不自怜宋陆游 《遣兴》 30、百年铅椠老书生宋陆游 《秋思》 31、书生事业无多许宋陆游 《秋思》 32、书生饿死寻常事宋陆游 《秋思》 33、自笑书生无寸效宋陆游 《书事》 34、书生有泪无挥处宋陆游 《书叹》 35、天公不负书生眼宋陆游《书喜》 36、书生事业绝堪悲宋陆游 《有感》 37、枉着书生待鲁连元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38、书生技痒爱论量元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 39、书生辛苦竟何为宋张九成 《论语绝句一百首》 3.古代学子进京赶考赶考高中的诗句有哪些1、唐代·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译文: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一下这大自然。 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2、唐代·赵嘏《喜张沨及第》: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译文: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 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3、唐代·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译文: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 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我们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4、唐代·章孝标《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一作寄淮南李相公绅)》: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译文:进士及第比任官更为荣耀,我现在好比镀了金,出京回家省亲。 旅程已经快要到扬州,故寄此诗报告朋友们,请大家洗净眼睛,改变对我的看法。 5、唐代·白居易《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译文:在慈恩塔下我们曾一起留刻名字,而我是一行十七人中最年轻的啊。 4.作文 以秀才赶考的事情为题 写一800字作文范文1 心在刀刃上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 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 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 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 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 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 而我却同意 余秋雨 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 “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 “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 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玉殒香消吧!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我却不以为然。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 常人的选择可以更改,可当一介书生在心灵深处认定自己的选择后……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的选择! 范文2 我的选择,我相信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在俞伯牙与周杰伦之间,我选择《高山流水》,因为那旋律,胜过一切浮躁的时尚;在李白与F4之间,我选择《蜀道难》,那大胆的想象,浪漫的色彩,足以抵御一切无聊的庸俗。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太老土,但我的选择,我相信。 我喜欢在网上冲浪,但拒绝网上交流,因为只有面对面,心灵才能交汇;演讲成功了,我选择自信的笑而不是虚伪的平静;球赛失败了,我选择淋漓尽致的哭而不是假装满不在乎,“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够含蓄,但我喜欢率直,真诚是我的本性。 在高山上遇到身陷困境的人,我一定会选择伸出援助之手;在沙漠中遇到干渴的人,我一定会选择让出最后一滴水;在金钱名利与国家利益面前,我告诉自己:永远是中国人;在正义与生命之间,我告诉自己,道德与气节是生命的精魂。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明智,但我的选择,没有理由,这是我的心做出的选择,而我不能背叛我的心。 在花前月下与埋头苦读之间,我选择了求知这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旅途;在出外游玩与题海泛舟之间,我选择了向心中的“象牙塔”迈进的人生站台。我始终告诫自己:能登上“象牙塔”的可以是雄鹰,也可以是蜗牛。 如果上天注定我不能成为雄鹰,我也要做一只小小的蜗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范文3 选择 人的一生经历无数次选择,即无数次机会的把握。 正确的选择可以造就生命中灿烂的前程,错误的选择可以毁掉生命的梦想而感受遗憾的苦果。因此,选择是欢娱的过程,选择是痛苦的过程,选择 择是悲怆的过程。 选择需要高深的思维功底,选择需要切合实际的判断能力,选择需要谨慎的态度,选择需要果断的决断,选择需要充足的时间。 选择是主动的,自主的,可以尽情地选择;选择又是被动的被迫的,不得不选择,不能不去选择或者是说别无选择。 选择是双方的,既要选择又要被选择。 有空间宽裕的选择,有余地狭小的选择,有轻而易举的选择,有要付出代价和牺牲的选择。 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但是世间万物正是在选择中进化,缺少选择就缺少生命和历史,就会缺少发展的韵律。 我们渴望选择,我们拥有选择。 选择3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于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也有人选择暗……真正源于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缕精神血脉,却选择永恒。 选择永恒牎流星的永恒源于用生命划亮的光华,飞蛾的永恒源于用生命追求的光与热,人生的永恒呢牵源于一次次选择。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牎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 5.古代秀才进今赶考的具体时间自科举制度建立时,各朝各代在京中考核大都是在春季,至于具体时间没有定数。宋朝以后,科举定为三年一次。秋季进行州县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开考,即京中的考试。 其实,你所说的“秀才”只在元 明 以来用以称书生、读书人。 因此具体时间的话看以下: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