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莫干山的相关诗文《七绝·莫干山》:**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游莫干山》:郭沫若盛暑来兹颇若秋,紫薇花静翠篁幽。 晨登塔岭亲吴越,夜看银河贯斗牛。射击稚儿欣获鸟,校雠旧集听鸣蜩。 山居最好劳盘骨,蹬道千寻赴上游。《莫干山上的风雨》:刘大白朝朝暮暮,尽是风风雨雨,挟着些云云雾雾,向高山喷喷吐吐。 花翻草覆,藤飞树舞;不管淋漓零乱,颠狂得不由自主。亏它近处几星灯火,云雾也难遮住;到晚来依稀透露,约略是邻家三五。 《和韵》:陈其采丁亥夏,来游莫干山,承浦江郑卓人贤兄枉。诗投赠,咏而善之,爱步原韵答和。 登高四望满修篁,天与名山特地凉。解得万竿怀叶老,剑池空自惹人忙。 《莫干游记》:宋琦岁次辛卯,三月暮春,同仁十六,相携游于浙北莫干。其为山也,丘峦绵绵,其相依也,轻波淡染。 拾级踏雾,修竹相扶,山溪有情,绕阶还顾。临顶极目,天宇澄静。 风摇摇兮绿竹扬波。意渺渺兮孑然无措。 一竹之荫,不蔽卧牛,万千相随,终为涛碧。一夫之力,时或有极,众志成城,国泰可期 。 向之剑池,叠瀑依然。楼阁星散,风云渐远。 逝者如斯,百年苦短。 。 2.历代有没有写德清的诗词,跪求~~~过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船回过德清(宋·张镃)溪平如簟不织纹,夕阳红叶参差分。 芦边孤篷饭炊芹,风力引上萦长云。天将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饭兴自醺。 思懒岂复笔下勤,一默中有诗无垠,林下振动山应闻。舟过德清(宋·杨万里)七言绝句 押先韵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 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德清诗话 我住苕溪头,君住苕溪尾。 喜欢德清,是因为杭、湖二州,自古共饮苕溪水。 倪瓒说:“余不溪水涵绿苹,微风吹波蹙龙鳞。 看山荡桨不知远,花间白鹿来迎人。” 这是画家眼里的自然宁谧,天人合一; 姜夔说:“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烟波渐远桥东去,犹见阑干一点愁。” 这是一代词宗笔下的羁旅行役,闺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喜欢德清,是因为干将、莫邪的剑气森森,是因为修篁万竿的匝地清凉。 沈定一说:“谁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砻那有芒。飞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吴王。” 这是前贤的即景述怀,借古追今; 苏步青说:“不去匡庐上莫干,修篁似海绿阴闲”、“瀑声千级迂回路,篁影万竿高下丛。” 这是数学巨匠的重访莫干,以诗抒怀。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喜欢德清,是因为德清客子的词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连下渚湖,他说: “出渚连天阔,春风夹岸香,飞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长。 远岫分苍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处即吾乡。” 这是词人的工笔摹景,人生咏叹; 乔吉喜欢长桥卧虹,他说: “青天白日见楼台,赤蜃浮光海市开,崖崩岸坼长虹在。弃繻生,感壮怀,卧苍龙,鳞甲生苔……” 这是曲家的豪泼潇洒遇到了江南的婉约清刚,百炼钢化作绕指柔; 郁达夫钟情莫干山,他说: “田庄来做客,本意为逃名。 山静溪声急,风斜鸟步轻。 路从岩背转,人在树梢行。 坐卧幽篁里,怡然动远情。” 这是名士风流,兜兜转转,终难放下那剑池飞瀑和竹浪声声、松涛阵阵; 而戏剧大家洪升更是将这里看作了第二故乡,寓居前溪之畔,题咏颇众。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变: “六代繁华地,凋残近若何?村巫纷屡舞,渔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长绿映波。 当年风月夜,丝竹画楼多。” 他亦难舍下渚湖的清幽宁寂: “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 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 埏埴居人业,鱼樵隐士图。 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 而当时的文坛巨擘王士祯听朋友谈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驰神往: “吴兴清远水晶宫,转入前溪路不穷。 最爱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风。” 他收到洪升馈赠的竹笋,更是兴奋地立即以诗回赠:“赢得武康斑竹笋,从今莫笑庾郎贫。”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喜欢德清,更是因为那里人文荟萃,弦歌不辍。 “残云北寺暮钟远,新雨前溪春水肥。一路野梅都白尽,万株官柳已青归。” 这是驿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乡风光,本色白描,意境绵渺,回味悠长。 德清女婿赵孟頫\曾携夫人管道升隐居岳家,“困即枕书饥则饭,谋生自笑一何疏”,闲适、清雅。 在他宦居异乡的那些年里,最让他魂牵梦萦的,终究便是德清别业: “一夜松涛枕上鸣,五华山馆梦频惊。何当归去芝亭上,坐听髯翁韵玉笙。” 更令人瞩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辈出,代代英贤。他们虽常常客居苏杭或京华,但心心念念,故乡总在魂梦之间——国学大师俞樾有一年清明回乡扫墓,诗云: “乌巾山下旧柴荆,喜有承平一片声。 父老醵钱迎绿社,儿童散学过红明。 连朝榆柳分新火,几处松楸认故茔。 只惜焚黄犹未得,虚传两度拜恩荣。” 山乡的素朴,乡情的温暖,跃然纸上。 而红学大师俞平伯更是为故乡大唱赞歌,他曾说: “日行田畈少尘沙,桑竹流泉处处佳。久阔故乡同逆旅,还依北斗望京华。” 他又曾说:“江南好,长忆在吾乡。鱼浪乌篷春拨网,蟹田红稻夜鸣榔,人语闹宵航。” 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梦,是又一阕永远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让人最难抛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萧萧,还是下渚湖的芦苇瑟瑟?是嫩菱?是鲜笋?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鲜?还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润?……在前辈的诗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杨万里当年舟过德清,道: “人家两岸柳阴边,出得门来便入船。不是全无最佳处,何窗何户不清妍?!” 而雍正进士戚振鹭则言: “山水吾乡好,清妍两字题。”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间处士家,德山清水处处嘉。 3.作文手抄报大全(描写莫干山)200字我的家乡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那就是我国四大避署胜地之一,远近闻名的——-莫干山。 在没有去莫干山之前,从远处望去,除了翠绿的树木及隐隐约约的房子之外,和其它的山相比没有什么特别。当我们坐车到莫干山后,我才发现它的不同之处,山上有高大挺拔的毛竹,枝繁叶茂的古树名木,有年代久远的别墅。 听老爸说;“这些别墅有许多是清末民初时期外国人建造的,所以它们的风格各异”。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 我们顺着绿阴弯曲的山路去了很多景点,比如有传说中提到的“莫邪干将炼剑的地方”,剑池飞瀑;安静优雅的芦花荡公园;山水倒影的翠池;……最后我们到了观云亭,我站在观云亭往远处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好壮观的景色呀!在下山的路上,我一点也不觉得累,更不觉得热,山上清新凉爽的空气,反而使我觉得更加有劲了,此时,我才真正了解了这座远近闻名,在我心中变得更加美丽的莫干山。 4.【美丽的莫干山作文】莫干山于浙江省德清县的莫干山风景名胜区,主峰塔山海拔758米。 山上以竹、泉、云和清、绿、冰、静的环境著称,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与北戴河、庐山、鸡公山并称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东南距杭州60公里,东北距上海200公里,气温要比上海、杭州低6-7摄氏度。 在炎热的夏天去避暑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暑假的一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这个美丽又清凉的地方。 坐着车从山脚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路的两边到都是竹子,好像在竹海里穿行,路的弯道很多很而且很急,车子好像在竹海里冲浪,没有好的开车技术是不行的。到了山顶,大人们安排好住宿,就赶紧去玩了。 从山上往山下看,好像要飞了起来,汽车和房子都在我的脚下。再看竹林里,我发现有些美丽又鲜艳的花点缀在竹子之间,有红的有黄的,红的像一根一根的线,黄的像百合,但不是百合。 从山顶沿着台阶往下走,远远看到有很多人掩在竹林中,那里一定很好玩。我们急忙赶过去,原来是游客们在看瀑布。 瀑布总共有四层,我不说在第一层瀑布一家人嬉水的快乐,我想告诉大家第三层瀑布。那是四条瀑布中最长的瀑布,有20多米高,急刷飞奔的水花飞泻而下,像奔腾咆哮的万匹马破云而来,站在它的边上,阵阵清风扑面而过。 在瀑布边上,有连在一起的人物雕塑,叔叔说这是莫邪和干将。原来,莫干山的得名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吴王阖闾命令干将、莫邪夫妇在三个月内铸成两支宝剑。 可是,铁水在炉中沸腾,就是不凝聚,莫邪舍身跳入炉中,殉祭炉神,铁水才凝固,铸成雌雄宝剑,雄名干将,雌名莫邪。铸剑的地方就在山中,所以叫莫干。 莫干山这里不仅清凉,而且还有这么感人的传说,真是值得一来。 5.七绝· 莫千山的 意思七绝·莫干山》——** ——1955年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莫干山传说• 莫干山的得名有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吴王阖闾命干将、莫邪夫妇在三个月内铸成两支宝剑。 可是,铁水在炉中沸腾,就是不凝聚,莫邪舍身跳入炉中,殉祭炉神,铁水始凝固,宝剑才铸成,雄名干将,雌名莫邪。铸剑的地方就在山中,故名莫干。 • 莫干山多雨多雾,雨后大雾更是绝景:山腰以下全被云雾吞没,塔山之顶飘浮于云层之上,如大海中的小岛。陈毅有诗赞云:“莫干好,大雾常弥天,时晴时雨浑难定,迷失楼台咫尺间,夜来喜睡眠”。 • “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周山色蘸幽篁。”这首古诗对莫干山的主要景观,描写得全面贴切,然而,莫干山胜景遍布,写不胜写。 比喻在荫山山谷中的剑池,在干将、莫邪铸剑的芦花荡,在莫干山中心区的荫山洞等景点尚需多费笔墨。百闻不如一风,还是留待读者自己去畅游一快。 • 莫干山历史悠久,早负盛名。汉朝吴王濞曾在此冶铜铸剑,晋代寺院很多,相传天池寺一僧,他每天游一寺,一年后才回到天池寺,虽无确数,可见寺庙之多。 文人学士前来游览山林观水者,更是大有人在。 全诗28字,**写于1955年。 此诗和《看山》、《五云山》都是写于同一时期,作者在游历杭州时候写的。驱车回程途中,余兴未尽,乃再口占一绝,抒发轻松愉快的心情。 全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 全诗一二句叙写作者乘车在下山的路中穿行,回头看抛在身后的峰峦已入莽苍。 三四句写诗人还沉浸在对莫干山盘旋陡峭的山势的回味之中时,回程的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说明诗人此次游兴极好,心境闲适,以致慨叹时光走得太快了。 写作背景: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外交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家各项事业都按照计划顺序发展的阶段。 **的心情很是舒畅。夏秋之际,他来到杭州休息,游历了杭州附近著名的一些山水名胜,此诗即写景抒怀游历莫干山的感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