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钱塘江的诗词忆钱塘江作者:【李觏】年代:【宋】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似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杭州观潮唐·姚合楼有樟亭号,涛来自古今。 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 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沉。鸟惧多遥村,龙惊不敢吟。 坳如开玉穴,危似走琼岑。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 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跳沫山皆湿,当江日半阴。 天然与禹凿,此理遣谁寻?忆江南·江南忆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钱塘江潮唐·罗隐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复向平流。 狂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似有头。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向阳候。 樟亭观潮唐·宋昱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高失岸,吹唠上侵空。翕辟乾刊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工。来信应无己,申威亦匪穷。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委质任平视,谁能测始终。 钱江借取筑钱城五代·钱缪天分浙水应东溟,日夜波涛不暂停。千尺巨堤冲欲裂,万人力御势须平。 吴都地窄兵师广,罗刹名高海众狞。为报龙王及水府,钱江借取筑钱城。 观潮宋·齐唐何意滔天苦作威?狂驱海若走冯夷。因看平地波翻起,知是沧浪鼎沸时。 初似长平万瓦震,忽如员峤六螯移。直应待得澄如练,会有安流往济时。 酒泉子·长忆观潮宋·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和运使舍人观潮宋·范仲淹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 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 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 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 腾凌大鲲化,浩荡六螯游。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 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中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涌若跤龙斗,奔如雪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宋·米芾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伟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钱塘晚望宋·谢翱钱塘江上夜潮过,秋尽寒烟白露多。吴越青山明月裹,舟人各唱异乡歌。 十八日观潮宋·陈师道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飘。 催试官考较戏作宋·苏轼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宋·辛弃疾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向,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观潮送刘监至江上作宋·陆游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 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酹江月·浙江亭观涛应制宋·吴琚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细如一抹。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阙。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好似吴儿飞彩帜,鹫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屏云拥。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钱塘观潮元·仇远一痕初见海门生,顷刻长驱作怒声。 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远朝魏阙心犹在,直上严滩势始平。 寄语吴儿休踏浪,天吴罔象正纵横。海上纪事明·朱淑贞飓风拔木浪如山,振荡乾坤顷刻间。 临海人家千万户,漂流不见一人还。八月望日登江楼观潮元·钱惟善白马涛头驾素车,至今犹是诧灵胥。 千年元气淋漓后,八月长风震荡初。顾兔盈虚端不爽,神龙变化竟何如。 须臾落日明江练,东逝滔滔泄尾闾。满江红·钱塘观潮清·曹溶浪涌蓬莱,高飞撼、宋家宫阙。 谁荡激,灵胥一怒,惹冠冲发。点点征帆都卸了,海门急鼓声初发。 似万群风马骤银鞍,争超越。江妃笑,堆成雪;鲛人舞。 2.描写钱塘江的诗句【杂曲歌辞·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钱塘江潮】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钱塘江待潮 全宋诗-胡仲弓 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 江翻晴雪卷,海涨石塘平。 帆影林端见,波光屋上明。 青山自吴越,相峙两含情。 钱塘观潮 全宋诗-刘黻 此是东南形胜地,子胥祠下步周遭。 不知几点英雄泪,翻作千年愤怒涛。 雷鼓远惊江怪蛰,雪车横驾海门高。 吴儿视命轻犹叶,争舞潮头意气豪。 忆钱塘江 全宋诗-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著淡红衫。 钱塘江潮 全宋诗-释文珦 初闻万马声,渐觉似长城。 远自三山起,高连两岸平。 凌风添怒势,映日作虚明。 若是吴胥魄,如何渡越兵。 钱塘江上 全宋诗-杨蟠 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客心兼浪涌,时事与潮生。 路转青山出,沙空白鸟行。 几年沧海梦,吟罢独含情。 钱塘江 全宋诗-朱继芳 极浦无高树,苍茫只远空。 潮来江水黑,日出海门红。 两岸东西浙,千帆来去风。 中原山色外,残梦逐归鸿。 酒泉子(十之十)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 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涛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 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望海潮(八月十五日钱塘观潮) 双峰遥促,回波奔注,茫茫溅雨飞沙。霜 凉剑戈,风生阵马,如闻万鼓齐挝。儿戏 笑夫差。谩水犀强弩,一战鱼虾。依旧群 龙,怒卷银汉下天涯。 雷驱电炽雄夸。似云垂鹏背,雪喷鲸牙。 须臾变灭,天容水色,琼田万顷无瑕。俗 眼但惊嗟。试望中仿佛,三岛烟霞。旧隐 依然,几时归去泛灵槎。 明 张田一首 潮去潮来春复秋,钱塘江水通湖头。 愿郎也似江潮水,暮去朝来不断流。 【登子胥庙因观钱塘江潮】 明 方行 吴越中分两岸开,怒涛千古响奔雷。 子胥不作忠臣死,勾践终非霸主材。 岁月消磨人自老,江山壮丽我重来。 鸱夷铁箭俱安在,目断洪波万里回。 3.描写钱塘江潮的诗句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 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更多的还有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望江台》: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忆钱塘》: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凌生寒。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白居易《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徐凝《观浙江涛》: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杨万里《浙江观潮》:“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4.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是《横江词 其四》,原文如下: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这首诗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扩展资料: 《横江词六首》的创作背景 此诗乃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 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横江词六首》 5.古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有哪些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海面雷霆聚,江心爆布横。 ——范仲淹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李廊《忆钱塘》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久来。 ——王在晋《望江台》 催试官考较戏作 宋·苏 轼 八月十五夜, 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屋与市楼, 况我官居似蓬岛。 风味堂前野桔香, 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 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 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 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 门外白袍如立鹄。 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浪涛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钱塘江潮》“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 《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 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6.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写过“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北宋诗人王师道所写赞美钱塘江潮的诗句《十七日观潮》也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这是唐代王维咏潮的诗句。它的大意是:夕阳西下了,晚潮涌来,江水猛涨,碧水和蓝天连成一片,好像春色充塞着天地。既写了海潮的巨大气势,又写了它特殊的壮观美。 一江钱塘两湖酒,三分西子四分妖。 五杯醉卧兰舟上,醒来身后六百桥。 天宝谪仙骑鹤去,诗风大袖月宫寒。 钱塘每度潮汐猛,疑是狂生纵酒澜。 岳王亦遁荒丘冢,瀚海浮舟陌路哀。 山势穷追烟霏尽,悲风怒卷大潮来。 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携八方清风与君当马 万维想象与君当车 四时鲜花与君当礼 千般祝福与君当帖 挟琴访友 平平一心拜尽古代今朝真情至性雅士 借泰山宝塔为我支笔 钱塘大潮为我润墨 五台诸峰为我镇纸 四川盆地为我作砚 倚马挥毫 洋洋万言写就天上人间独一无二文章 7.关于钱塘江的著名的诗句什么钱塘江潮 罗隐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秋过钱塘江 贯休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浣纱女 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应举题钱塘公馆 周匡物 万里茫茫天堑遥,秦皇底事不安桥. 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