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那些诗句描写江苏镇江

1.所有涉及关于镇江的诗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注释 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③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⑤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

)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⑨谢:告诉。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

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苏轼认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说,自己如果有了田产而不归隐,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见,现在未能弃官还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

念 奴 娇 叶梦得 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

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馀诗句犹杰。

闻道尊酒登临,孙郎终古恨,长歌时发。·1705· 《宋词鉴赏大典》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旌旗明灭。

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鬓。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

叶梦得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今南京)时,登镇江 北固山有感而作 。此词步苏轼名作《 念奴娇·赤壁 怀》古词原作之韵,在构思和谋篇上与东坡之词有颇 多类似。

词的上片是借景抒怀。起句“ 云峰横起”,奇峰 突起 ,气势不凡。

下句“障吴关三面”,是写云峰分 布情景:云雾缭绕的山峰象屏障一样把古吴国所属地 区遮去了三面 。三面,是指东、西、南三面。

吴关,·1706· 《宋词鉴赏大典》泛指吴国辖境,此处指今江苏沿江一带。接下去“真 成尤物 ”,是作者对云峰的赞叹。

尤物,原意指尤异 的人物,一般是指女性,这里借指云峰的奇特可爱。紧接以下两句写从江干极目望去,回潮倒卷之处,水天浑然一体,无边际可寻。

这句是用韩愈《祭河南 张员外文 》“洞庭汗漫,粘天无壁”的下一句,很切 合词意,押“壁”字韵,可谓天衣无缝。一个“秋” 字点出时令 。

下面五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面说过,作者曾两次出知建康府,第一次到建康时不过五十岁 多一点,还不算老,“绿鬓人归”,回去时头发还是青 的;可是这次重返故地,已是过了花甲的人了,人虽 还活着,但已是满头白发,回想当年情景,有如大梦 一场 ,只有诗情未减,下笔仍象往日那样雄浑奔放。

作者在这里虽然感到年岁日增,精力已不如前,但并 无伤感情绪,还以“诗句犹杰”自豪,胸襟是很开朗 的。词的下片 ,则是作者看了眼前景物,思潮起伏,兴起了一系列的感慨。

首先他想到东汉末年崛起江东 的孙策,也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时而引吭高歌。当 时孙策正值英年,手握雄兵,有澄清天下之志。

可惜 他壮志未酬就短命死了 ,饮恨千秋。“万里”以下五 ·1707· 《宋词鉴赏大典》句,应是作者兴尽下山,回到自己座船以后的思想活 动。

他向西望去,万里浓云绵亘,此时北岸临江的瓜 步一带,夕阳正照着军营中的旌旗或明或暗,鼓角声 水调歌头 多 景 楼 陆 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2509· 《宋词鉴赏大典》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陆游词作鉴赏 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陆游三十九岁 ,以枢 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出任镇江府通判,次 年二月到任所。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

多影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固下滨大江,三 面环水,登楼遥望,淮南草木,历历可数。

这年十月 初,陆游陪同知镇江府事方滋登楼游宴时,内心感叹 而写下此词赋。永 遇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

2.描写“镇江”或者赞美“镇江”的诗句有哪些

1. 《题金陵津渡》 唐:张承吉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白话释义: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2. 《望鹤林寺》 唐:李绅 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 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白话释义: 白鹤栖息在山峰下的青莲池中,江城的花开了,就像春回大地一般。

太阳高高升起就像个火球一样,照得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 3. 《夜归丁卯桥》 作者: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 白话释义: 诗人月夜归丁卯桥村舍,听见桥响犬吠,看见紫蒲红叶,归家的愉悦心情油然而生。

摆脱官场、回归田园的轻松和满足。诗人自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心愿终于得到满足,摆脱了官场俗务得以归园田居。

4.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白话释义: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5.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作者:辛弃疾 何处望神洲?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末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白话释义: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

3.赞美镇江的诗句有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4月,朗月之下,王安石乘着一艘小船行在京口瓜洲的长江水上,回望过去,他的家乡就在几重山以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山由此扬名天下,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题金陵津渡》张承吉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注:张承吉在镇江金陵渡(今西津古渡)过夜后所写)《望鹤林寺》李绅鹤栖峰下青莲宇,花发江城世界春。

红照日高殷夺火,紫凌霞曙莹销尘。每思载酒悲前事,欲问题诗想旧身。

自叹秋风劳物役,白头拘束一闲人。(注:李绅回忆当初当初游南郊鹤林寺的时候,欣然命笔)《夜归丁卯桥》许浑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绿桥低水滥,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亩田。(注:许浑迁居丁卯桥后十分眷恋那里的清幽环境而写)《焦山望松寥山》李白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

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注:李白登焦山石壁望焦山东北两座小山(松寥山,夷山)后有感而发)《水调歌头.多景楼》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洲。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

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然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注:陆游登北固山多景楼酒酣耳热后写下爱国诗篇)《再跋旧拓<瘗鹤铭>》龚自珍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

欲与此铭风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注:龚自珍见镇江焦山瘗鹤铭,后觉得书法美 妙无比。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只能做奴仆了。)《永王东巡歌(第六首)》李白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言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铙碧山。(注:李白所描绘永王水师到达镇江时候的盛况)《题润洲金山寺》张承吉一宿金山顶,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因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注:张承吉登金山寺后所著)《无题》佚名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作墨磨。

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作,果有王者的气魄,金山焦山北固山都提到了)。

4.描写镇江南山的古诗词

招隐山观玉蕊树戏书即事奉寄江西沈大夫阁老 李德裕 蕊天中树,金闺昔共窥。

落英闲舞雪,蜜叶乍低帷。 旧赏烟霄远,前欢岁月移。

今来想颜色,还似忆琼枝。 过招隐寺 李涉 每忆中林访惠持,今来正遇早春时。

自从休去无心事,唯向高僧说便知。 试珍珠泉 郭野 秋云沉碧古苔绿,风激珠光流万斛。

仙人倚槛抚瑶琴,松外泠泠漱寒玉, 我生嗜饮兼嗜眠,老怀抑郁烦忧煎。 可能一勺分尝后,还我聪明似少年。

游鹤林寺 苏轼 郊原雨初霁,春物有余妍。 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

润州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5.寻找15首左右关于镇江的古诗词

游金山寺①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盘陀④,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纹细,断霞半空鱼尾赤⑥。

是时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飞焰照山栖鸟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⑨,有田不归如江水

6.急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扩展资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

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

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

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胄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

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

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

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

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