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春山夜月的诗句

1.关于《春山夜月》的问题

关于本诗作者于良史的情况,历史上只有极为有限的一点记载。他的籍贯与生卒年已无法考见,只知道他生活于公元七五六至七六一年在位的唐隶宗前后,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州节度使张建封的从事,以后为张建封所推荐,在公元七五六——七五八年担任过侍御史的官职。从《全唐诗》录存的七首五言诗看来,他的诗作,风格清淡闲雅,善于描摹物态风光,笔下时有警策之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赞府》),“雨洗山林湿,蛙鸣池馆晴”(《闲居寄薛华》)等。五言律诗《春山夜月》之脍灸人口,流传千古,也是与篇中具有警策动人的诗句分不开的。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赏游玩,由于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归去。开头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在一、二句之间,又有因与果的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胜事”又是全篇诗情产生的源头。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形同无梁之屋,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轻,毫不费力地闯过了难关。他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紧承第二句“赏玩夜忘归”中的“夜”;“弄花香满衣”句中的“花”,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澜。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以少胜多,一能当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不失为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欲去”的“去”字,在诗中虽与“来”字对举,却并不是“来”字的反义词,而是“离开”的意思。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的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全诗精神之所在。这两句在篇中,确如石中之宝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围都照亮了。《石林燕语》记载,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让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诗,李煜举出《咏扇》中的两句:“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说当宾主相见、拱手为礼的时候,拿着团扇就象圆月在手;轻轻摇动就觉爽风满怀。李煜的诗,是有意的仿效,还是无意的偶合,没有人考辨;如果与《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较起来,李煜的诗句只工于形似,神韵远远不及,那是显而易见的。就凭这一联,《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况全诗在艺术上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呢!

2.【春山夜月】

原文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编辑本段文章译文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法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还哪里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编辑本段赏析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从以上的解析看出,前两句讲的是喜欢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岚光飞翠中的青瓦楼台也很美,悠扬的钟声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现了对任何景色,不论远近、不论是何景都欣赏的心境,对于到处都是美景而不胜收的感叹;最后,第三句也呈现了景色的由远及近、由静到声、由自然到人工的层次.因此,第三句确实是诗的精髓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编辑本段作者 于良史,唐代诗人,肃宗至德年间曾任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建封辟为从事.其五言诗词清理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构思巧妙,形象逼真.同时给予思乡之情.诗七首都是佳句.。

3.春山夜月描写的是什么景色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姚燮(1805-1864年)《今乐考证》。

而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则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陇菲按: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清代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吴婉卿的手抄本、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

(陇菲按:对于此曲之源流的考证,最近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之王霖《<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据此文,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珩“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曲”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之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李芳园之《浔阳琵琶》已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

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 * * * * * 对于这首乐曲之某种“意象内涵”,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视点和诠释。

当然,所谓“音乐”的“意象内涵”,并不是引发作曲家创造心态的“对象事件”,也不直接等同于作曲家的“创作心态” ;而是存在于引发作曲家创作心态之“对象事件”、由此“对象事件”转换而来的作曲家“创作心态”、以及由此“创作心态”转换而来的“比音之乐”之间的某种“法式”性质之、“乐式”性质之抽象的“异质异构同态同行”的“行运态势”。( 参笔者《新的音乐艺术模型 —— “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广州1992年第2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1992年第8期;《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北京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哲学之视角与论域》(1996年5月3日西安音乐学院专题讲座提纲),载西安《交响》1997年第3期第9-13页,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6 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2期第16-20页。)

对于《春江花月夜》而言,其所谓“意象内涵”者,也并非可以直接诉诸“语言”、“文字”之“对象事件情节”、“创作心态观念”等等。(参笔者《器与道 —— 兼评“音乐批评”》,载1994年第2期《黄钟》。)

但是,所谓“音乐”者,并非可以完全脱离其它文明事象之真正的“纯粹艺术”。作曲家、演奏家、欣赏者之文化模式、哲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天资悟性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行为,并对所谓“音乐艺术”之存在于“信源”域界之内的“内涵”、存在于“信道”域界之内的“信息”、存在于“信宿”域界之内的“意义”,产生程度不同的反馈作用。

(参笔者《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因此,对于乐曲“标题”的理解和阐释,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音响动态模型”的“演奏成型”;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乐曲的“行态”、“情调”、“韵味”。

本文宗旨,乃是研究《春江花月夜》之“标题”的“文本”;揭示此“标题文本”之某种“应有”、“可有”的“内涵”;并进一步根据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学传统,比较深入地探索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乐师对自然、历史、人生之感受的特点所在,以便提供一种与当前占主流地位之诠释有所不同之对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另外一种可能的诠释。 * * * * * * 本来 ,《夕阳箫鼓》这个标题 ,不禁使人想起了马致远小曲《天净沙》中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不禁使人想起了汉武帝《秋风辞》中的名句“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并引发我们深沉的人生感慨。 即使是《浔阳琵琶》、《春江花月夜》这两个标题,也暗示着李芳园等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白居易《琵琶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仍不无联系,依然有某种“触景伤情”的意味。

正所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浔阳江头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正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陇菲按:李芳园《浔阳琵琶》之“夕阳箫。

4.唐诗《春山夜月》

于良史《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诗的开头点出: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竟然忘了归去。这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开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描述。一、二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多胜事”是“赏玩忘归”的原因。而“胜事”又是全诗发脉的地方。从通篇着眼,如果不能在接着展开的三、四句中将“胜事”写得使人心向往之,那么,其余写“赏玩忘归”的笔墨,势将成为架空之论。

在这吃紧处,诗人举重若劲,毫不费力地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设想还有比这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第一,从结构上来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笔笔紧扣,自然圆到。一、二句波纹初起,至这两句形成高潮,以下写赏玩忘归的五、六两句便是从这里荡开去的波纹。第二,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情物态,两面俱到。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然只有两件,却足以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第三,“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写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为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字句安排上下对举,使人倍觉意境鲜明,妙趣横生。第四,精于炼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兴所适,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这就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这两句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又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埋下伏笔。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他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示的虽是远景,但仍然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正好遥相呼应。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article.aspx?id=21624

5.唐诗《春山夜月》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春天的山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己游春只顾迷恋玩赏,天黑了,才发现竟然忘了归去。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见月影,好像那一轮明月在自己的手里一般。摆弄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在山中月下的美景,我哪里还计算路程的远近呢?而当要离开时,对眼前的一花一草怎能不怀依依惜别的深情呢!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夜风送来了钟声,我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隐现在一处青翠山色的深处。

6.春山夜月赏析试分析第三句为其精髓

1、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于良史,生卒年、籍贯均不详。

唐代诗人。大约在天宝末年入仕,代宗大历年间曾任监察御史。

德宗贞元年间,任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从事。诗风清雅,当时颇有诗名,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是其名句,可惜大多散失了。

这首诗描写春天山中夜景的美丽迷人,抒发了热爱山水的情怀。开篇点明春天山中胜景太多,自己留连忘返直至夜间,可见诗人一整天都在山里“赏玩”,而正是至夜忘归,才又意外地欣赏到山中更为迷人的夜景。

“月在手”、“香满衣”,似乎不合常理,但“月在手”是“掬水”所致,“香满衣”是“弄花”造成,就充满了奇特的意趣。 夜间山中升起了月亮,花香扑鼻,诗人不禁俯身捧起一掬泉水,泉水映照着月亮,则月亮也便到了手中,花香扑鼻,诗人不禁穿行花丛,尽情抚弄满枝的繁花,则花香自然满衣了。

这样的描写,细腻而生动,精妙地传达出诗人夜游山景的浓厚兴致。正因夜游兴致愈浓,诗人还想再往前行,到更远处寻觅美景,但又舍不得近在眼前的这些花花草草,正在这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诗人循声望去,一片青瓦楼台掩映在岚光飞翠之中,更是令人神往。

诗以山间景象引出兴致,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终以悠扬钟声和翠微山色将诗境进一步推扩,构思精妙,余韵无穷。 2、从以上的解析看出,前两句讲的是喜欢水、花、草的景致,但掩映在岚光飞翠中的青瓦楼台也很美,悠扬的钟声不也是美景之一?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另外,第三句表现了对任何景色,不论远近、不论是何景都欣赏的心境,对于到处都是美景而不胜收的感叹;最后,第三句也呈现了景色的由远及近、由静到声、由自然到人工的层次。

因此,第三句确实是诗的精髓。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