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湖广填四川的诗句

1.关于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它专指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从而由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的移民填川政策。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从顺治末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嘉庆初年,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康熙中叶至乾隆年间是这次移民运动的高潮,四川人的祖先,绝大部分是在这时候背井离乡进入四川的。虽然当时共有十几个省份的移民被卷入这次移民浪潮,比如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山西、河南、山东等,但因为当时移民入川的外省人以“湖广籍”最多,因而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

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

2.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若干疑问

发生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四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当前形势下,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有必要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研究推向深入。一、“湖广填四川”问题值得引起新的关注“湖广填四川”问题是一个早就引起学界关注的老问题。

但是,由于研究者所处时代不同,其所关注的热点、亮点也必然大不一样。那么,在当前形势下重提“湖广填四川”研究,意义究竟何在?(一)“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的一大亮点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持续时间长。

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移民规模大。

据推算,在一个世纪内,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川南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省籍来源广。

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所作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在同一时期之内,居民省籍来源如此广泛,竞相迁入同一个省区之内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外界知名度高。活跃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勋和知名政要,毫无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后裔,如**的先祖来自广东,陈毅、聂荣臻、杨尚昆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张爱萍的先祖来自湖北,**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等。

通过名人效应,无形中提升了“湖广填四川”的地位,扩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江西先民的大迁移,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

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称之为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

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人口殆尽,一片荒芜。清廷下诏,江西、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

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数个世纪过去了,浩瀚的中国历史上,5次大移民中,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落在大邑通途,撒在穷乡僻壤,直至根深叶茂。今日,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重回壮阔史诗。

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据四川媒体称,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史学家们因此认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

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碑文可见:魏佐宗、魏佐信为父立碑,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假如活到六十岁,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

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

从碑文分析,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是试探性的迁移,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得出结论:湖南人来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

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谭其骧先生认为,早至五代、两宋、元、明时期,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而元、明时期数量较多,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

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南宋以前,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由此可见,历史上,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

方言界专家们称,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刘、李、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祖籍也各有不同。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其中10姓来自江西,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

江西向粤北移民,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粤北和湖南之。

3.何谓湖广填四川

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四川人口锐减,耕地大量荒废。

为解 决四川劳动力和粮食生产问题,刚刚建立起来的清王朝采取了移 民垦荒的措施,主要是从两湖、两广、江西、福建、陕西、云 南、贵州等10余个省移民到四川定居垦荒,其中移民最多的是 湖北人和湖南人,其次是陕西、广东、福建、江西等省的移民。 当时湖北和湖南是一个省,称之为“湖广省”,因此民间把这次 大移民称之为“湖广填四川”。

清光绪年间大邑县的乡土志记 载:“全资两湖、江西、两广、山陕之人来邑垦荒生聚,麻城人较 多,江西、山陕次之,两广又次之。俗传‘湖广填四川’,其明 证也。”

明末清初四川的战乱主要有: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曾三次入 川,明、清军队反复追杀围剿;南明抗清武装在西南一带活动, 招来清军围剿;吴三桂叛乱,清军平定“三藩之乱”,四川成了 拉锯战的战场。 因此,清初的四位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 都非常重视四川的恢复问题。

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外省籍 人携妻儿入蜀落户,并规定移民垦荒三五年内免交赋税。据称, 最初的移民活动是官府强制性的。

后来,移民们发现四川土地肥 沃,气候温和,出产丰盛,便动员亲属邻里举家迁入。 这次移民前后持续100余年,人川人口约100多万。

移民与当地居民通婚 又产生了新一代四川人。据有关统计资料称,现今的四川人多为 移民的后代,重庆占了 85%,成都市约有70%,山区约有50%〜 60%不等。

如**元帅的祖先是广东韶关人,清康熙末年(公元 1722年)人川;陈毅元帅的祖先是湖南宝庆府(今邵阳)人,也 是康熙年间人川,郭沫若的祖先是福建宁化人,阳翰笙的祖先是 湖南安仁县人,巴金的祖先是浙江嘉兴县人,还有艾芜、沙汀、李劼人和马识途等著名作家的祖籍都是湖广人。 现今四川人上厕 所叫“解手”,据说因清初移民是捆了手的,大小便时要求解开 绳子,于是就成了“解手”。

“湖广填四川”的实物证据是现今 分布在四川各地的湖广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 等,以及现今还保留在部分地区的“土广东话”方言等。

4.湖广填四川的确切年代及事由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

"如再问从何处迁来?往往仍是同样的回答:"湖北麻城孝感乡。"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是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

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很深。

"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过的,这是在元代末年、明代初年、清代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民间的有关传说较之历史的真实有明显的扩大与渲染,也有一定的偏差。

"张献忠剿四川"这一历史事件也是发生过的,民间的传说较之历史事实有失误,也有一些歪曲。参见袁庭栋:《张献忠论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如果把这些偏差或失误排开,就可见到所谓"湖广填四川"原来是连续进行了多年的人口与文化的大融合,对巴蜀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

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可是,在巴蜀军民尽最大努力坚持了长期的抗金战争,终于取得了使金兵未能进入四川盆地的巨大胜利之后,又坚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抗蒙战争。

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在盆地内部进行的。蒙古军先后曾三入成都,而蒙古大汗蒙哥也被击伤而死于钓鱼城下。

长期的拉锯战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失。从整个四川地区来看,以至有"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虞集:《史氏程夫人墓志铭》,见《道园学古录》卷二〇)的记载。

这些文字难免有某些渲染夸张的成分,但经济极度残破,人口急剧锐减则是无可怀疑的事实。因为在近50年的拉锯战中,除了战火的破坏,还有长期战事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凋残而严重缺粮,"沃野千里,荡然无民,离居四方,靡有定所,耕畴不辟,堰务不修,秋不得收,春不得种"(见上引吴昌裔疏),这是当时必然存在的现实。

此外,宋朝官军中也有不少军队在战乱中趁火打劫,残害百姓,或"剽掠于民财",或"焚毁于仕族",以至"骚动惨于敌祸,……故田里有内敌甚于外敌之谣,此害非一日矣"(吴昌裔:《论救蜀四事疏》)。这些记载都出于当时的蜀人笔下,应当是可信的。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元代巴蜀地区的人口锐减到不足南宋时期的十分之一,具体数字见前《民族与人口》一章。 面对宋元之际巴蜀地区如此严重的残破局面,元代的统治者除了实行屯田用以保证军粮的基本需求之外,没有采取由官方出面组织移民的措施。

没有劳动力,生产就不可能恢复。所以,在元代的将近100年间,巴蜀的经济一直未能得到较明显的恢复。

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一书的统计材料,四川行省在元代向中央政府所上交的赋税收入,在全国10个非少数民族省区中居于倒数第三,仅占全国岁入的0.96%。此外,据《元史·食货志》的资料,四川行省在各省区之中,酒税占倒数第三,醋税占倒数第一,商税占倒数第三。

这种情况较之南宋时期占整个南宋王朝岁入大约三分之一的地位,简直是降到不能再降了。 元代末年,红巾军农民大起义的烈火四处燃烧,原来属于徐寿辉部下的明玉珍率军攻入巴蜀,以后在重庆自称陇蜀王,再改元称帝。

明玉珍是湖广随州(今湖北随县)人,他的军队也基本上是湖北地区的农民。明玉珍不仅带来十几万军队,也有大量少田缺地的农民随之进入人少地广的巴蜀地区开垦务农。

这应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开始。如吴宽在《刘氏族谱序》中所说:"元季大乱,湖湘之人往往相携入蜀"(见《匏翁家藏集》卷四)。

明玉珍的"大夏"政权只存在了两世9年,就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统一。明代初年,湖广地区的移民继续大量入川,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四川人口就上升到146万,外地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占了这一时期所增加人口的主要部分。

正如光绪《潼川府志》卷五所载明人王维贤《九贤祠记》所说:"元法,军所至,但有发一矢相格者,必尽屠之。蜀人如余玠、杨立诸公坚守不下,故川中受祸独惨。

明初,中江县开设,土著人户业七八家,余皆自别省流来者。"这些移民,不久也就成为四川人。

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在一篇奏疏中记录了蜀中父老的一段回顾:"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亦必至有土无人,无奈迁外省人民填实地方。

"(《明清史料丙编》第十本康熙七年十一月十六日《户部题本》)所谓"湖广填四川"这一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就是这样开始,而在元末明初进入了第一个高潮。 所谓"湖广",包括今湖北与湖南,而湖北的麻城与孝感县籍的又占第一位,估计这一地区是清初大规模移民。

5.求历史《湖广填川》具体历史情况

“湖广”一词,最早是指元代设立的“湖广行省”,相当于湘、鄂、桂及粤黔部分地区,元末明初,因连年战乱,湖广一带田园荒芜,人口减少,明朝政府将江西等省民众迁徙至湖广地区,允许其“插旗占地”,明末清初,历经战乱的四川荒凉凋敝,地旷人稀,清政府鼓励外省人入川垦荒,这就是广泛流传于巴蜀地区“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民谣的历史背景。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居到四川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表明,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清康熙初年,四川巡抚张德地经重庆到泸州,沿途巡查,乘船组了好多天,张德地都没有看到几个人,为此感到好生奇怪:当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随从回答:都死了。 原来,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

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张德地赶紧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康熙下旨,鼓励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

湖南、湖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浩浩荡荡往四川涌来,长达数十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

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

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湖广填四川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

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

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

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

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湖广填四川 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背景 在今天的四川汉族地区,如果你去访问一些老人,问他祖籍何在,十有八九会是同样的回答:“我家祖辈是湖广填四川迁进来的。

如继续问:“你是否知道为什么你们的祖辈会有湖广填四川的行动呢?”往往还是同样的回答:“八大王剿四川嘛!”由此可知,大多四川人都认为境内的汉族人的祖辈都不是四川土著,而是从湖广迁入的。而迁入的原因又是因为八大王即明末农民战争时张献忠(张献忠起义不久,即以八大王为称)剿四川。

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广深。 所谓“湖广”,是指湖广行省。

元初时管辖今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六省区和四川局部;元末时辖今湖南、贵州、广西、海南四省区和湖北、四川、广东三省局部;明朝时辖今湖北、湖南两省。 唐代的巴蜀地区在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居于最前列。

到了宋代,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仍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之中,特别是南宋时期,巴蜀地区的人口占整个南宋的23.2%,可是其财赋收入却占整个南宋1/3,供应的军粮也占1/3,是南宋坚持抗战的主要经济基地,乃至有"蜀亡则宋亡"之叹。 四川历史上历经七次大移民。

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约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前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份)移民最多,移民人口达100多万,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是在老川人血泪快要流尽的时候发生的大移民,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即指这次前后长达一百多年大移民。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全国解放,有不少人逃难或“南下干部”定居四川;第七次是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叶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湖广填四川》 那么,为什么会有"湖广填四川"呢? 长期的大规模战争 在巴蜀军民。

6.描写四川女子的句子

杜甫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庭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李白诗: 蜀道难 噫吁?剑:醺咴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f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听蜀僧?F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胡尘轻拂建章台,圣主西巡蜀道来。

剑壁门高五千尺,石为楼阁九天开。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华阳春树号新丰,行入新都若旧宫。

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阳红。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

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

北地虽夸上林苑,南京还有散花楼。 锦水东流绕锦城,星桥北挂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峨眉山下列仙庭。 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

天子一行遗圣迹,锦城长作帝王州。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剑阁重关蜀北门,上皇归马若云屯。

少帝长安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李商隐诗: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终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刘禹锡诗: 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张籍诗: 七绝·成都曲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刘兼诗: 蜀都春晚感怀 蜀都春色渐离披,梦断云空事莫追。 宫阙一城荒作草, 王孙犹自醉如泥。

谁家玉笛吹残照,柳市金丝拂旧堤。 可惜锦江无锦濯,海棠花下杜鹃啼。

薛涛的诗集《锦江集》五卷(太多了) 京镗词: 水调歌头(次卢漕韵呈茶漕二使) 杨卢万人杰,见我眼俱青。锦官城里胜概,在在款经行。

笔底烟云飞走,胸次乾坤吐纳,议论总纵横。觉我形秽处,相并玉壶清。

二使者,弦样直,水般平。岷峨洗净凄怆,威与惠相并。

闻道东来有诏,却恐西留无计,顿使雪山轻。滚滚蜀江水,不尽是声名。

刘源[清] 成都竹枝词 府城隍庙卖灯市,科甲巷中灯若干。 万烛照人笙管沸,当头明月有谁看。

杨奕[清] 锦城竹枝词 花灯大放闹喧天,狮子龙灯竹马全。 看到锦城春不夜,爱人惟有彩莲船。

7.描写四川的名句,最好是诗句

《蜀道难》

噫吁嚱(yī xū xī),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

····

全篇都是写四川····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出国游。

····

李白出蜀时作,明显是写四川···

《巴蜀行吟》

蜀道难行蜀僧行,

蜀相开国蜀女倾。

治乱兴亡多少事,

自有英雄唱大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书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

《天边行》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

胡骑羌兵入巴蜀。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游子》

巴蜀愁谁语,吴门兴杳然。九江春草外,三峡暮帆前。

厌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蓬莱如可到,衰白问群仙。

《南乡子 二阕四川道中作》

蜀道古来难。数日驱驱兴已兰。石栈天梯三百尺,危栏。应被旁人画里看。两握不曾乾。俯瞰飞流过石滩。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馆青灯。

《漫兴》 其二

关下险固凭三辅,陇右勾连接四川。

簇簇楼台悬日月,盈盈花草烂云烟。

飚回海上沙飞雪,雨足江南水拍天。

可笑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

恩,写四川的诗很多啊,···光李白的就很多,你在找下吧···望采纳,3Q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