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福州云顶描写诗句

1.描写金堂云顶山古诗词

1.游云顶山晚望

唐代:贯休

云顶聊一望,山灵草木奇。黔南在何处,堪笑复堪悲。

菊歇香未歇,露繁蝉不饥。明朝又西去,锦水与峨眉。

2.念奴娇(献再一兄成室大任)

宋代:陈著

轻衫短旆,几年来、游遍江南江北。扰扰浮生争富贵,金碧楼台满目。厦屋千间,夜床八尺,此理谁能烛。翩然归去,家山是事都足。

笑指旧隐逍遥,分猿鹤地,云顶栽花竹。乘兴生涯随处好,卜市心□新筑。山色窥帘,杏阴依户,门外从尘俗。朱颜雪鬓,清闲十二分福。

3.题崔驸马林亭

唐代:无可

宫花野药半相和,藤蔓参差惜不科。纤草连门留径细,

高楼出树见山多。洞中避暑青苔满,池上吟诗白鸟过。

更买太湖千片石,叠成云顶绿嵾峨。

与云顶山有关的古诗仅此3首,下面列举其他与山有关的诗歌:

1.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山行

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游福州云顶山的作文五百字以上

鬼斧神工,人间佳境。

是我初到云顶山的感觉。刚下车,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牧场,牛羊相聚,叫声于耳不绝,甚是繁闹。

刚来这里,便嗅到一股大自然的清风。向前行百二十步,山腰翠色呈现眼前。

抬头仰望,山崖陡峭,山顶直穿云际,群云徘徊山峰周围。饮马池水,波光粼粼。

到云顶山,必要体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感觉。清晨时分,山间大雾弥漫,登山小道似有若无。

缥缈的铃笛声,不时在耳边飘荡。摸索着向前走去,雾气也愈来愈稠,似乎是一片汪洋大海,将我们淹没其中。

远处红日初升,在雾气掩映下,红若丹朱,暖似阳春。茫茫林海已在身边,森林中响着琐屑的声音,似虫鸣,又似兽鸣,仿佛林间草木也在低声暗语,打破了拂晓沉寂,打开了今天的乐章。

桦树拔地参天,云彬挺直矗立。山谷的风吹来,林海又是碧波万顷,烟水茫茫。

再登山时,劲风驶过,脚下树林,随风而舞。声音变幻莫测,似龙吟,若虎啸,磅礴气势,胜水乡柔情;万里树堤,赢西湖碧波荡漾。

山顶又是一番景象。青草灌木,石秀风清,广袤平坦的山顶,近在咫尺的白云,似梦似真。

在这平野上奔跑,向着雾气蒸腾的山谷大喊一声,感受回音缭绕的乐感。百花皆争艳,欲与游人试比高。

哪里,都是绿的。

3.形容福州的诗句

福州山川秀丽,万千景象,赢得多少诗人骚客歌吟,自唐宋以来,著名诗人杜荀鹤、陆游、辛弃疾、张元干,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著名学者朱熹、蔡襄、杨时、赵汝愚等纵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咏颂福州的名篇佳作。

当我们欣赏之余,凭吊觅迹,揽胜抒怀,领略福州文化历史,引发思古之幽情,眷恋乡土之情思。 从年代来看,唐代诗人陈翊《登郡城楼》一首是较早描写福州诗: 井邑白云间,岩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积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西晋太康三年,首任郡守严高见无诸的旧冶城规模狭小,请地理专家勘测设计,在越王山的南麓建子城作为郡城,面积比冶城大几倍。

对于子城的优美景色,从诗中“沙墟阴欲暮”、和“孤径回榕岸”二句,可见子城之南,不但有大片沙墟之地,而且绿榕茂盛,初具“榕城”美称。 晚唐诗人杜荀鹤(846-904年)《闽中秋思》是咏福州较早的一首绝句: 雨匀菊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清。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诗人旅途所见的闽中秋色,以“紫菊“ 和“红蕉”为地方特色,和北山南海的地理氛围,展现一幅南国图画,不过,闽中多山,交通不便,诗人便有“ 只堪图画不堪行” 的感叹。

晚唐诗人徐夤(894-898年)目睹闽都的山川、寺院、桥浦、泉树、舟钓等景观,以别致的回文诗,描绘当年福州城迷人风光: 轻帆数点千峰碧,水接云山四望遥。 睛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翁承瓒(859-932年)莆田人,以右拾遗户部外郎完成册封闽王王审知使命后,在台江码头新丰市堤,出席闽王饯别宴会后赋诗一首,《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登庸楼上方停乐,新市堤边又举杯。 正是离情伤远别,忽闻台旨许重来。

此身替与交新好,今日还将简册回。 争得长房犹在世,缩教地近钓龙台。

在这首诗中将台江自然景观入诗,所谓“ 台江码头新丰市堤” ,在现在台江的新街,此诗证明唐末大庙山新街一带江水和沙渚交错,船只纵横,成为近水埠头,商市也在堤边渐兴。同时也说明福州别称榕城始自唐末,并非-般人所述起于宋张伯玉编户植树之后。

这具有史料价值。 谢泌(950-1012年),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于景德元年任福州知州,他《福州即景》是一首福州风物诗: 一别无诸岁月长,遥闻此景画难能。

湖田播种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常年六月东山里,地涌寒泉敕齿冰。 这首诗反映出自五代王审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间,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规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是当时福州城内的一大奇观。据载,王审知先后舍钱90万贯,大盖寺院,福州诸县在五代时大大小小共拥有700多座寺庙,诗中说“千簇寺”,并没有夸张,“七塔”也是事实。

这七塔除了现在的白塔(定光塔)、乌塔(坚牢塔)外,还有寿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庆塔、育王塔。 福州蔡奇巷,旧名尊儒坊,因出神童蔡伯唏,四岁能诗,举神童,赐进士出身,官历司农卿,居此而得名。

宋真宗赵恒皇帝赐诗《赐蔡伯唏》赞扬伯唏,鼓励他努力上进。 七闽山水多灵秀, 四岁奇童出盛时。

家世应传清白训, 婴儿自有老成姿。 才当学步来朝谒, 方渐能言便赋诗。

更励孜孜图进益, 青云万里有前期。 在这首诗中不但赞扬蔡伯唏,更赞美了蔡的家乡。

首句“七闽山水多灵秀”,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人杰杰地灵,此句出自皇帝之手,更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吕祖谦(1137-1187年),宋隆兴进士,他与朱熹、张拭合称“东南三贤”,他的《登郡城》虽名为登郡城,实写宋时福州学风之盛: 路逢十客九青衿, 半是同胞旧弟兄。

最忆市桥灯火静, 巷头巷尾读书声。 郡城指福州,因晋为郡冶。

“青衿”读书人衣饰,指莘莘学子。福州被誉为“ 海滨邹鲁”,唐开元年间就设有 “丽正书院” ,五代设 “招贤院”、四门学,诗教益昌,文化水平可与京都长安媲美,宋代文化更发达,当时福州府举进士者达2247人,书院、试院应运而生,淳熙年间,应试举土多达2万人,因此 “路逄十客九青衿 巷南巷北读书声 ”就不足为奇了。

福州温泉,相传晋太康年间就己发现。宋有“内汤” 地名。

福州知州程师孟(1015-1092年)有《福州温泉》一诗: 曾看华清旧浴池, 徘徊却想开元事。 此泉何日落天涯, 不见莲花见荔枝。

诗中把福州温泉与陕西华清池媲比,联想历史教训,告诫当权者亲贤臣,远小人。 宋徽宗龙阁学士陈轩《冶城》更是把闽古都描绘得如人间仙境,一幅天然水墨图画: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细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元代诗人雅琥,登南台大庙山钧龙台《题咏登钧龙台》是一首怀古之作: 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

江流禹划纵横外,山人秦封苍莽中。 逐鹿兵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钧台空。

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 诗中概述了福州历史沿革,从“禹划”到“秦封”,直至汉代。

4.描写福州闽江的诗句,有哪些啊急需

《游鼓山喝水岩》 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诗词】: 昔闻鼓山名,未到鼓山寺。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鼓山》 作者:**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

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本诗题为《渡浮桥至南台》,作者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误国,一生满怀报国赤诚之心,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获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小官。次年秋,调充福州决曹(掌管刑狱),为官两年。

三十年正月,离福州北返临安。此时,陆游诗名日盛。

其诗雄浑奔放,饱含爱国热情,常又感慨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他曾受到孝宗召见,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至南台”诗写于他首次调福州任职时,为慕南台山(今仓山)天宁寺胜迹而渡浮桥前往,因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浮桥,是福州闽江万寿桥的前身,横跨台江。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为梁”,这就是诗中所称可行“九轨”之道。

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桥南建天宁寺。”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万寿桥”。

本诗写作者一踏上浮桥,即为眼前景象所震撼:闽江中千艘木船用铁链、藤条相连接,一字摆开,横亘中流,浮桥稳如磐石,许多车辆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涛”之上,场面极为壮观。面对怒号的江风,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再次激起,报国无门的愤懑再次填满胸臆:联想国难当头,民心不平,耳际如闻战鼓号角,眼前如见黄沙旌旗,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激战正酣……天宁寺的钟鼓,打断了他的思绪;南台岛的墟烟,使他重又回到现实中:晨钟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时序变化;墟落烟云,遮断了人民苦难的图景。

眼前安静宁谧的生活,自然岁月的迁移,更使作者难掩心中的隐痛。想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负无由得伸,登山临水,倍增感慨。

为忧国忧民而生的白发已布满双鬓,但他满腔激情依然不衰。他想像,无奈之下,只能独坐榕阴,借酒浇胸中块垒,吹奏横笛,以排遣苦闷,由此诗也可见陆游时时处处难以放下的执著的爱国情怀。

5.关于福州的诗句

1、七闽天东南,群山号未绝。

其中长乐郡,佳丽比吴越。 日出朝可攀,地温冬不雪。

——宋.钱公辅《福州》 2、绝顶烟开霁色新,万家台观密如鳞。 城中楚楚银袍子,来读曾碑有几人。

宋.刘克庄《福州道山亭》 3、绝境宜栖独角仙,金张到此亦忘还。 三门里面千层阁,万井中心一朵山。

江拗碧湾盘洞府,石排青壁护禅关。 有时海上看明月,辗出冰轮叠浪间。

——唐 .徐夤《题福州天王阁》 4、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

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

唐.周朴《福州东禅寺》 5、天下两黄檗,此中山是真。碑看前代刻,僧值故乡人。

一宿禅房雨,经时客路尘。将行更瞻礼,十二祖师身。

——宋.辛弃疾《题福州参泉》。

6.有关福州三坊七巷的古诗词

1、有关诗句:

1)南宋吕祖谦(与朱熹、张轼合称为东南三贤之一):

“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该诗选自《送朱叔赐赴福州幕府》,释义为:在福州,路上碰到是个客人,就有九个是读书人,而且多半是同学和弟兄;最让人回忆和怀想的是夜晚,街市桥边,在灯火安宁的气氛中,巷南巷北都会传出读书声。

2)清道光年间刘心香:

”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卖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

大意为,诗人三坊七巷回忆起了旧游此地的情形,凉风侵袭的夜晚传来了阵阵卖花声;这有很多紫菱丹荔黄皮果这些鲜美、珍贵的水果,酒香味引着诗人走向了酒楼。这首诗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三坊七巷人们的市井生活。

3)民国初陈衍: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记陈衍故居(此诗让三坊七巷开始闻名)

该诗出自陈衍先生的一副对联,其中五柳孤松客指的就是陶渊;谁不知陶渊明就是五柳先生,他居住在三坊七巷是如此的闲适、宁静,这一方净土也催生了他许多的创作灵感。

扩展资料:

1、三坊七巷的形成: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三坊七巷的近代坊巷名人:

林则徐、沈葆桢、曾宗彦、严复、林旭、林长民、林觉民、冰心、陈矩孙、王冷斋、郑孝胥、陈宝琛、邓拓、甘国宝、左宗棠、郁达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三坊七巷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