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关于花径的诗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 据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第一境。” 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寺周围种植许多花木果树,蔚然成林。大林寺西侧,有两株由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昙诜手植的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 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袁宏道有《宝树诗》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2.白居易关于花径的诗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从九江市南行至牯岭,循牯岭大林路前进,走十分钟便到西湖,湖南岸不远处就是白居易咏诗的花径。据白居易《游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第一境。”大林寺为四世纪僧昙诜所创建,位于大林峰上,寺周围种植许多花木果树,蔚然成林。大林寺西侧,有两株由西域僧人带来的树种、昙诜手植的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枝,亭亭如盖,“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柏,成荫不愧于桃李。”至明清时,宝树仍在,明代袁宏道有《宝树诗》云:“铁千铜肤四十围,隔峰犹自望孙枝。涂云抹日空山里,曾见东林行道时。” 3.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使为君开这句诗描写的事物有花卉、小路、客人、主人、柴门这一句采用的是古诗中常用的互文的表现手法,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也不曾缘客开;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也是今始为君扫。 在过去,路人经常看到蓬门紧闭,从门缝里依稀可以看到院中落花满地,无人打扫,整个房子看起来好似无人一般昭示的是一派破旧、萧索的景象;而如今为了迎接贵客,主人早已打扫好了庭院,那许久不曾打开的蓬门也已经敞开,只为等待客人的到来,展现的是焕然一新、富有生气的景象。前后景象的鲜明对比,突出了主人对客人的真情欢迎,也突出了主人身份的特殊,由此可见主客之间亲密的非同一般的关系。 出处、作者:唐杜甫《客至》 原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句含义:表达了对友人的真挚而殷勤的情意。 诗句注释:“缘”,因为。 “蓬门”,茅屋的门 这句话的大体含义是说:主人为了迎接他的旧友而发出内心的喜悦,于是就为朋友急忙去开门,并且忙着把那许久未打扫过的花径也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以此来表达对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4.描写园艺的诗句时间有限,略归纳了五句,有取自诗里的,有取自词里的,均有出处标明. 1.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外无重幕.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蝶恋花》,这首是词.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北宋诗人晏殊的《浣溪沙》,也是词.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是诗. 4.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这首是诗. 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五代时著名皇帝词人即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这首是词. 综上,需要指出的是,古代诗以言志,词以怡情,文以载道,不同的文学体裁,各有其写作的目的和要求,故专写庭院的并不多见,往往是写一种志向或心情而涉及到庭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