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 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澄澈的湖水如明亮的月光交相辉映, 无风的湖面一片平静,迷迷蒙蒙,如同一片未经打磨的铜镜。 遥遥望去,洞庭湖水倒映着君山, 就象是明亮的银盘里盛放着玲珑的青螺。 【赏析】 自古以来描写洞庭湖的诗文较多,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要再独树一帜是不容易的,然而,此诗却从“遥望”的角度,以谈雅的笔触,将月夜中的千里洞庭湖呈现于读者眼前。 前两句写湖光,用“镜末磨”的贴切比喻,写出了粼粼湖光与柔媚的月色“两相和”的迷蒙缥缈的韵味。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后两句写山色,诗人想象飞驰,作一更巧妙的比喻,先把浩渺的洞庭湖比作银盘,再把湖中苍翠的君山比作玲珑的青螺,喻出了洞庭君山少女般的柔美秀色,表现了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的空灵的气调和清奇的情趣。 在作者笔下,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品,水映山光,山增湖色,湖光山色又一同融入月夜,呈现出清旷而朦胧的美。 确为咏洞庭诗中别具一格的佳作。 。 2.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分,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扩展资料: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描写洞庭湖的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作者:孟浩然 朝代: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翻译: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扩展资料: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 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描写洞庭湖景色的诗句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唐代:刘禹锡《望洞庭》 白话文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遥望美丽洞庭的湖光山色。真的令人浮想联翩。 那翠绿的君山,真像银盘里的一枚玲珑青螺。 2,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出自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白话文释义: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 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3,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出自唐代:雍陶《洞庭诗》白话文释义: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 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4,清晨登巴陵,周览无不极。 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 山青灭远树,水绿无寒烟。来帆出江中,去鸟向日边。 ——出自唐代: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白话文释义:清晨登上巴丘山,极目远眺,四方的景物无不尽收眼底。湖面明净倒映着天光,湖水清澈见底可以映现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么苍茫,岸上与水色都明丽清朗。山色青翠掩映了远处的林木,水色碧绿没有清冷的烟气。 帆船轻漂,自江中向这里驶来,小鸟远去飞向日边。 5,洞庭波浪颭晴天,君山一点凝烟。 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 罗浮山下,有路暗相连。——出自五代:牛希济《临江仙·洞庭波浪颭晴天》 白话文释义:洞庭碧波荡涤着万里晴空,君山一点仿佛凝在烟波中。 山中的美景真是神居仙境,楼阁如玉砌,殿堂连珠影,镶嵌在月轮边上,与明月相映。平湖万顷凝着秋色的清冷,天边闪烁着时隐时现的晨星。 经霜的橘林色更鲜浓。听人传说,罗浮山下,有暗道与仙境连通。 6.关于洞庭湖的诗句关于洞庭湖的诗句有: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3、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4、《洞庭秋月行》 刘禹锡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蒙蒙隔寒镜。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5、《洞庭湖》 曹松东西南北各连空,波上唯留小朵峰。 长与岳阳翻鼓角,不离云梦转鱼龙。吸回日月过千顷,铺尽星河剩一重。 直到劫馀还作陆,是时应有羽人逢。 7.描写洞庭湖风光的诗句一、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望洞庭》刘禹锡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二、风波不动影沈沈,翠色全微碧色深。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洞庭诗》雍陶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三、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洞庭秋月行》刘禹锡 秋夜,月亮在洞庭湖心生起,万顷微波泛起,好似熔炼黄金。 四、以上诗句均赞美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