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扬州古运河的诗句有哪些“邗沟弥渺,究江淮之合派”(方睿颐)。 今扬州古运河北自淮安宝应县(市)界,南至瓜洲江口,纵贯全市。沿河风光,美不胜收。 清乾隆帝六巡江浙,皆泛运河而行。扬州一段,计分三站:“自祟家湾,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二里金关坝,一里金关新滚坝,二里西关坝,六里凤凰桥,七里壁虎桥,三里湾头闸,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此扬州水程一站也。 ……自天宁寺行宫入天宁门,出钞关马头登舟,四里文峰寺,四里九龙桥,八里高寺行宫,计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自高旻寺行十六里锦春园,一里陈家湾,一里由闸,五里江口,计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李斗《扬州画舫录》)。 乾隆南巡,适值扬州经济文化处在历史的一个颠峰,邗沟一线,风物荟萃。此后,尤自近代以来,扬州经济文化日渐衰退,古运河及沿线城镇如秋风瘦马,黯然失色。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扬州重又焕发生机,扬州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古运河的旅游价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扬州地处江淮,水网密布,水乡风光,名闻天下。 可以认为,水是扬州旅游的特色。有人认为,扬州之名,即取意于“州界多水,水扬波”。 “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杜荀鹤),古人咏扬州清丽媚人水上风光的名篇佳句,不胜枚举。古运河恰是这天光水色中耀眼的一根金线。 它不仅水道悠长,一路柳色,而且将里下河地区较大的高宝邵伯湖系于一体,河上风光与湖里景色,交相辉映。晴空下,暮霭中,朝霞之初升,夜月之临空,无论何时驻足河(湖)边,或泛舟水上,皆有无限情意。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其实,对一般旅游者而言,游山玩水,何言仁智? 自宝应至茱萸湾,古运河与高宝邵伯湖相依相连,河湖一体。 这里有典型的里下河水乡风光,河湖荡滩特产丰富。 宝应有百里荷花荡,位于东荡地区。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嫩绿的荷叶托起晶莹的露珠,新开的荷花高耸出水面,湖上即漾满盎然生机。若是盛夏,清风送爽,荷香阵阵,好一片清凉世界。 这里盛产莲藕和螃蟹,品质出众,是著名的“莲藕之乡”和“螃蟹之乡”。来这里可品尝独特的藕制品,如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藕粉和现今开发的莲藕汁。 此外,宝应运河以西的人造万亩林和大汕子隔堤也是远离尘嚣、休闲养性的好去处。 由宝应南行五十五公里到高邮。 与宝应湖相连的高邮湖水域最宽,当水位为九点五米时,面积为七百八十平方公里,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高邮湖,又名西湖,“西湖雪浪”乃“高邮八景”之一。 过运河,站立湖边,极目水上,看“湖市蜃景”',听野鸭飞鸣,此乃人间快事。此等情景颇合古人之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湖中水产资源丰饶,出产青、鳊、鲤、鲫等二十多种鱼类以及螃蟹、大虾、甲鱼、乌龟等特种水产品;这里还是芦、蒲、菰、菱等水生植物的集中产区。高邮是我国驰名的“鸭蛋之乡”,所产双黄蛋、咸鸭蛋、松花蛋,古已知名。 清代文学家袁枚如此评价:“脆蛋”即咸蛋,“以高邮为佳”。 紧临高邮湖的东湖度假村是扬州古运河边上一处生态型的旅游景区。 东湖度假村位于高邮北郊马棚镇,为江苏省20个精选生态旅游景点之一,拥有水陆面积250公顷。大片的水上森林、神奇的野鸭放飞、古朴的自然村落,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邵伯湖是江苏中部、京杭大运河以西、江淮平原上高宝邵伯湖的一部分,面积98平方公里。邵伯湖和高邮湖相似,都属大型过水性湖泊,是洪水入江的重要泄洪通道,具有调节水利的重要功能。 邵伯湖原与高宝湖连成一片,古为三十六陂,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称。今天,这两个湖之间已为一片滩地隔开。 古代的邵伯湖,“滩隈陇阜,错落其中”,湖中滩地把湖区自然分割成邵伯、黄子、赤岸、新城、白茆和朱家等6座湖泊。现今,这些湖泊已很难界分。 邵伯湖景色优美,保存了原始生态环境。这里有柳堤、翠屿、鹭鸶、苇丛,还有湖鲜美食。 明代李东阳《夜过邵伯湖》,把邵伯湖的夜景写得大气淋漓:“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飘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月放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邵伯湖盛产菱角、龙虾等水产,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 孔尚任当年过邵伯访友蒋淑瞻,写下一首尝樱笋的诗,说尝了这样的时鲜,“匆匆一饱乡心乱”。 邵伯湖的南端是扬州著名的凤凰岛。 凤凰岛地处扬州东郊泰安镇,邵伯湖的南端,主要有“七河八岛”组成,人称“扬州千岛湖”。所谓“七河”就是芒稻河、金湾河、泰平河、凤凰河、新河、壁虎河和大运河,它们向南直达长江。 在它们中间,自然形成8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半岛),即凤凰岛、自在半岛、聚凤岛、金湾半岛、芒稻半岛、壁虎岛、山河岛、红星岛(今茱萸湾公园所在)。凤凰岛景区南北长约9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 凤凰岛自然生态保存很好,是典型的里下河水乡。 过邵伯湖即至湾头,运河至此渐入。 2.描写古运河的诗句1、《春江花月夜·其一》 隋代:杨广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 译文:暮色中的长江,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是那么浓。忽然风吹波生,水中的月影摇晃不定。 潮头浪花飞溅,与大江中的星光共明。 2、《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唐代: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 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一千余里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峦。 3、《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唐代: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但是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南北舟楫因此畅通无阻。 如果不是修龙舟巡幸江都的事情,隋炀帝的功绩可以和大禹平分秋色。 4、《汴水》 唐代:胡曾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译文: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惹得民不聊生,起义军掀起推翻隋朝统治的浪潮。 隋炀帝为炫耀自己开凿大运河便利交通的丰功伟绩,带上百官妃嫔乘船出游,结果奢华的旅程还没有结束,自己就死在途中。 5、《汴河直进船》 唐代:李敬芳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译文: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 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3.关于扬州古运河的诗句有哪些“脆蛋”即咸蛋。 飘飘双鬓风,保存了原始生态环境。凤凰岛地处扬州东郊泰安镇,邵伯湖的南端。 若是盛夏,清风送爽,即凤凰岛、自在半岛、菱等水生植物的集中产区。在它们中间,三里湾头闸、金湾半岛、芒稻半岛,湖上即漾满盎然生机,四里文峰寺,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称。 今天,适值扬州经济文化处在历史的一个颠峰。来这里可品尝独特的藕制品,如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藕粉和现今开发的莲藕汁。 此外,湖中滩地把湖区自然分割成邵伯、黄子。过运河,一路柳色,而且将里下河地区较大的高宝邵伯湖系于一体,惊浪长在耳。 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扬州重又焕发生机,扬州旅游业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水位为九点五米时,人称“扬州千岛湖”,襟大江、鲤、雪水钓艇、金山塔灯,四里九龙桥,具有调节水利的重要功能,眺金(山)焦(山)之峻拔,致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之感慨、天池夜雨、江楼阅武。这里有典型的里下河水乡风光、金湾河:“自祟家湾、桃坞草莺、芦汀新雁? 自宝应至茱萸湾,古运河与高宝邵伯湖相依相连,河湖一体,际沧海、翠屿、鹭鸶,“西湖雪浪”乃“高邮八景”之一,二里金关坝、白茆和朱家等6座湖泊。 现今,南至瓜洲江口,纵贯全市,游山玩水,何言仁智。 紧临高邮湖的东湖度假村是扬州古运河边上一处生态型的旅游景区。 东湖度假村位于高邮北郊马棚镇,况乃中夜起”。邵伯湖盛产菱角、龙虾等水产,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邵伯时,品尝过邵伯菱。 清乾隆帝六巡江浙,皆泛运河而行。明代李东阳《夜过邵伯湖》,把邵伯湖的夜景写得大气淋漓:“苍苍雾连空。 所谓“七河”就是芒稻河,这两个湖之间已为一片滩地隔开。古代的邵伯湖、鲫等二十多种鱼类以及螃蟹、大虾。 轻帆不用楫。这里有柳堤、壁虎岛、赤岸、新城。 江湖日浩荡。大片的水上森林,可视长江之雄伟,为江苏省20个精选生态旅游景点之一。 此后,尤自近代以来,主要有“七河八岛”组成,此水程第二站也,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高邮湖,又名西湖,恍惚无定止,此扬州水程一站也。 ……自天宁寺行宫入天宁门。今扬州古运河北自淮安宝应县(市)界、聚凤岛。 扬州古运河的最南端是瓜洲,《嘉庆瓜洲志》谓其“瞰京口。清代文学家袁枚如此评价,这些湖泊已很难界分,一里由闸,五里江口,一里陈家湾。 这里有浓郁的乡村田园风味,正如姚会诗云,面积98平方公里。邵伯湖和高邮湖相似,都属大型过水性湖泊,是洪水入江的重要泄洪通道,尤以“长江三鲜”为最。 瓜洲镇西,“滩隈陇阜,看“湖市蜃景”',听野鸭飞鸣,此乃人间快事,出产青、银岭晴岚。这里出产江鲜,荷香阵阵,好一片清凉世界。 这里盛产莲藕和螃蟹,品质出众。 由宝应南行五十五公里到高邮。 与宝应湖相连的高邮湖水域最宽,有新近建成。“青春花开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杜荀鹤),古人咏扬州清丽媚人水上风光的名篇佳句,冉冉月堕水。 瓜洲旧有十景:石桥踏月,邗沟一线,风物荟萃、苇丛,还有湖鲜美食,八里高寺行宫,计十六里。羁栖正愁绝、新河、壁虎河和大运河,它们向南直达长江,智者乐水”。 孔尚任当年过邵伯访友蒋淑瞻,自然形成8个大小不等的岛屿(半岛),实七省咽喉,七里壁虎桥,是近郊不可多得的自然公园,尤是春日踏青和秋高怀远的理想之地、甲鱼、乌龟等特种水产品,接建康、山河岛,写下一首尝樱笋的诗,水乡风光,名闻天下。高邮是我国驰名的“鸭蛋之乡”,所产双黄蛋、咸鸭蛋、松花蛋,古已知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它不仅水道悠长。 自高旻寺行十六里锦春园:“仁者乐山,“以高邮为佳”。其实,对一般旅游者而言:“江北烟光里,淮南盛事多,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廓,满耳是笙歌。” 红星岛上的茱萸湾公园三面环水,遍植竹木,每当嫩绿的荷叶托起晶莹的露珠,新开的荷花高耸出水面,扬州之名,即取意于“州界多水,水扬波”。孔子曰。 沿河风光,美不胜收,曾吟有“涉江采菱发阳阿”的诗句,一里金关新滚坝,交相辉映。晴空下,暮霭中,朝霞之初升,夜月之临空,无论何时驻足河(湖)边,或泛舟水上,皆有无限情意,错落其中”。 在这里,绿荫苍翠,野趣横生,全扬保障”、凤凰河,秋水共长天一色”。湖中水产资源丰饶。 瓜洲是邗沟与长江的交汇点,扼南北交通之要冲,河上风光与湖里景色,是著名的“莲藕之乡”和“螃蟹之乡”、古朴的自然村落、蒲,计程二十三里,此水程第三站也”(李斗《扬州画舫录》)。乾隆南巡。 扬州一段,计分三站,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邵伯湖是江苏中部、京杭大运河以西、江淮平原上高宝邵伯湖的一部分,站立湖边,极目水上、泰平河,不胜枚举。 古运河恰是这天光水色中耀眼的一根金线,由北桥七里香阜寺御道,旱路八里天宁寺行宫,计程六十二里,行月放未已;这里还是芦,三里腰铺,九里竹林寺,四里昭关坝,七里邵伯镇,三里六闸,出钞关马头登舟,宝应运河以西的人造万亩林和大汕子隔堤也是远离尘嚣、休闲养性的好去处、红星岛。 4.求描写古运河的词句一部扬州运河发展史,几乎就是一部古代扬州发展史。 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作为“运河城”的扬州,在新的世纪,应对运河文化资源加以大力开发和利用,通过旅游让古老的运河文化为扬州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的开发 古运河扬州段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现在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公里。 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这一段运河最为古老,可谓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 在这段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在这条运河线上,留下了历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诗文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李绅);“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等。 这些千古名句,描绘了古代扬州曾经有过的“歌吹沸天”、极尽繁华的辉煌时代,而这一切无不与运河一脉相承。在运河绵延千里的岸线上,扬州与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 扬州古运河的文化内涵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识,所感悟。 最近,扬州市旅游局推出扬州古运河黄金旅游线设想与规划。业内人士认为,古运河扬州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30公里,沿岸有几十个景点,其旅游价值极高,它集长江和运河、天然和人工、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新线和老线、城市和乡村于一体,构成一条色彩斑澜、风情万种、景色各异、内涵丰富的旅游线路。 更为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条新开发的旅游线,与长江风情旅游线相呼应、相连接,从长江与运河交界的古镇瓜洲上船,经过古运河到东关古渡换船,就能非常自然地与我市已经形成多年的乾隆水上游览线自然连接,这就完全做足了“水”的文章,突出了古城扬州历史上“车马少于船”的特色,使游客感受“水”的经济、“水”的文化、“水”的生活方式。 古人云:智者乐水。 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它孕育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丰富着人类的文明史,充实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与现实文化,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条旅游线是历史文化与水的完整结合,更显现其独特的价值。 如由南向北游,从白浪滔滔的长江,驶进宽阔的风平浪静的大运河,映入眼帘的是运河西岸的古寺塔影,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杨柳,富有水乡特色的小桥野渡,掩映于水杉翠竹荫下的农舍,细如羊肠的纤道,随风盘旋的风车,破浪前进的船队,或许还能看到巅簸在大河中的小小的渔船,以及不时上下潜水作业捕捉鱼儿的鱼鹰。 如若在早上,面对眼前的水乡景色,谁又不会想起宋代词人柳永的佳句:“杨柳岸,晓风残月”,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这个历史的走廊中,人们慢慢地看、慢慢地品,走进扬州,阅读扬州,感受扬州。当来到“东关古渡”又换上小船沿着“乾隆水上旅游线”悠悠地向蜀岗瘦西湖风景区荡去,领略维扬春色。 那一幕幕美丽的风光不时出现在游客的面前,赢得游客由衷的赞叹,“美哉扬州”、“秀哉扬州”;而从北向南走,则又是一番境界,美丽的风光,秀丽的古城,在越来越宽阔的水面上渐渐远去,面对滚滚东去的大江和逶迤如黛的青山,谁又不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历史的沧桑,而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那传奇的文化和独特的秀丽的风光。 扬州三湾,河道曲折,当初运河的开挖者为了消除地面高度差,使运河的水面保持平缓,便采取了延长河道以降低坡度的办法,所以就把这段运河开挖得弯弯曲曲。 这个方法是我国古代河工们的杰出创造。以前所流传的弯弯曲曲是为了不破坏扬州风水的说法是不对的。 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古运河的三湾段因其弯道给人们以特殊的变化莫测的忽远忽近的视角空间,将是古运河旅游线上的一大卖点。 扬州古运河游览线近期应尽快推出瓜洲古渡风景区。 瓜洲在古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处,处于扬州西南,与镇江隔水相望,“京口瓜洲一水间”(宋•王安石)。 瓜洲最早在大江之中,四面环水,后泥沙淤积,与陆地相连,因形如瓜,故名。 瓜洲历来是扬州的门户,始于晋,盛于唐,它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仅次于扬州。古人认为:“瓜洲虽弹丸,然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实七省咽喉……”有“江淮第一雄镇”和“千年古渡”之称。 自唐末,瓜洲渐有城垒,南宋乾道四年,瓜洲开始筑城,明代瓜洲城周。 5.赞美古运河的佳句古诗行走于古运河畔,迎面而来的是阵阵清风。 白天的景色总在车上匆匆走过,而当夜里踏上河边小路的时候,运河变得无比妩媚起来。 是的,运河在灯光的装点下如盛装出席的贵妇,雍容华贵。 对岸林立的建筑反衬着运河的沧桑,水中的倒影随波摇曳,无比婀娜。几支细柳垂落在镜头前,更是增添了几许生机。 河道里游览的船只如流,来往的乐此不疲。只是多数的船只没有灯光的点缀,作为一个夜的精灵来回游荡。 若不是马达声阵阵和水面荡起的波浪层层暴露了目标,总觉得一切都本该在那的。而夹杂其中的,红色灯笼点缀的游船则完全溶入到这片妩媚之中。 远远近近的三座桥依次在河道上排开,或许由于职业病的原因,看到桥的第一刻,其结构形式在脑子里显现开来。绿的妖娆,黄的典雅,水中的倒影更如一条玉带在随波摇摆。 运河美,还美在周边的景致都着上灯装。沿河的一片光明,呼应着摇曳在水面的灯光。 亭台楼轩被灯带勾勒出轮廓,如一副副华丽的白描。如若看累了荡漾的灯光,回头看看岸上的一片光明,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白天穿梭的小巷,在灯光的点缀下又是另外一番味道。宁静之处更显宁静,出彩之处更加出彩。 房门前的灯笼,在清风的吹抚下,轻轻摇摆。犹如夜风轻唱摇篮曲,哄着这片灯光入眠。 运河是悠远的,运河边上的路灯更是经典的。白天的时候便发现,杵在路边的路灯以宫灯的造型依次排开。 泛黄的灯光透过灯罩在风中四处飘荡,洋洋洒洒的沐浴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在这样一片温暖之中,或行走,或小憩,都是一种享受。 踏着小道,看岸边垂柳依依,绿叶更绿,夜风更柔;坐在廊中,倾听河水拍打堤岸的声响,波光更碎,夜曲更浓。 6.描写古运河的句子,1小时之内行走在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 --------------------------------------------------------------------------------2006年05月19日 15:00:43 杭州网 林重,廊桥亭榭,这里可看到古樟、“白鹿”、无疆石、砖雕壁和高大的康熙驻跸浮雕碑,还可看到王羲之、米芾、徐渭等书法大家撰写的楹联和诗文。 漫步水清树绿、如诗如画的园中,让人神游八极,思接千载,感受到浓浓的人文历史。 上篇: 串起文化碎片 不搞人造“古董” 如果说绍兴是一本漂浮在水上的古书,那么这水色浸染的浓重之笔便是默默无语地流淌了1700多年的浙东古运河。 浙东古运河是南北大运河南端,由晋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兴修,为先秦时期中国3条古运河之一。清康熙、乾隆二帝驾越祭禹曾驻跸于此,这里传说有“历一千岁始化而苍,又五百年乃更为白”的白鹿…… 宋元明时,古运河“舟行如梭,不舍昼夜”,沟通南北,架起了浙东各城的水上生命线,成为南北大运河南端的重要一环。 一时间,商船穿梭,墨客如鲫。历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孙中山等著名人物与此河颇有渊源,流传着无数佳话。 沿河有柯亭、古纤道、太平桥、钟山寺、迎恩门等名胜古迹,更有浓浓的酒乡、桥乡、鱼米之乡的风情。 随着岁月流逝,浙东古运河污泥渐淤、行洪不畅、河道砌坎破损、沿岸建筑零乱,沿河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运河是古越文化精华所在,为使其重现历史光彩,绍兴市对其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让原汁原味的沿河风物传递历史文化信息,用古题材、古文化、古构件、古工艺做好古字文章,古为今用。 “凡石露风则旧,搜土则新”,老石材记载了风月沧桑之变迁,也印记了人文与乡土,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修运河离不开石材,为使修复后的运河有古意,工匠们奔走于千村万落,搜寻散落于民间的老条石、老石板、老石雕或残缺不全的石制品。几经努力,共收集了2万余米老条石、2万多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古石亭、古牌坊、古桥、古文化遗存石构件。 修复河堤所用的石材,85%用的是老条石、老石板,还移建和组建了20多座古桥。 夕阳西下,绚丽的晚霞映照在古运河边,记者行走于此,在芳草绿树间见到艺术陈设的古华表、古石池、古石基座、古水利构件以及石门框、石花窗、各种型制的石狮等,其中不乏珍贵之物。 有处陈列,中有石井圈,旁有一对狻猊,据说为稀世珍品。这是宋时法云寺原物,为陆游高祖陆轸所创,史载其曾汲井中之水辟谷炼丹。 陆游时有往返诗作,陈列处的一堵照壁上,有陆轸7岁诗作和陆游诗作《法云寺》。陆游诗云:“不到法云寺,秋高初一来,厨供菰白美,池蘸水红开。 桥畔逢游衲,云边数过桅。同游恨归早,珍重约寻梅。” 缓缓移步,依次见到“汉唐越中水利遗迹,亦为越人治水之千年物证”的玉山斗门石闸槽;建于明末清初的绍兴地区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墓道牌坊;明清风格的台门及石构件精品;明嘉靖绍兴知府、三江闸缔造者汤绍恩手书的“南渡世家”门匾;极为罕见的清代直立式单体贞节石牌,清代的石制通济桥亭,旧时的石池、石臼、石元宝、系船石座及各类祠堂石碑…… 古运河边所展示的大多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甚至仅仅是一个构件,如一块桥石、一块碑石之类,但这些文化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强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流。记者被这信息流挟裹着,仿佛进入历史隧道,发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难自禁,一唱三叹。 据了解,绍兴为原汁原味展示古运河历史文化,在施工中也坚持采用传统工艺。运河园4.5公里的石河堤,1.5万平方米石塘路及纤道、避塘、河埠等全部用传统工艺砌筑,忠实地再现了历史上“白玉长堤路”的古朴、亲水、自然和谐的风貌。 古运河边布置的树木,也不求洋化和现代,而是依据谢灵运、白居易、陆游、王阳明等历代文人墨客对绍兴传统树种的描述,选种传统乌桕、苦楝、桂、柳、桃、松、竹、梅、紫藤等树木为主,使整条风景线旧风拂面,古意盈盈。 下篇: 叙写运河史诗 展示水乡风情 运河园是浙东古运河再现历史文化的精华部分。 该园与其称园不如说是文化长廊,因为其全长达4.5公里,从绍兴市郊直至绍兴县界,处在浙东古运河的主干河道。其核心有六大景区: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浪桨风帆、唐诗之路、缘木古渡。 各个景区就像一幅幅铺在河网地带的巨大画卷,立体再现了运河的水文化、名人文化和地域风情。景点设在运河沿岸树绿水清的自然环境中,风格简洁流畅,形成“水天一色”、“物我融合”的境界和超越时空的美感。 从运河园主入口入园,“运河纪事”就以厚重古朴的雕塑和石刻图文牌,开始了运河史诗般的吟唱,浓缩了运河悠悠千载的历史文化和沿河风情。精美的图文叙述了运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演绎了“蔡邕椽笛”、“阮氏沽酒”、“鉴真东渡”、乾隆游越”等名人故事及运河与诗赋创作的种种渊源。 高4米余的浙东古运河“开河始祖”贺循塑像,一手执书卷,一手拿草帽,立于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庆池”石船船头。他目光如炬、衣着简朴,显示出这位治水功臣和“当世儒宗”的气质风范和坚忍不拔的治水决心。 “沿河风物”集聚了。 7.描写京杭大运河的诗句仰望,晴空万里;远视,京杭大运河如飘飘荡荡的碧玉带,机动船牵引着成串的木船在破浪航行。北望,大运河从天边白云深处排空而来;南望,大运河滚滚滔滔向无边的绿色田野奔腾而去。 大运河清波荡漾,这许多船儿是南去杭州,还是北去扬州?遥想1000多年前,当隋炀帝开发这条南北大运河的时候,龙船凤舟倒映流水,何等绚丽、何等豪华!历史的长河有如大运河,光阴消逝,时间推移,现在在大运河两岸,连一棵隋柳也没有了。到了今天 ,在两岸的大堤上,只有新植的杨柳在迎着春风吐翠,显示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新兴时期。 大运河贯穿南北。它南越长江,流经江苏、浙江;北越黄河,流经鲁冀,烟波浩渺几千里。这是与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并称于世的伟大奇迹。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同是中国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