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赤壁赋中写秋天江上风光的诗苏轼赤壁赋中写秋天江上风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作者:苏轼 (宋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苏轼赤壁赋中写秋天江上风光的诗苏轼赤壁赋中写秋天江上风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 作者:苏轼 (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 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 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请问<<;赤壁赋>>;中描写明月的句子是哪句《前赤壁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赤壁赋》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附录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注①:“谗”应为“山”旁。】 4.描写秋天月的诗句古诗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 4、举头忘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5、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9、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李白《行路难》 10、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1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1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16、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1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2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2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2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2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5.《秋声赋》和《赤壁赋》都是写秋的名篇吗一、是。 不过,苏轼的《赤壁赋》分《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两篇。这里说的是《前赤壁赋》。 《秋声赋》和《前赤壁赋》都是以秋天为题材的。前者主写秋声秋气,后者着重写秋江秋月,但无非是一“秋”字。 秋天,对于诗人来说总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季节:秋天、暮年、末世、穷途、杀戮、老死,冥冥之中似乎早就注定不但是巧合而且是吻合的、彼此难分。永劫的时间挟带着它冷静而伟大的力把一个个旺盛的活生生的生命不知不觉又像一下子就带到了颓丧、衰落、枯凋、死亡的面前,有多少人能够把持得住?有多少人为此而哀叹悲鸣!有多少人在苦思冥想。 是的,伟大而敏感的心灵就站在这永恒与短暂、有序与无常、生命与死亡之间,发出他们激荡人心的歌唱。中国这个诗歌的国度,古往今来就不知道产生了多少秋日的悲歌绝唱,而欧苏两赋无疑是其中经久不衰、美妙绝伦的两个曲子。 写声如在耳,绘色如在目;其色、其容、其气、其意,无一不夺人心魄、令人黯然神伤;清风、明月、水光、山色,何处不慰人心怀,令人宠辱皆忘;把大自然描写得如此声色毕现,把心情意绪刻划得几可触摸;文字韵律如此之美,情景理交融成一片,而又自始至终如此真实与真诚。写秋,这样的文字确实可谓不可多得。 二、附原文: 1、秋 声 赋 北宋.欧阳修 欧阳子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 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译 文】 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哦,原来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伤感,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2、苏轼赤壁赋分为前后两篇。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6.欧阳修《秋声赋》和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写秋天的句子,还有赏《秋声赋》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赏析:秋声,是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把秋天的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 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它只要施展它的一点余威,就会使繁茂蓊郁的绿色变色,葱茏的佳木凋零。 这样,通过秋声的描绘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绘。《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赏析:作者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向我们展示了第三幅故都秋景图:秋蝉的残声。在南国,蝉远离人类,而在北国,蝉与人竟这样地紧密关联,难怪自古以来蝉就是文人墨客的咏叹之物,他们或者借以抒情,或者用以明志。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被武则天迫害,落魄沉沦之后,以蝉自喻,高风亮节尽现其中。“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隐居辋川的王维用来抒发清闲悠然的心境。郁达夫的人生与王维、骆宾王有着相似之处,听到故都的蝉鸣,恐怕也难免有同类的悲凉伤感吧。 《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赏析: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