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平仄在宋词中的运用

1.何为平仄

古词和格律诗对文字的平仄有严格的要求,稍谙古文者皆 知。

以七律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对中间两联尤其要求严 格对仗。从声调上讲,首先是平仄相间,即不能出现连续的平声或仄声 ,当然仅对偶数位字作这一要求,也就是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 明。

其次是联间沾,联内对,即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平仄相同,同联当 中平仄相对。词的词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为复杂,但平仄相间仍是 重要的原则。

律诗绝句的各种固定形式,自有其鲜明的美学及诗学特征。 以五字和七字为一句,一是读起来节奏鲜明,另外则是更符合记忆的要求 ,这种分句法最容易记住;对仗具有典型的轴对称形式的美感,恰好又 与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相协调一致,如古代建筑典型特征就是它的轴对 称性;韵脚一致能使阅读吟诵和谐流畅;平仄相间使诗句抑扬顿挫;联 间平仄相沾则能起到整诗语气贯通的作用,类似于汉语修辞手法中的顶 针。

各种特征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尽相等。 声调是汉语特有的,它是一个汉字必备的语音特征,不像 英语仅有音节特征。

声调的本质是一个字发音时音高的变化特征,持续 高音为阴平,由低到高为阳平,先降后升为上声,由高到低为去声,简 单说为音调的变化就是声调。但是声调口口相传,因而变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别,更难统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传形式而比较稳定。

一个编 辑论及拙诗“坐看寒山一片湿”中的湿字,认为属入声,归仄声类,确 实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地方语言中保留有入声,象古音一样,但是现在推 广的普通话已经删除入声,将其原入声字分别划归阴阳上去四声。那么 究竟在现代的古诗创作中,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呢,还是以古音为标准呢 ,或者以地方语音为标准?如果要有标准的话,当然该以普通话作为标 准。

有唐七绝第一(文无第一,这里仅仅是借用某些评论家的话来说明 这首诗的地位)的《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古为入声 ,属仄声,入格;今普通话为阳平,属平声,出格;且“杨”字为平声 ,也出格。这也从侧面说明关于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严格的,因为有时 我们连平仄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完全确定。

古诗词是能够入乐而唱的,诗有吟诵之说,吟不是唱,是 拖长了字音,改变了音调的,吟到得意之处还要将音抖几抖。词也有倚 声填词之说,实际词牌就是一首已经谱好了的曲。

古诗词一旦入乐,其 声调之性质便不复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义,仅在以纯语言形式存在 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其美学特征却不一定是必须具备的, 即古诗词创作中声调的作用主要应该是限定一个字,仅凭阅读就能判断 出来,而不是非得在这个位置上固定平或仄,这方面的要求显然不应该 像建筑为了对称美而严格要求一样。一个著名声乐家在教授怎样唱出“ 琴手”和“禽兽”的区别时,要求前者以软起,后者以硬起来区分,软 起是发音时由弱到强,类似于阳平音或上声,硬起是指发音时突然将声 喷发均匀发出,类似于去声的发音,这是用音强去比拟于音高,也说明 汉字入乐已经失去了声调的意义。

强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艺 术的发展。以音乐为例,远在7000年前的贾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个 音,据专家考证,在创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个半 音,八度音是指一个音和它的二倍频率音之间的跨度,如现定的钢琴中 央C频率为261.6Hz与523.2Hz的音构成一个八度音)之前,古乐音中一个 八度音也有分级谈及七个音的,在这之后更应该明白其理,但古乐音将 一个八度音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与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 使创作简化并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创作的自由,遏制了创造力,大大降 低了音乐的丰富性。

不知为什么古代音乐家偏偏缩减为五音并依此作乐 。中国古代器乐创作之成就,远不能和欧洲器乐相比,究其实,程式化 的弊端难辞其咎,希望这句话不致招致狭隘民族主义者的口诛笔伐。

用协和音程可以创作出伟大的音乐作品,用不协和音程同 样可以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平仄相间是美的,但也可以用连续的仄声表 达急促的语气,或让语意一气呵成;用连续的平声表达轻灵活泼或平和 的意境。

作诗写词,第一是意境,第二是遣词用字的生动、准确、形象 ,韵脚和畅,第三才是平仄,而且不能因式伤意。太过于片面追求形式 对艺术是伤害,在艺术大众化的今天更会阻碍艺术的发展。

艺术不是科 学,仅被少数几个科学家理解就行了,而平仄于大多数人来说,几乎完 全淹没在诗意词境中,因此创作者应该明白什么才是更重要的。被誉为 唐七律巅峰之作的崔灏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 载空悠悠。”

从对仗尤其是平仄上看简直出格,前句一连的仄声,但因 整诗意气相贯,描写生动,情景相融而成千古名句。格律诗如此,古词 的平仄意义则更为次之。

如果格律诗或词要在现代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的话 ,适当摒弃平仄的约束,在不伤文意的前提下尽量顾及平仄,是一个明 智之举。

2.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3.诗词中的平仄是什么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自古平仄失调,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是永恒的话题。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编辑本段普通话中的平仄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普通话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编辑本段粤语九声概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编辑本段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

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

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

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

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

4.谁来解释下宋词中的中平仄

就以你说的《菩萨蛮》这一词牌来给你简单讲讲格律的知识。

菩萨蛮 李白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中平平仄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玉梯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平(韵)。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平仄是声调的概念。对于初学者,简单来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和四声属于“仄声”;而词谱中出现的“中”字,则代表该处用字可以不计较读音,用任何声调的字都没有问题。你按照我前面所说的对应一下这首李白的《菩萨蛮》,会发现基本如此。

但是,你同样也会发现一点问题,就是按照咱们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织”字和“急”字都是二声,应该算做平声,但为什么在词中却算做仄声呢?这就是我刚才强调“对于初学者”几个字的原因所在了。固然“一声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四声属于仄声”这一评判标准简单好用,但却不免出现失误,这是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体系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体系不完全相同而导致的,其中带来困难最大的就是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及大部分北方方言中消失了。入声在古代属于仄声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却已经不再做为一类独立的声调,而是分散到了一二三四这四个音调中,其中派入一声和二声的部分,通过刚才的标准就不能识别出来了。这首词里的“织”和“急”字就是古入声字,所以它们不是平声,而是仄声。除此之外,韵脚处的“碧”和“立”字也是入声,只不过因为“碧”和“立”现在的读音还属于仄声,所以不影响我们判断罢了。

对于入声字来说,操北方方言口音的人恐怕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分辨方法(不存在有普遍的规律,部分字有一些规律,但也并不简单,前面别的朋友贴的东西里提到了一些),而对于东南地区的人和山西人来讲,可能要简单一些,这一类字的发音在这些方言中会显得比其他字更为短促有力一些。当然,正确区分平仄最好的方式还是使用古代的韵书,韵书不仅规范了平仄,也规范了用韵。一般而言,写诗使用《平水韵》,填词使用将《平水韵》归并简化而成的《词林正韵》(/view/880497.htm?fr=ala0_1_1)。

有不少知识一句两句说不清楚,而你也确实想要详细一些的回答,但是我不愿意贴别人的东西。有些文章一大长串下来,可能讲得还没有我清楚。总之要系统地学习诗词格律,只看一篇东西就完全了解那是不可能的,就我上面写给你的东西而言,也只着重说了平仄,用韵基本等于没说。关键还是在于你自己多读书,只靠自己的努力,很多东西就可以解决了。我可以推荐你先看一看王力的一本小册子,叫《诗词格律》(/poetry/gelu/gelu00.htm),也许会带领你入门。

5.宋词 “平仄中” 的“中”是什么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只有“平仄”,没有“中”,你能不能把你看到的这句话完整地写出来。

整理一些关于"平仄"的小知识: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

「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

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一、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两字即可:(1)---1 1 (1)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3)-- 1 1 --1 (4)--1 1- (4)1 1 --1 1- 要点:1.平与仄皆不得过三 2.两平两仄连用交互 3.两句平仄首尾相交,平仄相对 二、粘对循环 ◎对:绝句的二、四句,律诗的二、四、六、八句,处在相对位置的字和它上句的平仄 必定是相对的。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1 1--1 ——出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 1--1 1- ——对句 ◎粘:绝句的第三、五、七句前面两个字的平仄要与它的上一句相同,而整句的平仄格式 必须不同。 整首诗的格式应如: 五言: ---1 1 七言: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1 1 1 1 ---1 1 1 1 1 -- --1 1 1 -- 1 1 --1 --1 1 --1 --1 1 - 1 1 --1 1 - 以上首句最后一字为仄声,不押韵,称首句不入韵。

若为平声,则为首句入韵,出句和对句有固定搭配: 五言:--1 1 - 及 1 1 1 -- 1 1 1 -- --1 1 - 七言: 1 1 --1 1 - 及 1 1 --1 1 - --1 1 1 -- --1 1 1 -- 此两种句式在首句入韵律诗中必然为首联和颔联。 律诗的平仄在粘对中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章法,故称粘对循环。

◎另:诗中亦有可平可仄(以+表示)之处,要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指一般说来,一句的第一、三、五个字的平仄可变。而二、四、六个字的平仄不可变。

且仄声改作平声居多,平声改作仄声极少。 具体上: 1.一、三不论较多,五不论较少。

2.一、三、五不论非无限制,而是多将仄声处改为平声。 3.句式 1 1--1 1- 最好不作改动,改为 1 1 + -1 1 -则除押韵字外, 皆为仄声,犯孤平之病。

举例: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1 1 + --1 1 初闻涕泪满衣裳。 --+ 1 1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 1 --1 漫卷诗书喜欲狂。

1 1 --1 1 - 白日放歌须纵酒, 1 1 + --1 1 青春作伴好还乡。 --1 1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 1 --1 便下襄阳向洛阳。

1 1 --1 1 -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中”确实在古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介绍,但平仄韵有一个原则就是:平与仄皆不得过三,《如梦令》这首词也可以这样标示:(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那个“中”也是就仄音,只是因为原则的问题,所以才用中来标示。

6.宋词的平仄规则

转个关于宋词格律的帖子: 李清照《词论》对词的音律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有些词调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仄声之中,有要求专押上、去或入声的。

各个词调的句式的长短与句中词语的平仄也是有规定的。 传统诗歌中,以律诗的格律最严,字数、平仄、对偶都按修辞、审美、音韵学原则规定。

故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说过:“文之精者为诗,诗之精者为律。”倚声填词,每个字都须按照曲拍的谱填写,在审音协律方面有比律诗要求更加严密之处,这使词的语言音调显得特别精美。

然而词体之所以为广大作者所乐于运用、成功地运用,除精审的格律外,更因其在运用时还有相当大的自由。词律也有比诗律远为解放者。

首先,词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调和体,作者可以在极为广泛的范围内选择符合创作需要的词调。据清康熙时编的《词谱》所载,有 826调、2306体,还有好多尚未收入。

各种词调的长短、句式、声情变化繁多,适应于表达和描绘各种各样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交迸、刚柔兼济,均有相应的词调可作为宣泄的窗口。 再者,词调与体的变化和创造原是没有限制的。

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创调与变体。康熙《词谱序》云:“词寄于调,字之多寡有定数,句之长短有定式,韵之平仄有定声,杪忽无差,始能谐合。

”然试看《词谱》所载同一词调诸体的句式、平仄、押韵、字数常颇有出入,可见古人填写时有着相当程度的自由。词韵常比诗韵宽,有时平仄以至四声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

如《满江红》词调,一般押仄声中入声韵,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抒发激烈的壮怀,读来使人慷慨悲愤,押的便是入声韵。 然而姜夔的《满江红》(仙姥来时),遐想湖上女神,却换押平韵,声情遂变作缓和舒徐,富有潇洒优游的情趣。

姜夔《长亭怨慢》自序云:“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故前后阕多不同。”该词中有句如:“阅人多矣,谁得以长亭树?树若有情,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

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分付?”写景抒情,卷舒自如,浑如散文。但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故虽随意为长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适应歌者口吻。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与规律高度统一的产物。 词的格律宽严有一个发展过程。

唐到北宋前期还比较宽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则越来越严密。 各时期不同作家对审音协律也有不同要求。

如有人认为苏轼的词不协音律,有则为之辩护。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

晁以道谓:“绍圣初,与 《跋东坡七夕词后》 又云:‘歌之曲终,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阳关曲》’。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跋东坡七夕词后》又云:“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从其他记载也可看到苏轼的代表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也都被“善讴者”歌唱或赞赏过,说明还是合乐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声律的束缚。

大凡过于不守音律也许失却词的韵味,遵律过严也会成为枷锁,重要的是运用音律为情意服务。 如《声声慢》调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韵,而李清照却选押仄韵,又用了话多齿音、舌音字,创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艺术效果。

可见她要求作词的严辩音律,却正是自由地运用之以突破陈规进行创造,而不是作茧自缚。宋代许多绝妙好词,虽然长短错落,自由卷舒,有的类同口语、散文,而吟诵起来的韵味盎然,富有节奏感。

个中奥妙是很值得我们体味的。有些例子,则未必可取。

如张炎 《词源》 记其父张枢“作《惜花春早起》云:‘琐窗深’。‘深’字音不协,改为‘幽’字;又不协,再改为‘明’字,歌之始协。

此三字皆平声,胡为如是?盖五音有唇、齿、喉、舌、鼻,所以有轻清重浊之分,故平声字可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与“明”情景大不相同,竟如此改来改去,即使改得完全适应歌喉,遵律虽严,却并是值得效法的文学创作态度。

宋词的格律,大抵和近体?的??t?似,但其?定?s更?馈C渴自~牌均有 其定式,?用平?r必?用平,?用仄?r必?用仄,甚至?脚的平仄亦有?定。 除了平仄之外,某些字也有平上去入之分。

以下作者?⒅?^分?樵~谱和?部?? 部份做解?: 1。词谱 每首词牌均有固定的格律形式,何??槠健⒑翁??樨啤⒑翁?要?φ獭⒑翁? 要重复、何?要?Q?等等,都有其?定。

⑦@些?定??下?淼脑~牌格律,便称 ?樵~谱。 由於词牌繁多,目前可查到的,至少有三、四百种以上,而且每??词 牌甚至有多种词谱?化,因此作者在此亦?o法一一列出。

欲??宋词的读者,必 ?自?湟槐驹~谱,如"白香词谱"或?继宗著之"??用词谱"等等,方能进行宋词 之??作。以下我举一例子说明如下: 词牌:相??g(又名??真妃、上西?恰⑽?亲印⑶镆乖隆?跻固洹⒃律瞎现蓿? 格律:010216 216 020112216 。

007V 007 216 020112216 举例: 南唐后主 ?o言。

7.宋词平仄是怎么回事

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1、古汉语中的平仄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shǎng)、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 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2、传统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3、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对联:(联尾)上仄下平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