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词的研究用什么贡献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加以综合审视,同时,依据文学自身发展与演进的内在规律性,界说婉约词的基本审美特征,并对婉约词的演变进程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予以“远距离”与“近距离”的审美观照。 既宏观上把握婉约词在各时期所形成的历史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在个案上以唐宋词大家名家及其婉约词为研究对象,探析不同时期的婉约词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及声韵情调等方面所产生的审美意蕴,以期深入揭示词体文学样式独特的美感特质。这乃是词学本体研究的核心问题。 全文共分五章与结语部分: 第一章论述婉约词萌生的历史文化渊源,从词体的音乐性、地域文化以及文人创作心态三个层面溯源讨流,并加以概括总结:倚声填词是婉约词萌生的直接因素;西蜀南唐文化的形成对婉约词的“阴柔”特性产生了间接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历史变迁又是文人创作心态转变的重要因素。上述三个层面构成了唐宋婉约词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第二章探讨婉约词所确立的范型。一方面是《花间》“冠冕”:温庭筠与韦庄以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审美情趣为婉约词体式的创立奠定了基石,并以《花间》词为审美对象,从题材内容的香艳性与深婉的抒情性方面,总结婉约词的艺术风貌;另一方面,与《花间》词有所不同的是,以南唐冯延巳、后主李煜词为典型形象,揭示婉约词蕴含着凄恻哀伤的抒情基调。 尤其是李煜词的艺术创作使婉约词的抒情内涵从男欢女爱、相思离别这类相对狭小的个人情感圈子里,开始步入社会人生以及生命本体的多维情感空间,含思深沉,意味隽永。 第三章讨论婉约词在北宋历史文化环境下的继承和衍变,并分析婉约词创作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意蕴。 北宋以汴京为中心城市经济的繁盛,士大夫文人歌舞享乐的社会风尚及其独重歌妓之传唱这三个方面,对婉约词得以继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点考察以晏殊、欧阳修与晏几道工于小令的艺术创作上,他们并非是简单地沿袭南唐五代词风,而且形成了婉约词独具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婉约词衍变的审美趋向。 即以男女恋情为核心内容的婉约词中,那些被理想化的佳人形象,不再是单一地表现男女恋情的忠贞持守,同时融入“多情士子”的情感生活与身世经历,蕴含着士大夫文人学士的性情与襟怀。这两种情思相互交融,含蓄而清雅,深挚而凄苦。 同时,着重于柳永大量创制慢词长调,抒写下层市井青楼女子的情感生活和爱情体验,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富有鲜活生命力,更能抚慰文人漂泊天涯、凄凉独处的心灵创伤和情感寄托,词在宋代虽视为“小道”、“末技”,文人们却愈来愈离不开它。 第四章探讨婉约词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北宋之交进一步地深化与拓展,以苏轼、李清照和周邦彦三位杰出词人为重点研究对象,展示他们的词体观念与创作实践中“豪放”与“婉约”两类对应物的交互激荡与融合,对婉约词的题材内容、审美意蕴及其艺术形式等方面的深拓,颇有建树。 苏轼的婉约词很有造诣,首先离不开苏轼文化人格魅力。苏轼文化人格的成因,与其卷入北宋文人的新旧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经历人生的几重磨难之后得以升华,对“以诗为词”的创作观念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不仅对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在题材内容与审美意蕴方面,深拓了传统意义上的婉约词,使婉约词的抒情内涵由最初单一的男女情爱出发,渐次渗透与融入文人学士的品性、修养与襟怀等情感层面,进而体悟世事人生,增强了社会生活的时代感,最终成为情感体验的多维审美空间,这也正是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由男性词人群体占据统治地位的宋代词坛上,李清照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而敏锐的情感艺术,由“男子而作闺音”到“闺音”发自女性自身,寻求自己的“话语权”,并深切感受和抒写了宋代政局动乱中人事沧桑之感与身世沉沦之叹。 李清照以女性文人的独特身份在词作中塑造女性的自我形象,展示身处特定社会历史境遇中的女性真实而深沉的内心情感,区别于男性文人性别视角的独特的情感审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李清照对婉约词的独特贡献。周邦彦对婉约词的“集大成”,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所体现的艺术成就:精通音乐,熟解声律;讲究曲折回环的结构,缜密典丽的词章;沉郁感伤的抒情基调。 需要指出的是,周邦彦婉约词不仅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内容,寄寓着词人的身世经历。 第五章探讨婉约词在南渡之后的词体观念和创作实践方面所呈现出的演化情况。 首先,分析南宋词坛创作主体所身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婉约词的演化,同时,南宋词学观的建构,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与延深:对曲子词发展演变的历史总结,指出乐歌关乎国运兴亡的必然;推尊词体,使词与诗的地位等同;倡言雅正,讲究协律、词章,并对婉约词的演化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接着,重点考察探析婉约词在创作实践上的演变情况。 北宋词坛基本上是婉约词的情感艺术世界,而在南渡之后至宋季这一阶段,婉约词以姜夔、吴文英与张炎为代表,与“豪放惟幼安称首”的豪放词双。 2.【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3.“初唐四杰”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 烟、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他们在内 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有较大突破, 并将五言律诗发展成熟,勇于改革齐梁 浮艳的诗风。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 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 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 言)。后人所谓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 诗,自他们开始定型。 其次,“四杰” 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他们 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广大的市井, 从狭窄的台阁移向广阔的江山和边塞, 开拓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内 容,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展现了带有 新气息诗风,推动初唐诗歌向着健康的 道路发展。 尽管他们的诗未能摆脱南朝 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 预示着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 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 幕人。 4.唐诗宋词唐初“四杰”在诗史上的贡献有哪些王勃: 滕王古阁,一序传千秋。在《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里,我们能读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文句。并且这篇文章,给中国语言宝库留下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萍水相逢”、“渔舟唱晚”等二十多个成语。阁以文传,文以阁名,王勃的名字永久地与滕王阁联系在一起。就是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此后的李白于黄鹤楼赋诗、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后来的韩愈为此阁再次重建著文时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韩愈都对能与王勃同作赋文都感到自豪。 杨炯: 曾经呈献过一篇很有影响的《公卿以下冕服议》,也有过诸如《从军行》、《战城南》、《紫骝马》等慷慨激昂、风骨遒劲的诗歌著作,声名响于当世。 卢照邻: 当时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一流的繁华大都市。战争阴云散去,生产与创业,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在文人笔下,开始自觉地展示和流露出大唐复兴的富庶景象。《长安古意》开唐代长篇诗章先河的,将帝京之都的生活情状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尤其是从长安城里散发出来的、自上而下的、开放包容的人文空间,为适应民众精神世界的拓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爱情崇高,百物皆虚,这一声自由的呐喊,诚如闻一多先生所言,他“放开了粗豪而圆润的嗓子”,“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卢照邻文才高古,自号幽忧子,所作之文,笔力雄厚,“时人莫能评其得失”。邓王对他爱重有加,常常对人说,这是其府中的司马相如。 骆宾王: 骆宾王的正直和节气是值得请配的。从《咏鹅》到《在狱咏蝉》,再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从天才神童到阶下囚,再到义军文艺首领,他的一生,恰如一只洁白无瑕的天鹅,始终怀着理想与激情,为自由的生活,为人间的正义,曲项对天,放声歌唱. 5.简述唐宋词发展历程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的发展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袭“花间”余绪,为由唐入宋的过渡;第二个阶段,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所进行的新的开拓以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促进宋词出现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第三个阶段,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的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 6.周邦彦对宋词的贡献有: 【王国维认为:“(周)先生于诗文无所不工,然尚未尽脱古人蹊径。 平生著述,自以乐府为第一。词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论。 惟张叔夏(张炎)病其意趣不高远。然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 故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轩可比昌黎,而词中老杜,则非先生不可。 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为犹当也。"意谓周邦彦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词的"集大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从词的搜求、审定、考证方面来说,他有集成和创制的功劳;就其写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悟言情,描绘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千人诗句,炼字妥帖工整;从创作风格来说,清真词能集北宋词自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独具特色。他发展了柳永以赋为词的铺叙手法,兼取秦词的柔婉、贺词的艳丽,综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丽的典雅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