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之情的诗句

1.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好水好山看未足,马蹄催趁明月归。——岳飞《登池州翠微亭诗》

明月随良椽,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铨期《古意》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月》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左思《杂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白居易《长安正月十五》

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别诗》

2.关于诗人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有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 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黄庭坚《登快阁》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 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刘禹锡《望洞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孟浩然《宿建德江》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白居易《暮江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二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以上供参考。

3.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唐.李白《静夜思 》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4、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译文: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译文: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生查子·元夕》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

头两句写元宵之夜的繁华热闹,为下文情人的出场渲染出一种柔情的氛围。后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与灯依旧”与“不见去年人”相对照,引出“泪湿春衫袖”这一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表达出词人对昔日恋人的一往情深。

4.借明月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 翻译

1、《月夜》 唐代: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鄜州月亮,一定同样清圆,遥想闺中妻子,只能独自观赏。

可怜幼小的儿女,怎懂思念的心酸?蒙蒙雾气,或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何时才能团圆相见,倚靠薄帷共赏明月。

那时一定月色依旧,就让月光默默照干我们的泪痕。 2、《阳关曲·中秋月》 宋代: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

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4、《寄人》 唐代: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

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 5、《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5.借明月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6.借明月抒发作者思乡怀人之情的诗句带赏析

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赏析: 西北望四方眺望故乡和四野观望明月,能想象出一个人观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乡带给自己温暖,能看到心中一轮明月留给自己关怀,却出现相反结果,徒添了诗人不尽的凄苦感。 原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释义: 去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佳节。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浦沙头水馆前度过。向着西北怎么才能看到故乡在哪里,向着东南方向看见月亮又圆了好几次。

昨天的秋风吹过无人理会这凄凉的秋意,今晚清朗的月光还似以往。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赏析: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下句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原诗: 《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释义: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赏析: 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召回京的心情相谐合,‘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表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

对此,诗人感到欣喜。他希望凭借这股温暖的春风驱散政治上的寒流,开创变法的新局面。

‘绿’字还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希望早日辞官归家的心愿,这种心愿,至结句始明白揭出。 原诗: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和煦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4、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

原诗: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释义: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赏析: 诗人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

他想: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 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形成了默契。

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原诗: 《望月有感》唐代: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释义: 战乱灾荒祖先产业荡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乡各西东。

战乱过后田园荒芜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离散。顾影自怜好象离群的旅雁,行踪不定酷似无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