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江月的格式特色有哪些词牌《西江月》原是唐代教坊乐曲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中的诗 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唐玄宗天宝 初年,李白游苏台(姑苏台)时作了这首诗,通过描写苏台的今昔变化,表达 昔盛今衰的感慨。 《西江月》又名《醉髙歌》、《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 候》、《壶天晓》、《双锦瑟》、《玉炉三涧雪》、《江月令》、《西江月 慢》。 《西江月》词牌为双调,上下片各四句,押两平韵、一仄韵,二十五字,共五十字,上下片起首两句多用对仗。 第一个以《西江月〉》填长短句的 是欧阳炯,他的《西江月》词云:“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 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扁舟倒影寒潭,烟光远罩清波。 笛声何处响 渔歌,两岸苹香暗起。” 此后,宋代有很多词人以此词牌填词,如苏轼《西 江月》词云:“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 鬂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 望。” 又如辛弃疾《西江月》词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 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西江月的词牌格式是什么《西江月》词牌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平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又名《白苹香》、《步虚词》、《壶天晓》等,原为唐坊曲名,唐李白有诗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以《西江月》为词牌名,始于后蜀词人欧阳炯。 《西江月》分上下两片,共八句五十字,上下片的第二、三句均押平声韵,第四句均押仄声韵。词例:《西江月》(宋.苏轼)照野弥弥浅浪,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此词上片写景,一写自上俯视,二写自下仰观,俯仰之间,天宇四野之广袤寥廓已展笔端。接着写马骄人醉,喻意双关。 下片顺意而下,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前二句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景色的怜爱之情,末二句则与此呼应,一气贯注。 3.西江月诗句格式《西江月》词牌格式 ⊙●⊙○⊙● (仄)仄(平)平(仄)仄 ⊙○⊙●○○(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仄)仄 ⊙○⊙●○○(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 ⊙○⊙●●○○(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 《西江月》,又名《白苹香》、《步虚词》、《壶天晓》等,原为唐坊曲名,唐李白有诗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以《西江月》为词牌名,始于后蜀词人欧阳炯。《西江月》分上下两片,共八句五十字,上下片的第二、三句均押平声韵,第四句均押仄声韵。 词例: 《西江月》(宋.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 横空暧暧微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 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 莫教踏破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 杜宇一声春晓。 此词上片写景,一写自上俯视,二写自下仰观,俯仰之间,天宇四野之广袤寥廓已展笔端。接着写马骄人醉,喻意双关。下片顺意而下,写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前二句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景色的怜爱之情,末二句则与此呼应,一气贯注。 4.西江月的平仄调格式西江月【西江月、步虚词、江月令】 又名《步虚词》、《江月令》。唐教坊曲,《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例词】 西江月 (平仄韵)柳 永 西江月 (平仄韵)张孝祥 西江月 (平仄韵)辛弃疾 西江月 (平仄韵)辛弃疾【定格】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韵)。 -------------------------------------------------------------------------------- 5.李清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的格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 明月别枝惊鹊(叶),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叶)。 平仄仄平平仄(叶),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通仄平平仄仄(叶)。 七八个星天外(叶),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叶)。 仄仄仄平平仄(叶),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叶)。 不是专家,个人浅见。 6.西江月的词牌格律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代表。 此调始于南唐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自宋苏轼、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沈义父《 乐府指迷》云 : “《 西江月 》第二句平声韵, 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 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 其说正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前段第四句,晏几道词“晓镜心情更懒”,“更”字仄声。后段第三句,司马光词“笙歌散后酒微醒”,“笙”字平声。末句,欧阳炯词“犹占凤楼春色”,“凤”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之,余参下词。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以苏轼《西江月·重九》为代表。此词两起句俱叶仄韵,欧阳炯“水上鸳鸯”词、辛弃疾“贪数明朝”词即此体也,其可平可仄与柳词同。故不复注。 变体二,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前后段各韵异。周紫芝“池面风翻”词正与之合。 变体三,双调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以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为代表。 此见《尊前集》,换头句较“水上鸳鸯”词多一字,但此词押韵,又与诸家不同。按古韵从无“五歌”通“四寘”之例,此盖以“苇”“起”押“水”“里”,“多”“歌”押“河”“波”也。唐人有间押之法,采以备体。 变体四,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为代表。此词两结句不叶仄韵,又各添三字作九字句,见周密《绝妙好词》选本。宋元人无填此者,采之以备一体。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溪桥 一作:溪头)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西江月·遣兴 宋代: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信了它们一点用也没有。昨晚我在松树旁醉倒,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要把我扶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江月 7.宋词有什么格式吗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一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②(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③,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④,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 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⑶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何罢了。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的分别。 单调的词往往就是一首小令。 它很象一首诗,只不过是长短句罢了。例如: 渔歌子⑤[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梦令[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调的词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调或长调。 双调就是把一首词分为前后两阕⑥。两阕的字数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 这样,字数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谱配着两首歌词。不相等的,一般是开头的两三句字数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换头"⑦。 双调词中最常见的形式。例如:踏莎行 郴州旅舍[宋]秦观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鹧鸪天(元溪不见梅)[宋]辛弃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门都向水边开。 乱云剩带炊烟去, 野水闲将日影来。 穿窈窕, 过崔嵬, 东林试问几时栽? 动摇意态虽多竹, 点缀风流却欠梅。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赴新州)[宋]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 怅秋风连营画角, 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 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 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 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 听金缕。 ("雁不到书成谁与?"依词律应作一句读。) 象《踏莎行》、《渔家傲》,前后两阕字数完全相等。其他各词,前后各词,前后阕字数基本上相同。 三叠就是三阕,四叠就是四叠。三叠、四叠的词很少见,这里就不举例了。 ①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的结论。 ②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 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③大中,是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59年)。 ④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⑤原名《渔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