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2.据说宋词蝶恋花是仄韵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 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 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 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 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 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 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 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 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 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 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 问题在于你要先弄 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 如果你 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 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 言里都归了阳平。 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 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 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 声也是仄声。 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 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 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 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 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 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 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3.宋词的韵是怎么回事很高兴为楼主作答、我这么和你说吧 词和诗有很多的差别 词的话有词的规格,我给你发一首词的格律 格律对照词:苏轼《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中平中仄(韵), 空床响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花上春禽冰上雹。 中仄平平(韵), 醉梦尊前,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惊起湖风入坐寒。 中平中仄(韵), 转关濩索,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春水流弦霜入拨。 中仄平平(韵), 月堕更阑,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更请宫高奏独弹。 词的韵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哪些必须要有韵 当然,通篇多韵也是可以的 你说那个平仄的问题么,因为有新韵旧韵之说 我个人也不多做解释,百度了一个东西,你自己看下 旧韵也不等于是古音,历代韵书只是个示范,是书面的标准用法,也可以说是个大杂烩,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方言是和当时韵书是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当时没有普及的“普通话”,隋陆法言编《切韵》也是吾辈数人,定则定矣! 但使用起来有个习惯问题,普通话虽然是中华正音,但不是每个人都说的标准,也不是信手拈来就能合律,旧韵有许多处要比新韵宽,习惯了也不觉麻烦。比较起来,如果旧韵不拘韵部(但不突破平仄)的话,那么,新韵与旧韵的区别也就只在入声字上,即旧韵中的入声十七部中普通话读成平声的那些字,如“国”字,习惯了旧韵的人,无论如何是不会拿它当平声用的。更主要是大部分地区还存在入声字,本人是北方人,口语中也有大量的入声字,并非象一些人说的只在南方方言区才有入声字。最早编中华新韵时入声字也是单列的。 现在新韵虽然用的人多,但好像还不能对抗旧韵,在“对联协会”(记不准名称了)征联时,有一项规定,用新韵必须注明!看来新旧共存是长期的,谁也代替不了谁。现在也没有科举考试了,由着自己的习惯最好!说到底诗词大部分不过是一种游戏、爱好,如果你是研究传统文化的业内人士,它也是一种技能、标签,象征! 4.宋词平仄到底是什么意思宋词平仄(拼音:píngzè,英文:level and oblique tones),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五种声调,称为平(阴平、阳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5.宋词词牌中的平音,仄音,韵脚是什么宋词的平仄可以用现代普通话辨认大部分,还有小部分需用特殊的方法辨认。方法如下: 一、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的,是仄声。 二、用现在普通话念宋词中的字,如果是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的,其中鼻韵母的字(an、ian、uan、üan、ang、iang、uang、in、en、un、ün、eng、ong、iong)一定是平声。第一、第二声中非鼻韵母的字多数是平声,但有部分是仄声(即古入声字),如“鸭、接、耷、八、逼、拔、达、笛、白、食、直、吉、合”等。 三、从上述第二点看,比较麻烦的是要在现在的第一、第二声非鼻韵母的字中辨别古入声字,有一个方法可以分别出一部分古入声来:记住一些做声符的古入声字,如“甲、白、直、吉、合”等,凡是以这些字作声旁的字,也是入声字,如“鸭、押、伯、泊、帛、柏、植、值、殖、洁、桔、佶、盒、颌、恰、洽”等等,属于仄声。 四、此外,也可以根据现在保留入声的方言来辨认,如粤语、客家话、吴语等,用这些方言来念,较短促而且尾巴不能拉长的便是,但要经过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查韵书,如《词林正韵》等。 通过运用上述的方法,能辨别绝大多数字的平仄声,少数拿不准的,通过查韵书来解决。 五、宋词的押韵,原本是参照《切韵》、《广韵》而放宽一些的,南宋有了《平水韵》便依《平水韵》且宽些。到清代,有人曾整理出词韵书来,较有影响的是清代一位名叫戈载的人编的《词林正韵》。有一点要注意:宋词的押韵绝对不依“十三辙”,因为“十三辙”已经把属于仄声的古入声字散混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字中了,那是元曲以后戏曲押韵用的。 补问补答: 1.宋词关于语音方面的要素就这些,无非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区分字的平仄,这是声调方面的问题,宋词时代的声调也是四类,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声调归并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平声”本身为一大类,上、去、入又合并为一大类,统称“仄声”。现在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不等同于宋词时代的“平、上、去、入”,上面说的是用现代声调辨别宋词(现代填的词也一样)平仄的方法;第二个方面是押韵,宋词时代的语音与现代语音不同了,所以不能以现代的韵去衡量宋词的押韵,要按照《词韵》中的韵部来押韵。 2.写词一般称为“填词”,因为要按词谱(每种词牌规定的格式)去写的。 3.填词时要严格按照各种词牌的词谱规定的句数和各句的字数填,不能多一句或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句或少一字。所以,若要填词,请备一本《词谱》。 4.词谱中各句的每一个字都规定了平仄,有些位置上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但有些位置上的字则规定必须用平声或必须用仄声,要按规定来选相应平仄的字。 5.每一种词牌都规定了韵脚的位置,韵脚并不一定在双句之末,有些在单句之末。韵脚也并不一定都是平声,有些位置规定要用仄声,还有的词牌规定韵脚要用仄声中的入声(如《忆秦娥》《念奴娇》等)。这些全都得按词谱所规定的格式来填词。 6.填词还要注意各个句子的句式,有“一字逗、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要注意各种词牌每一句所规定的节拍,如《沁园春》中的“数风流人物”和《念奴娇》中的“卷起千堆雪”都是五字句,但前者的节拍是“数 / 风流 / 人物”(1-2-2),而后者的节拍是“卷起 / 千堆 / 雪 ”(2-2-1)。 7.此外,还要注意对仗的位置。 8.如果要更详细了解词的规则,可以买一本王力编的《诗词格律十讲》或相应的《词律》一类的书阅读。 9.顺便提一下,“宋词”是专指宋代人填的词,非宋代人填的词不叫“宋词”,只称“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