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春是什么意思,描写孟春的诗句释义: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唐代:杜甫 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释义: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释义: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释义: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5.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 元代:白朴 释义: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院长外黄莺啼鸣,春燕飞舞; 小桥之下流水飘满落红。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唐代:杜牧 释义:辽阔的干里江南春景美如画,莺歌燕舞绿叶映衬鲜艳红花。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释义: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8.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春景》 宋代:宋祁 释义: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思》唐代:李白 释义: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长安春望》唐代:卢纶 释义: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在古代指的是,梦秋,仲秋,季秋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 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 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秋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秋,第二个月就是仲秋,第三个月就称季秋。 出处 :春秋中期佚名的《诗·王风·采葛》,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原文: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翻译:那个采葛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月啊!那个采萧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秋啊!那个采艾的姑娘,一天没有见到她,好像隔了三年啊!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思念情人的小诗。采葛为织布,采萧为祭祀,采艾为治病。 都是女子在辛勤劳动。男子思念起自己的情人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说一天会像三个月,三个季节,甚至三年那样长,这当然是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的区别所在。用这种有悖常理的写法,无非是为了极言其思念之切之深。 热恋中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耳鬓相磨,分离对他们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时光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此诗三章正是抓住这一人人都能理解的最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反复吟诵,重叠中只换了几个字,就把怀念情人愈来愈强烈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第二章用“秋”来代表季节,是因为秋天草木摇落,秋风萧瑟,易生离别情绪,引发感慨之情,与全诗意境相吻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葛。 3.孟秋 孟夏 孟春 孟冬的含义孟秋指秋季的第一个月,就是农历七月;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就是农历四月;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就是农历正月;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就是农历十月。 来源: 据《吕氏春秋通诠》所载,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春季三月,第一月为孟春,第二月为仲春,第三月为季春 孟春即是春季的首月。农历一年分十二个月,依次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农历年分十二月份,即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即孟、仲、季。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管一年十二个月份的叫法: 1、一月 正月、陬月、孟月、端月、孟春、征月、华月、早春、新正 ; 2、二月 女月、杏月、仲春、令月、如月、丽月、酣春 ; 3、三月 寐月、桃月、李月、蚕月、桐月、季月、晓春、茑月、樱笋时、桃浪 ; 4、四月 余月、槐月、孟夏、阴月、梅月、初夏、正阳、朱明、清和月 ; 5、五月 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 6、六月 荷月、伏月、季夏、旦月、焦月、暑月、精阴 ; 7、七月 相月、巧月、霜月、孟秋、兰月、凉月、瓜月、初秋、早秋 ; 8、八月 壮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秩、仲商; 9、九月 玄月、菊月、季秋、穷秋、杪秋、青女月; 10、十月 阳月、孟冬、良月、初冬、开冬、正阳月、小阳春; 11、十一月 葭月、仲冬、畅月; 12、十二月 涂月、腊月、季冬、蜡月、暮冬、残冬、末冬、星回节、嘉平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春 4.有关中秋咏月诗句汉魏诗 1、古诗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古诗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3、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诗 1.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刘方平: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李商隐: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唐诗 6.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8.李商隐: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9.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宋词 1.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2.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3.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4.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巷陌纵横。 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 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宋词 5.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6.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7.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宋词 8.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10.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现代诗歌 1.月亮升起的地方 作者:小岛 月亮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 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 却抛给月亮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萨尔图:大庆市一地名,蒙语意为"月亮升起的地。 5.孟、仲、季又称为什么孟、仲、季的不同称谓,随季节、月份不同,称谓也随之不同。有:正月、初春、早春、上春、端春、中春、甜春、正春、如月、杏月、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等等。 随月份不同,孟、仲、季的不同称谓列举如下: 1、一月称为孟春,又称为: 正月、初春、早春、上春、端春、端月、征月、初月、泰月、杨月、寅月、孟阳、春阳、初阳、首阳、新正、月正、开岁、献岁、芳岁、华岁、岁岁。 2、二月称为仲春,又称为: 中春、甜春、正春、仲阳、如月、杏月、丽月、令月、卯月、花朝、竹秋。 3、三月称为季春,又称为: 暮春、晚春、末春、嘉月、蚕月、花月、桃月、桃浪。 4、四月称为孟夏,又称为: 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仲月、梅月、阴月、乏月、麦月、余月、巳月、槐月、清和月、中吕、麦候、麦秋。 5、五月称为仲夏,又称为: 中夏、榴月、蒲月、午月、皋月、天中、端阳。 6、六月称为季夏,又称为: 晚夏、暮夏、暑月、季月、荷月、伏月。 7、七月称为孟秋,又称为: 首秋、早秋、新秋、初秋、上秋、兰秋、申月、兰月、巧月、相月、霜月。 8、八月称为仲秋,又称为: 正秋、桂月、壮月、酉月、获月、仲商、南吕。 9、九月称为季秋,又称为: 暮秋、晚秋、凉秋、菊月、戌月、玄月、秋白、霜序、暮商、季商。 10、十月称为孟冬,又称为: 初冬、上冬、开冬、吉月、良月、坤月、阳月、小阳春、亥月、应钟。 11、十一月称为仲冬,又称为: 中冬、子月、辜月、龙潜月、葭月、畅月、黄钟。 12、十二月称为季冬,又称为: 严冬、残冬、末冬、暮冬、穷冬、腊冬、严月、腊月、冰月、大吕。 扩展资料: 孟仲叔季,习惯于四季排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称为“四季”。 反应在诗词中,有“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释义: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释义: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等诗句。 《西陵遇风献康乐》南北朝:谢惠连 我行指孟春,春仲尚未发。趣途远有期,念离情无歇。 成装候良辰,漾舟陶嘉月。瞻涂意少悰,还顾情多阙。 释义: 原拟孟春即动身,牵延仲春未成行。奔赴上路远有期,思念不尽离别情。打点行装待吉日,泛舟前往乐良辰。展望前程乐观少,回顾往事遗憾深。 《读山海经·其一》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释义: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孟仲叔季 6.四季与十二月的雅称四季雅称 春:阳春、芳春、艳阳、三春、九春、辰季等。 夏:朱夏、长赢、昊天、三夏、未季、等。 秋:金秋、素秋、商秋、高商、三秋、白藏等。 冬:玄英、安宁、寒冬、三冬、上天、丑季等。 十二月份: 一月:正月、上月、初月、首岁、元月等。 二月:令月、仲春、仲阳、花月、大壮、杏月等。 三月:暮春、季春、桃月、桐月、姑洗、竹秋等。 四月:仲吕、乾月、孟夏、六阳、农月、上夏、槐月等。 五月:星月、皇月、开明、端阳、启明等。 六月:焦月、伏月、鹑火、庚伏、长夏等。 七月:瓜月、凉月、新月、孟商、巧月、籣秋等。 八月:南吕、桂月、大章、清秋、正秋等。 九月:菊月、贯月、季商、晚秋、咏秋等。 十月:小春、玄冬、大月、吉月、良月、方冬等。 十一月:黄钟、六吕、新阳、天泉、周正等。 十二月:大吕、腊月、冰月、玄律、天皓、嘉平、晚冬、土牛等。 扩展资料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 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 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月份来源的传说来自于《山海经》中的《常羲生月》。《山海经》记载,帝俊有两位妻子,羲和与常羲。羲和生日,常羲生月,所以常羲也被称为月母。 其实羲和与常羲同为制定历法的官职。《世本》中记载,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 7.季春、仲夏、孟秋、季冬分别是农历的几月1、季春、仲夏、孟秋、季冬分别是农历的三月,五月,七月,十二月。 2、“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依次是农历的1~12月。 延展阅读: 1、季春: 季,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 春,一年的第一季。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 2、仲夏: 夏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五月。 3、孟秋: 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 根据农历24节气排定,通常是农历七月,特出情况用途按节气立秋、处暑二节气所在的日子,为七月。 4、季冬: 古代称农历十二月,即冬季最末一个月。 地球上大多数地区一年四季中的其中一个最冷季节,在某些地方冬季没有明显特征,如赤道周围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