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南朝历史的诗歌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杜牧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统治者佞佛,劳民伤财,修建了大量寺庙,《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 2.南朝的诗歌可以怎么分类南朝的诗歌可以分为宋齐、齐梁、梁陈三个时期。 宋齐时期谢灵运的山水诗 独树一帜,富丽精工,有“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 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等众 多名句,虽全诗统读起来欠佳,仍未完全 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却开创了山水诗派。 鲍照(414 ~ 466年)出身孤贱,气节奇 高,所作诗以乐府诗居多,又以《拟行路 难十八首》最能显示其精神世界,“泻水 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 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 言”,“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太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这里是壮志难酬,有悲愤不平之气,使 人联想到唐代的李白。齐梁时期的谢跳 (464~499年)经历与谢灵运相似,诗受 谢灵运影响,人称“小谢”。 他的诗清新 流丽,音韵声律受沈约等人的影响,铿锵 和谐,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江南佳 丽地,金陵帝王州”等名句。 谢脒的新体 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严沧浪称“谢跳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 者”。 梁陈时期的诗人大多集中在宫廷 内,故而宫体诗居多,常描写艳情,放浪 轻佻,风气一直延续到初唐。这时期的诗 人中,江淹、吴均、何逊、阴铿较为著 名,思想健康,与以沈约、江总为首的宫 廷文学形成鲜明对比。 南朝时期的民歌几乎全是情歌,十 之七八出自女子之口,甚至含有较浓的情 色成分和脂粉气。它以《清商曲辞》中的 “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之 326首,后者142首,吴声出自江南,西曲 出自汉北樊邓间。 这些出自当时大都市的 民歌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如《子夜歌》:“依作 北辰星,千年无转移。 欢行白日心!朝东 暮复西! ”简短轻快,平白有力。而标志 南朝民歌艺术发展最高成就的是《西洲 曲》。 此诗取喻新颖,属对自然,声情摇 曳,话语动人,余味无穷。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中所载的 “梁鼓角横吹曲”为主,多是当时北方民 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乐曲,作者主要是 鲜卑人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们。 鼓角横 吹曲现存60多首,反映面相当广,有战争 生活、有民众疾苦、有尚武骑射、有爱 情相思,还有山川风光。著名的《敕勒 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见牛羊。” 27个字,一片北国草原风光, 反映出生活面貌和精神气节,成为“千古 绝唱”。 北朝民歌中的代表作是《木兰 诗》,讲述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和 《孔雀东南飞》并称中国诗歌史上的“双 璧”。胡应璘《诗薮》说:“五言之赡, 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在南北朝时期,融汇南北,体现文 学交流趋势、创立新风格的是由南人北 的庾信(513~581年)。 他将南朝诗歌的 精华带到北方,又吸收北方文化健康的精 神,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的后期诗清新刚 健,形式与格律日臻成熟,开唐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先河,成为唐诗的先 驱,深受唐人重视。公元581年,庾信结束人生的旅程, 同时,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全国复 归统一。 但是在诗歌上,南北朝浮艳轻恻 的风气依然占主导地位。著名的诗人有卢 思道、杨素、薛道衡、隋炀帝等人,他们 的作品体现了诗歌在从南北朝向唐诗过渡 阶段的特征。 3.描写南北朝的诗句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赋 庾信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楼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扶 风 歌 鲍照 昨辞金华殿,今次鴈门县。寝卧握秦戈,栖息抱越箭。 忍悲别亲知,行泣随征传。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 望 孤 石 鲍照 江南多暖石,杂树茂寒峯。朱华抱白云,阳条熙朔风。 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 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浮生会当几,欢酌每盈衷。 秋登长安怀庾信 旆旌飐飓角声残,不见金陵雍塞难。 锦牖深闱柔靡赋,边城孤帐冷青衫。 长安暮昃银磐砕,建邺荻秋铁索寒。 惋叹浮生多少梦,仍留一梦在乡关。 4.魏晋南北朝的诗句有哪些魏晋南北朝诗选〔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东汉末年,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武装,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曹操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接着他又"挟天子以令诸侯",逐个地打败了其他地方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了北方,形成了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并为日后的晋朝进一步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与此同时,他又采取了一些打击豪强、抑制兼并、广行屯田的措施,对当时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曹操的一生大半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因而他的作品也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雄心,思想积极,风格慷慨悲壮。 他的诗今存二十余首,都是采用的乐府古题,明显地表现了对汉代乐府的继承关系。他的文章也一变东汉以来的典雅繁缛,而以"清峻通侻"著称,显示着他崇尚刑名,反对儒学传统的突出特点。 鲁迅曾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著作今有辑本《曹操集》,诗歌注本以黄节的《魏武帝诗注》较为详备。 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蒿,同,枯也,人死则枯槁,故云。 《蒿里行》是汉乐府《相和歌。相和曲》中的一个曲调名,是当时人们送葬时所唱的挽歌。 这里是曹操按照旧题写作的新辞。作品叙述了袁绍等军阀讨伐董卓不成,转而互相攻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 这表现了作者对割据势力的痛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要削平战乱,建立一个统一国家的愿望。〔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注】:《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属《相和歌·平调曲》。 这里是曹操按旧题写作的新辞。从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一文看,此诗可能作于建安十三年征孙权的前夕。 原作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作品反映了曹操为实现他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第一节调子比较低沉,这是时代乱离和汉末以来社会上流行的颓废人生观在作者思想上引起的回波反响。从第二节起调子变化,作品出现新境界,新场面。 最后四句直抒胸臆,抑扬顿挫,慷慨激昂,是不可多得的四言警句。〔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第一首。《步出夏门行》是汉乐府曲调名,属《相和歌·瑟调曲》。 曹操曾用这个旧题写过新辞,全诗共四首,前面有"艳"(序歌)。正当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的时候,活动在辽西一带的乌桓民族强盛起来。 他们攻汉州郡,掠虏汉民,成为北部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打垮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袁绍死,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中去了。 当时曹操的处境是,南有盘据荆襄一带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勾结的乌桓,形势是严重的。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207)八月,出奇兵袭击乌桓,大破乌桓于柳城(今辽宁省兴城县西南)。 九月,胜利回师。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就作于回师的途中。 《观沧海》描写了碣石山下深秋的海景,通过写景,自然巧妙地抒发了作者对于当时的社会动乱,生计艰难,人心不定的种种忧虑,并暗含着他削平割据、稳定时局、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图。作品情景交融,境界场面极其壮阔。 〔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的第四首。 作品从哲学角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他否定方士们关于神仙的种种妄谈,也否定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那种消极颓废和及时行乐,而表达了自己的一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 5.关于江南的诗句忆江南 【唐·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望江南 【宋·苏东坡】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忆江南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望江南 【唐·李煜】 闲梦远, 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 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 梦江南 【清·屈大均】 悲落叶, 叶落绝归期。 纵使归来花满树, 新枝不是旧时枝。 且逐水流迟。 忆江南 【唐·皇甫松】 兰烬落, 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双调望江南 寿秋水 【宋·刘辰翁】 齐眉举, 彩侍紫霞记。 天上九朝岛冉冉, 尊前一笑玉差差。 人唱自家词。 篱下菊, 醉把一枝枝。 花水乞君三十斛, 秋风记我一联诗。 留着晚香时。 江南好/忆江南 【宋·赵师侠】 天共水, 水远与天连。 天净水平寒月漾, 水光月色两相兼。 月映水中天。 人与景, 人景古难全。 景若佳时心自快, 心远乐处景应妍。 休与俗人言。 望江南 【宋·周邦彦】 游妓散, 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 密云衔雨暗城西。 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 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 柳阴行马过莺啼。 无处不凄凄。 6.南朝乐府经典诗词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爱人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表露了急切、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于平常的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女子微妙的心理,及对爱情胸怀一颗赤诚之心. 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民歌《子夜四时歌》)这些诗句是托月寄情,而这一作品则是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总之,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 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于初秋“采红莲”,值仲秋“弄莲子”,到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 四、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针勾连,技法之“巧”,真令人拍案叫绝.“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简析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