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不同观念的诗句

1.不同思想感情的诗句

描写勤俭节约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唐)李商隐《咏史》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 ——(元)白朴《阳春雨·题情》

描写军旅生活的: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唐)岑参《逢入京使》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描写离别思念的: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描写愁恨悲欢的: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李煜《虞美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唐)白居易《琵琶行》

描写思乡心切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描写亲人朋友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唐)孟郊《游子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琵琶行》

描写忧国忧民的: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描写述志抒怀的:

路遥遥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描写珍惜时间的:

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唐)李涉《岳阳别张祜》

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杜秋娘《金缕衣》

少年易老学难成,日月如梭趱少年。——(元)高明《琵琶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罗

2.各种不同思想感情的的古诗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

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

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

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

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贺《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蝉 骆 宾 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竹 郑板桥(郑燮)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唐.杜甫《咏竹》 宋.苏轼 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白居易 咏竹 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韩愈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唐·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风》 李山乔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还有很多哈,就不一一例出了。 【咏白莲(其二)】 唐·皮日休 细嗅深看暗断肠,从今无意爱红芳。

折来只合琼为客,把种应须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含风浑讶雪生香。

吴王台下开多少,遥似西施上素妆。 【莲】 唐·唐彦谦 新莲映多浦,迢递绿塘东。

静影摇波月,寒香映水风。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看著余芳少,无人问的中。 【独芙蓉】 唐·王贞白 方塘清晓镜,独照玉容秋。

蠹芰不相采,敛苹空自愁。 日斜还顾影,风起强垂头。

芳意羡何物,双双鸂鶒游。 【菩萨蛮】 荷花 宋·陈与义 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红少绿多时,帘前光景奇。 绳床乌木几,尽日繁香里。

睡起一篇新,与花作主人。 【卜算子】 荷花 宋·辛弃疾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涉。 【南乡子】 李绚 乘彩舫,过莲塘, 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花偎伴笑, 争窈窕,竟折团荷遮晚照。 【高荷】 唐·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

颭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

3.东西方诗歌关于对自然的不同观念和描写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

4.东西方诗歌关于对自然的不同观念和描写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

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

5.描述“两个人思想价值观不一样”的句子

1.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给一根蜡烛,有人觉得差一个蛋糕,有人会觉得缺一条皮鞭。

2. 道不同,是人生价值观不同。当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3. 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可以成为好朋友,但价值观不同是绝对没办法做朋友的。

4. 价值观不同,大概就是一个认为偷一条鱼来吃是对的,一个认为是不对的。

5. 价值观不同的人很难相互理解以及沟通。

6.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是我穷尽一生坚守的,恰恰是你不屑一顾的。

7. 人类之间的冲突、矛盾与斗争,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价值观不同。

8. 价值观不同甚至对立的人,很难互相理解,两颗心会越走越远。

9. 每个人的价值观各有不同,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其价值观,也没有理由去否认其价值观,我们能做到的,仅仅只是去认识其价值观,然后加以公正判断。

10.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有差异。相对价值不同,取舍也不同。

11. 我以为价值观的不同,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看人不可不留意其价值观。

12. 有的人为自己活着,有的人为信仰活着。活的方式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13.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些事在你眼中毫不重要,但对我来说,却是全部。

14. 价值观的不同,会让曾经亲近的人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

15. 观念,价值观都不同的人,在一起难免会出现磨擦,久而久之就厌倦了。

16.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同,我们改变不了别人时,就要让自己好过些。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