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日偶成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云儿淡,风儿轻,时近春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这惬意的春游呀,人们并不 了解,将会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1、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2、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扩展资料: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 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 情。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原文: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偶成》宋 程颢 注释: 1、偶成:偶然写成。 2、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气。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3、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4、时人:一作“旁人”。 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写下来的。诗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 困在书斋里,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一旦走出书斋,回到大自然中,便觉得格外爽快,那种怡然 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 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诗的前二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几层意 思在其中。其一,写自己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色地勾画出 了春景,而且强调了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 娜多姿的绿柳,可谓“人在图画中”。 其二,着重写自己留连忘返的心情。这种心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自然而然 地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自己时至中午才出来游春,而是用“近”来强调自己 只顾春游忘了时间,用自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自己沉醉于大自然的心情。同样,“过前川”也并 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况,而是用“过”来强调自己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 “过”了前面的河流才发现自己只顾游春,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很远很远。 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的心情,但其中更隐括着一 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高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如 醉如痴的境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日偶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的意思是什么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 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需要注意的是“绿如蓝”中的“蓝”不是蓝色,是一种植物染料--蓝草它是做青绿色的染料的。 最后“江花”有人觉得应译为“江中的浪花”,本人觉得不妥,因为,一句两个江已经是非常别扭的,那么如果意义还相同,那么就太说不过去了。其次作者第二局已经指出了江水绿,第一句应该不会和下文矛盾又说浪花红。 希望对你有帮助。 3.晚春的意思是什么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 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花草树木探得春将归去的消息,便各自施展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色彩缤纷,繁花似锦,就连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摹花草灿烂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 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不仅能“知”能“解”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 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末二句尤其耐人咀嚼,读者大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毫无羁绊的大胆想象,使人思之无穷,味之不尽。 再细加揣摩,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 我们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