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那些关于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佳句夜来南风起,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纯净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季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税而卖光,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 lenovo 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事,而且写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振动,颤栗,所以才提起笔来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这样的诗句,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怜悯之意!因而这首《观刈麦》在叙事当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渗透、心的跳动的,作者的心同他所叙的事是融为一体的,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对比,这首诗在写农民在酷热的夏季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 lenovo 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悯 农李 绅春 种 一 粒 粟,秋 收 万 颗 子,四 海 无 闲 田,农 夫 犹 饿 死,[注释]1.悯:怜悯,2.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造型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 2.表达同情百姓疾苦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还有《豳风*七月》是最早的悯农诗。 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青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掏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写关心民生疾苦的诗句李白:《丁都户歌》,反映纤夫之苦。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 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凿盘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还是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还有杜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等,太有名了。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都比较有代表性。 |